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鈺翔
(即墨市實驗高級中學,山東 青島 266200)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產生國,日益增長的城市生活垃圾總量給我們的城市管理及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市生活垃圾的產生呈現巨大的快速增長態勢,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成為我國絕大部分城市面臨的一個難題。據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2010年統計,我國年產生垃圾總量近10億噸,其中生活垃圾總量近4億噸。超過三分之一的城市的垃圾容量和處理能力已經飽和。垃圾圍城、異地偷倒垃圾的新聞經常見諸報端。垃圾分類回收不力、廢棄物的隨意丟棄、缺乏制度管理及獎懲機制、居民垃圾分類意識不足等是影響垃圾處理的重要因素。
我國目前大部分城市的生活垃圾收集還處于混合收集狀態。在各個居民區或公共場所放置一定數量的垃圾桶,居民每天將生活中產生的垃圾通過塑料袋放入垃圾桶,環衛部門將垃圾清理裝車送入垃圾中轉站,再送入垃圾處理公司進行分揀、焚燒或掩埋。這種收集方式簡便易行,對設施和管理要求較低,被大多數城市廣泛采用。但這種垃圾分類方式的弊端也是明顯的:里面富集了很多可回收垃圾以及不可分解垃圾,增加了后續垃圾處理難度和成本。盡管在垃圾收集過程中部分環衛工人甚至“拾荒大軍”從中分離了部分具有經濟價值的垃圾比如易拉罐、塑料、報紙等,但廢電池、玻璃、生物垃圾等大量具有資源價值的垃圾不在廢品回收之列。因此,不是真正的垃圾分類,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源化、減量化的目標。2000年,國家建設部將北京、上海等8個城市列為“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青島、威海等城市也相繼推行垃圾分類收集試點,探索分類垃圾推進辦法、營造分類垃圾生活習慣,打造公眾參與氛圍,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缺乏宣傳以及配套設施跟進不利、獎懲措施不明確等原因,削弱了垃圾分類效果。
我國目前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幾種:填埋、焚燒、堆肥。
垃圾填埋曾經是我國生活垃圾的主要處理方式,但這種方式的主要缺點是需要占用大量寶貴的土地資源,由于垃圾降解時間長,這些土地資源將無法在可預見將來被再次使用;同時,有可能造成地下水資源的二次污染;而且垃圾的增長量已經遠遠超過填埋場的設計建設能力。
焚燒處理雖然能解決占用寶貴的土地資源問題,但垃圾焚燒造成的二次污染問題不能得到很好控制,焚燒產生的致癌物質二噁英(Dioxin)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同時,焚燒廠的建設和運行費用昂貴,所產生的電能價值遠遠低于建設和運行費用,地方政府財政負擔較大。垃圾中的含氯塑料的不完全燃燒,是空氣中二噁英(Dioxin)的主要來源。我國目前大型生活垃圾焚燒廠的防控措施和技術還是有保障的。需要控制的一是小型垃圾焚燒廠的二次污染問題,二是從源頭進行垃圾分類處理,加大塑料垃圾分類回收,減少焚燒垃圾中塑料垃圾的比例。
垃圾堆肥也是處理垃圾的一種有效方式,是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機物從而轉化為有用的肥料。既能處理垃圾,又可以再資源化。但我國目前生活垃圾分類不力,垃圾中常常存在粗大垃圾以及不可堆肥化物質,加大了堆肥的前期處理難度。同時,生活垃圾堆肥量巨大,養分含量低。長期使用垃圾堆肥肥料容易對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限制了堆肥處理推廣。
總之,我國目前生活垃圾處理手段多樣化,政府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取得了可觀的成績。但不可否認的是,垃圾分類收集不力是制約垃圾處理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垃圾處理原則是:首先盡可能進行垃圾分類處理和垃圾的回收利用;其次對可降解物質進行堆肥處理;然后對可燃物進行焚燒處理;最后才是對不能處理垃圾進行填埋。
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是解決生活垃圾問題的關鍵環節,是從源頭控制生活垃圾的分類處理方式,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部門、相關管理部門、廣大居民的全員參與,從制度、宣傳、公民意識、設施、管理手段、經濟杠桿等多個方面齊抓共管,才能切實有效地從根本上解決生活垃圾問題。
城市生活垃圾分類需要制度上的推行與保障,合理制定獎懲制度,引導居民正確垃圾分類,調動居民積極性和參與意識。《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都對城市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和處理做出了指導性意見,但對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缺乏明確規定。《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辦法》(2007年)規定了城市生活垃圾的分類投放、收集和運輸方式以及對單位和個人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明確了管理責任。但這些原則性規定由于沒有具體的操作條例,不利于相關方面履行分類管理義務,缺乏制約及激勵措施,影響了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與實施。因此,要求各個城市探討垃圾分類管理制度,完善垃圾分類管理細則,為垃圾分類奠定制度上的基礎。目前我國很多城市建立了垃圾收運處理收費制度,但多數采用定額收費,沒有對垃圾分類的具體規定和要求。中山市采用水費和垃圾費掛鉤的方式收繳垃圾費,降低了收費成本,但沒有體現垃圾減量的激勵措施。如能根據住戶分類情況給予住戶一定獎勵,可用于抵消水電氣費或兌換相應商品,以此來調動居民分類積極性,提高居民分類意識,可能效果會更加顯著。
垃圾收費的目的是通過收費促進居民減少垃圾排放量,促進可回收垃圾的利用。因此,垃圾收費標準不宜簡單的按戶收取,而因體現收費與垃圾排放量的線性關系,體現“垃圾多收費多,垃圾少收費少的”經濟原則。探討利用經濟杠桿調節垃圾費的征收。筆者建議吸取國外垃圾費征收方案,制定適合本城市的垃圾征收方案,比如“垃圾費隨袋征收”方案。細則如下:每個家庭發放按月一定數量的可降解專用垃圾袋包括:一般垃圾、資源類垃圾、可回收垃圾,要求所有生活垃圾使用專用垃圾袋進行分類投放;對違反規定者按規定進行罰款等處罰;不足的垃圾袋可以購買,價格呈階梯式上漲。從而真正實現“多污染多付費”的經濟杠桿調節原則。日前,青島市市北區推廣的智慧回收站,也對垃圾分類做出了有益探索,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青島市市北區在各個街道或小區建立智慧垃圾分類回收箱,居民可以把紙張、塑料瓶、電池等垃圾分類投入智慧回收箱,稱重后根據可回收垃圾種類計算錢款并直接存入個人賬戶,賬戶資金可以到指定超市購物消費。
環保意識的培養是一個逐步養成的過程,需要長期持久的宣傳和教育,垃圾分類意識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政府管理部門應該持續加大宣傳力度,明確相關制度建設,培養公民意識。將垃圾分類意識培養教育從娃娃抓起,從中小學教育抓起,從家庭教育抓起。讓學生成為垃圾分類制度的參與者和種子,才能從根本上建立垃圾分類的良好習慣,打造我們碧海藍天的遠景藍圖。
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任務艱巨,城市管理部門需要從宣傳、制度、獎懲機制等方面入手,建立合適的垃圾分類系統工程,為垃圾處理構建便捷條件,最終實現垃圾處理的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