田 戈
(首都師范大學,北京 100089)
稅制改革不同于自然科學實驗。自然科學實驗可以在實驗室進行試驗,錯了還可以再次試驗,直至取得正確的結論;而稅制改革無法在實驗室中檢驗其結果正確與否,只能通過歷史經驗的總結,考察古今中外稅制改革的得失,用以資鑒。
為了更好的理財,更好的治理國家,我國歷史上幾乎每個朝代都進行了相應的稅制改革。雖然歷次稅制改革的出發點不盡相同,改革內容、措施也區別較大,但在這些改革中我們都能發現有管子的影子。管子不僅有具體的改革實踐,還有言論、著作傳后,即《管子》。這本書是我國古代特別是先秦諸子中對經濟問題著墨最多,論述最全面和最深刻的一部論著。據胡寄窗先生考證《管子》中與經濟問題相關的大約超過一半多,且主要講經濟問題的內容大概有三分之一,在諸子百家的著作中簡直是鳳毛麟角的存在。盡管管子生活在兩千七百多年前,但他的稅收思想今天看來仍然屬于不易之論。中國社科院財政所所長高培勇教授也不止一次的強調:“我國稅收思想的來源不能僅局限于國外,除此之外,還要接中國的“地氣”——中華民族的思想傳統和實踐”。開放的稅收思想,不但要與時俱進面對未來,更要面向歷史傳統。在稅收思想日益歐美化的今天,反思回溯我國古代先賢管子的稅收思想,古為今用,為當今正在進行的稅制改革提供積極的借鑒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管子,名夷吾,后世尊稱管子,我國古代歷史上卓越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和思想家。在古代管子被公認為是自周公以來的第二個圣人。連孔子都說要不是管子,我們這些人都會頭發散落、左肩赤裸、和野蠻人一樣了!
春秋戰國時代,學術界為了表達對大學問家的尊敬,通常大學者的言論集就以他的名字做為書名,比如《莊子》等。《管子》一書,顧名思義,應該是管子所寫;但它基本上是稷下學宮的學者們推尊管子之作的集結,即以此為稷下之學的管子學派。縱觀現存七十六篇文章,無論它出自一人還是多人,終究是對管子言行事跡的敘述,思想理論的集結。《管子》是我國統治者公認的經典治國理論書籍,尤其是其政治思想、經濟思想及樸素的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哲學觀點對后來各個朝代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有著或多或少的影響。《管子》經常把治國和發展經濟相聯系,雖然其背景是在封建化的前夜,但其博大精深的理論啟迪和靈活求實的操作性至今仍然有巨大的的借鑒和應用意義。
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大變革時期。牛耕和鐵器的普遍使用,使得百姓有能力去開墾了大量的土地,成為自己的財產;同時權力階級之間通過相互轉讓、劫奪、賞賜等方式將國有土地轉化為私有土地。私田不向國家納稅,嚴重的影響了王室的收入,極大的沖擊了奴隸制的經濟基礎。
公元前667年,管子率先在齊國推行“相地而衰征”和“案田而稅”。“相地而衰征”即國家根據土地肥沃情況的不同,征收不等額的租稅。而“案田而稅”見于《管子·大匡》所載:“賦祿以粟,案田而稅”1即在最重要的農業稅上,齊國“案田而稅”,兩年征稅一次,大豐收之年時征取十分之三;中等之年時收十分之二;下等之年時征取十分之一;如果遇到饑荒,就不用交稅。
公元前594年,魯國在全國推廣初稅畝。初,意為開始;稅畝是根據土地的畝數交稅,詳細做法是不論公田征還是私田都要按其畝數繳納收成的十分之一。
兩相比較,孰優孰劣,一目了然,且不說“案田而稅”稅制在稅負公平問題上要優于“初稅畝”稅制;“案田而稅”稅制的實行也比“初稅畝”稅制早了73年,而且還可以明顯的看出魯國的“初稅畝”很明顯是受了齊國的“案田而稅”啟發而制定的,這足以說明我國古代第一次的稅制改革要從齊桓公十九年即公元667年算起!
1.“以民為本,富國裕民”的理財原則。管子認為政令是否能貫徹,一定要以人民的意志這個標準來制定。從這可以看出齊國改革已經有了以民為本的先進思想。并且他建議齊桓公不要用嚴刑峻法來約束百姓,因為“刑罰不足以畏其意,殺戮不足以服其心”。管子認為只要懂得這些道理,就會使得國富民強,天下長治久安。
2.以法治國和以法理財。在春秋戰國時代法治思想形成中,管子起了領航者的作用。盡管那個時候整個社會內部依然靠宗法制維系,法治意識還十分淡薄,但《管子》對法治已經有了跨時代的認識。管子把法當成測量各方面事物的準繩,統治天下的程式規范。另外管子提出全國人都要遵守法,很顯然已對于“法”有了統一性、公開性和強制性的認識。
3.取之有度。管子主張“取之有度”,在齊國推行了“案田而稅”的政策。“案田而稅”政策是農民兩年征稅一次,大豐收之年時征取十分之三;中等之年征取十分之二;下等之年時征取十分之一;如果遇到饑荒,就不用交稅。“取之有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大豐收時多征收,反之少征收。
4.征稅于無形。管子還主張用國家專賣為作為稅收收入來源,一是因為寓價于稅,在無形中征收了稅收。二是自然資源如果放任私有,會導致出現貧富差距拉大的結果。因此管子實行“官山海”,大力推行國家專賣來保障國家收入。鹽鐵是齊國的大宗產物。一方面,齊國自古以來都是食鹽的重要產出地,而其鄰國都程度不同地少有食鹽。另一方面,由于齊國更早在全國通行鐵器,使之成為齊國社會生產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反過來又推動了齊國冶鐵業的發展,使得齊國冶鐵業在當時處于領先地位。鹽鐵屬于生活必用品,使得齊國很容易獲得巨額的利潤。實行鹽鐵專賣,寓稅于價,遠遠比征收苛捐雜稅更有利。一方面,國家不用在稅收上花費大過多的人力,財力,物力;另一方面,征稅于無形之中,人民毫無察覺地交了稅,避免了人民的抱怨仇恨,有利于維護統治。
答:一句話,我們將繼續要求瑞方徹查此案,依法辦事,盡快對中國游客的合理訴求做出應有回應。我們這樣做是在維護中國公民的基本人權。
1.同時期西方古代的稅收狀況。古羅馬是與我國周朝并存的西方大帝國,其稅重在全世界都是臭名昭著的。由于稅制尚未建立健全,征稅沒有統一的稅法稅規,使得稅負不均,稅收混亂。四世紀末,羅馬帝國分裂為西羅馬和東羅馬。但是分裂后依然沒能改變稅目繁多,稅負沉重的狀況。即使到后來歐洲逐漸過渡到封建社會,各個國家普遍也沒有全國性的地租。國家的稅收收入主要是農戶繳納的土地稅和封臣繳納的協助金。“在特殊情況下,非經議會中高級教士、伯爵、男爵和平民的普遍同意,國王不得征收任何賦稅。這就是所謂的稅權協商制。”這一制度實行了近1000年。
2.古典經濟學派的稅收思想。光榮革命后,英國的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出現了以亞當·斯密和李嘉圖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派。他們主張自由競爭來發展經濟,不要國家干預。古典經濟學派的主要稅收理論有:(1)稅收主要是收土地稅、利潤和工資的所得稅。亞當·斯密認為“個人的私收入,最終出于三個不同的源泉,即地租、利潤和工資。每種賦稅歸根結底,必定是由這三個收入源泉的這一種或那一種或無區別的由這三種收入源泉共同支付的。”(2)提出了平等、確實、便利和最小征收費用的稅收原則。(3)主張直、間接稅聯和的稅收體系。
3.歷史學派的稅收思想。十九世紀四五十年代時,德國資本主義飛速發展,基于此形成了歷史學派。主要代表人物瓦格納認為“國家要利用稅收手段調節社會分配不公的現象;主張擴大國有經濟成分;有些特殊行業,要實行產品專賣制度。”
管子是站在國家的立場上,從整個國家的利益角度出發來進行每一次的稅制改革。胡寄窗先生曾說過,管子的稅收思想隨時隨地會給人們一種印象,即管子對封建國家的全部經濟活動都胸有成竹。不像其它同時代的改革家對稅收問題只是關注零碎的枝節。可以說,《管子》不僅僅是一本論及廣博,深刻的經濟思想巨著,更是一本關于稅收理論的經典著作。對比同時代的古代西方,甚至包括“前資本主義時期”的漫長時期內,也沒有出現像《管子》這樣從國家的高度來論述,分析稅收問題的經濟論著。直到《管子》問世兩千四百多年后,才誕生了轟動整個西方并被視為經濟學鼻祖的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因此,我們不難得出:中國的稅收思想的產生整整超過西方兩千多年,并且領先到近代。
從上邊的管子財稅思想和西方財稅思想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發現管子的稅收思想的產生不僅遠遠早于西方,而且思想的進步和人性化方面也絲毫不輸給西方。管子不但有理論支撐,而且還在改革實踐中做檢驗,這是那些僅僅總結理論的西方學者所無法相提并論的。更難能可貴的,管子雖然生活在兩千多年前,但他關于稅收的一些觀點今天看來絲毫不比現在落后,并且是中國土生土長,經過數千年的慢慢生長成為的參天巨樹。用現代稅收的思想原則來分析,管子的稅收不僅具有強烈的人性化色彩,而且已然有了稅收的公平原則,效率原則和財政原則的雛形。因此,我們就沒有必要一味的追求洋為中用,而忽視了古為今用。未來中國的稅制改革一定要結合中國的實際,繼承中國古代優良的傳統,古為今用,為當前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
1.最早提出公平原則。管子最早提出稅收的公平原則并且認為征稅要有限度。要求國家把人民的稅收負擔控制在合理的區域內,只有這樣才能長治久安。“豪門貴族重葬親屬、建造豪宅者征收重稅;而對小門小戶薄葬親屬、蓋簡陋居室者則征收輕稅”此即按照財產的多寡課征稅收,體現出公平原則中縱向公平的思想和衡量稅收公平的標準之一即負擔能力原則。個人的財富、收入不同,負擔的稅負也不盡相同,充分體現了稅收的公平原則,這比亞當·斯密提出平等的稅收原則早了2300多年。而管子在強調稅收公平的同時,已經有了稅收優惠的思想。管子把賦稅與百姓養老育幼相結合,對孩子多、有老人需要照顧,條件又不好的家庭,適當減免賦稅義務,對“老、幼、孤、疾、病、窮”給予撫慰和照顧。
3.最早體現效率原則。稅收的效率原則要求國家征稅要有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經濟機制的有效運行,提高稅務管理效率。管子雖然沒有這樣明顯的理論說明,但他在齊國稅制改革的一些主張,無疑已經有了效率原則的表現。比如國家征收人口稅,每戶每年僅十錢。如果他們向政府買糧,只需要把每畝地所產的糧食加一錢,這樣按照每戶種地百畝計算,從一戶所可賺到的錢就相當于十戶的人口稅收入。寓稅于價“見于之形,不見奪其理”,“專營專利,取之無形”,不但沒有苛擾于民,又利于生產發展,國家也能獲的較大的利潤,一舉多得,“天下樂從也”。這種思想比瓦格納在某些行業實行專賣的思想早了2500多年。
稅制改革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應從整個國家的實際國情出發,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求我們的稅制改革也應具有中國特色。古為今用,其精神實質就是批判的繼承歷史文化遺產中有益的部分。因此我們應該借鑒管子稅收思想的優點,推陳出新,推動當前的稅制改革。
借鑒管子征稅有度——薄稅斂,強調征稅量不能超過人民負稅能力和允許的限度和實行彈性稅率——“相地衰征”進行個人所得稅的改革。首先變分類征收為綜合分類相結合。運用當今迅速發展的大數據技術,將納稅人的整體收入計算清楚,然后劃分不同的收入段對其制定統一適用的累進稅率和比例稅率,所得多者多繳稅,所得少者少繳稅。其次,合理估計納稅人實際生活支出水平,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比如納稅人的婚姻狀況、贍(撫)養人口多少、實際負擔能力等確定最佳費用扣除額。
管子的國營專賣,國家控制自然資源的稅收思想和“官山海”的稅收政策啟示我們改革資源稅首先要擴大其征稅范圍,由礦產資源擴大到淡水資源、動植物資源等;其次,在稅率上,應根據資源的不同屬性和儲量,確定差別比例稅率,對非再生和稀缺性的資源課以重稅,這樣不僅達到了保護資源,合理有效利用資源的目的,而且國家也能獲得更多的利潤。
管子時期尚且把“法”當成測量各方面事物的準繩,統治天下的程式規范,對于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怎能不重視法。因此,為了我國稅收法制化,首先要建立以憲法為指導、稅收實體法和稅收程序法并行的稅法體系。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應,是國家根本大法;稅收實體法和稅收程序法要能夠對一些稅收的基本問題作出合理的指導。其次,稅法一定要由專門的稅收專家來制定,要具有普遍指導作用。不僅操作性強,而且協調性強,綜合考慮到各個方面確保稅法的穩定性和權威性。
管子最重視的就是稅負的公平,因為公平、合理的稅負有利于經濟的發展,民生的改善,社會的穩定。因此對于目前存在的內外資企業以及企業間稅負不公平,我國應該對國內外企業一視同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李克強總理也不止一次的強調要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給予中小企業更多的稅收優惠,執行小微企業稅負減免;同樣也應該對于擁有尖端高科技技術的國內外企業更大的優惠。而對于地區間稅負的不平,我國政府應根據“相地衰征”的原理,根據東、中、西部地區的特點,實施不同的稅負,已達到均衡全國稅收負擔的目的。
面對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的的“十三五”規劃,稅制改革要站在國家的立場上,對經濟、政治等各個方面的改革產生積極的作用。本文不僅從歷史的角度去解釋說明管子的稅收思想,還通過近現代財稅思想史研究的相關理論去論證管子是全世界稅收理論方面的鼻祖!在管子對齊國一系列的稅制改革中,我們驚訝的發現原來我們的祖先早已經有了近代公認的稅收財政原則、公平原則、效率原則,除此之外,還有了稅收優惠的思想。因此做為中國人,我們的稅制改革不應一味的借鑒歐美各國的稅收思想,而應同時從我國古代先進的稅收思想出發,從我國的實際出發,推動正在進行的稅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