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帆
(營口市生產力促進中心,遼寧 營口 115000)
當前我國的經濟環境正面臨著與以往不同的新形勢。隨著外資注入、土地、人口、資源等紅利不斷衰減,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資源環境不斷惡化、資本報酬不斷遞減等不利因素的出現,原有的高投資驅動高增長的效率正在不斷降低。經濟發展傳統的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自十八大以來,我國提出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重提出要同時提升科研水平和成果轉化能力,占領科技發展戰略制高點;國家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時期,促進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競相迸發活力,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環節,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創新驅動是新形勢下發展模式的重要特征,能否實現創新驅動決定未來中國經濟能否實現健康穩定持續增長。在新形勢下,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手段是科技成果轉化。
當前,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修訂;科技成果轉化已經進入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各地方政府也紛紛響應,出臺了“京校十條”、“科技九條”、“黃金十條”等地方性科技成果轉化政策。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推進的改革,都著力按照權責一致、利益共享、激勵與約束并重的原則,不斷探索符合科技成果轉化特點和規律的更科學更有效的管理模式,為科研單位和個人從事創新創造營造更寬松的外部環境,讓科技成果的價值得到更多的展現。在新形勢下,我國科技成果轉化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科技成果轉化量顯著增加。隨著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實施,創新投入大幅提高,大量高技術成果涌現,直接促進了大量成果在企業進行轉化。同時,企業為保持競爭優勢,提高知識產權質量,也不斷加大投入,加快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前沿技術的研發,形成了一大批高新技術成果。
二是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斷增強。新形勢下,傳統產業面臨升級,新興產業不斷發展,知識密集型企業不斷壯大,知識產權價值的實現,客觀上要求全社會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的不斷加強。
三是國際知識產權糾紛增多。隨著國家實施“一帶一路”等發展戰略,中國企業必然會加快對外投資和合作,企業“走出去”過程中向外轉化的科技成果越來越多,遇到的國際知識產權糾紛也呈現出不斷增長的態勢。
2016年,我國技術合同交易額達到11407億元,較上一年度增長16%,近幾年一直保持著穩步增長態勢。但高校和科研院所技術合同輸出的交易額僅占技術合同交易總量的10%左右,所占比重遠低于發達國家。高校研究機構的科研資源扎堆,但在研發出的成果轉化率始終不高。我國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是科技成果轉化審批環節多,轉化時效性得不到保證。技術類無形資產實行與一般國有資產實行相同的管理模式,對外投資需完成投資行為、國有資產使用、國有資產評估備案等審批程序,環節復雜,流程時間長。二是事業單位科技成果轉化收入必須上繳,科研單位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動力不足。三是技術成果評估定價難,價值評估缺乏科學有效的體系。四是科研工作中依然存在“重研發,輕轉化”、“重論文,輕專利”、“重基礎,輕應用”等的問題,科技成果轉化沒有得到重視。
科技成果能否成功轉化,成果的成熟度尤為關鍵。但是,我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有相當一大部分都是小試成果,想實現產業化還需要進行中試和孵化,提高成果的成熟度,達到產業化條件。這一環節需要投入大量研發經費,但是,多數高校和科研機構自身不具備中試熟化條件,而成熟度較低的成果由于前景不明朗,風險較大,所以企業對其投資意愿較低,這種現狀造成了科技成果在向市場轉化的過程中存在嚴重缺位問題。
新形勢下,隨著市場經濟制度的日益完善,我國企業研發經費快速增長,研發經費總額日益增長。但是,我國企業研發投入存在著投入質量不高,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一方面是研發投入強度(企業研發經費與主營業務收入之比)低,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僅為0.93%,不足美、日、德等發達國家平均值的一半。另一方面是科學研究和原始創新活動弱化,世界主要國家的企業研發支出中科學研究占比普遍在20%以上,而我國僅為3%,這意味著我國企業原始創新動力嚴重不足。同時,我國開展研發活動的企業比例依然很低,仍有七成左右的大中型工業企業沒有開展研發活動,沒有進入內生增長、創新驅動發展階段。
科技中介機構是面向社會開展技術擴散、成果轉化、科技評估、創新資源配置、創新決策和管理咨詢等專業化服務的機構,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科技中介機構能夠有效降低科技成果轉化的轉化成本、緩解轉化風險、提高轉化效率。但是,我國嚴重缺乏綜合實力強的科技成果價值評估、投融資咨詢、信用評價等機構。目前,本土化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普遍存在服務功能單一、服務水平較低的問題。
一是不斷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環境,打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制度體制,不斷培育壯大創新主體,增長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轉化能力,同時發揮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主體作用,政府通過促進孵化器建設等方式,搭建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合作的橋梁,促進科技成果在企業直接應用。發揮行業龍頭企業的創新引領作用,與科研機構開展合作,形成創新同盟。政府還應對大型企業的科技資源投入和科技成果開發和轉化情況進行管理,有效評估企業的科技成果轉化水平,從而不斷調整政府創新扶持的布局,使全社會的創新和成果轉化更有效率。
二是促進科研創新和市場需求的緊密結合,推動產學研合作機制創新。引導科研人員確定研發方向時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將研究重點與市場需求緊密相聯,開展產業化可能性更高、具備市場前景的研究,通過產學研合作,促使更多的科技成果向企業轉化。
三是完善成果轉化平臺,培育綜合能力更強的科技成果中介機構。不斷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加強技術市場體系建設,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共享機制。不斷加大政府對科技成果轉化中介行業扶持的力度,通過引導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源進入科技中介行業,發展更多專業能力更強的中介機構,促進科技成果中介行業的快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