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青
(中華女子學院金融系,北京 100101)
隨著當今時代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經濟也發展的越來越快。而“金融”成為了當今人們的熱點話題。那么人們口中常說的“金融”具體指的是什么呢?其實金融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價值交換,這種交換是跨空間、跨時間的。也可以說人們之間的跨時間、跨空間配置的交易都屬于金融交易。營銷的最后環節、實現價值交換的具體環節都屬于交易的范圍。而交易的本質就是金融。“貨幣”就是如此,比如今天你在某一個地方將一個東西賣掉,拿著所獲得的貨幣到另外一個地方又買到想要的東西,這就是貨幣的流通,這種流通就是夸時間、跨空間配置的交易。也就是貨幣把今天的價值儲存起來去實現明天的價值。當然,在古代的時候為了降低異地交易的成本,人們使用了“票號”,本來要跨地區完成的交易,只需要拿一張匯票就可以完成了,從而把注意力都集中在產品的質量和特點上。這樣就加快了跨地區的貿易市場的發展。交易方式中還包括借貸交易,這樣就意味著我們可以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這是種純粹的跨時間的交易。
從資本市場的運作上不難看出,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是金融和資本化。一些備受鼓勵的創新型企業-的發展迅速主要體現在原始股變現,企業對未來的支配收益也體現在原始股變現這個重要因素上。相比較下,國內資本主義市場在成熟問題上和國外還相差甚遠,其實國內的資本主義市場發展的本質是圈錢,而沒有體現出企業的成長。股票其實就是人們對一個事物未來的估值,它體現的不是對現在的價值而是對未來的價值。
第一,《金融的邏輯》這本書,采用了互動的模式,即經濟、金融、政治、文化制度來保證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和風險的最小化。在生產基礎上,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價值交換是必然存在的,這些交換,在不同的社會生產力下,會有不同制度來保障利益的最大化和風險的最小化。而這些保障的需求度是根據社會的發達程度來決定的,越是發達,需要的價值、地理范圍和時限的需求越大,保障就更大。
第二,陳志武在書中把人們熟知的經濟史觀通過衍生獲得了金融史觀的一些內容。并用金融變遷說明社會歷史變遷及這種變遷對個人自由的促進和保障作用,這種現實與歷史相結合起來進行對金融的論述確實是陳志武學術深厚的體現。這樣進行對比后才能更準確地找出現在我們的金融工程的不足與優點。該延續的延續,該改正的改正。
第三,雖然陳志武在美國留學,深受西方教育,但是在《金融的邏輯》中卻跳出了西方學術界對金融的范式,將西方學術界的模型化、計量化、復雜化,小眾化的的范式揮去,為中國的讀者清晰地呈現了金融的邏輯。說道《金融的邏輯》我不禁想到了鶴山金融業的發展,鶴山地處交通要沖,地理位置相當優越,條條大路為它提供了便利的條件。而這不是鶴山金融業發展迅速的主要因素,鶴山金融業的創新、以及鶴山金融業對金融體系的不斷完善,才讓鶴山金融業如此的可觀。
第四,在分析中國的金融體系時,陳志武充分結合了中國的各種傳統,分別對“養兒防老”“父母在,不遠游”“百善孝為先”做了相應的分析,通過揭示“孝道”、向人們闡述了“養兒防老”的弊端,說明了,養兒防老是前現代人們規避風險的一種手段,而儒家的孝道才是文化制度的保證,我覺得這個論述對現在金融具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我認為,我們的地理位置是相當客觀的,我們的海外華僑同胞資源也是相當豐富的,我們應該充分的利用我們現有的這些資源,結合《珠江三角洲發展規劃綱要》,同港澳同胞、和國外的企業更加緊密的合作起來,從中吸取他們的管理優點,填補自己的漏洞。我們可以引進商業銀行來扶持我們的企業上市。更要加強我們與其他地區的金融交流方式,努力完善金融體系,使我們的金融體系盡善盡美。《金融的邏輯》是陳志武先生跳過西方的金融思想,結合中國國情寫出的著作,這本書極具代表性,陳志武通過平和的語氣論述了金融理論,又針對一些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國際金融模式分為兩種,一是屬于歐洲模式的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混營經營,二是屬于美國模式的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分業經營。而對于1999年11月12日美國簽署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取代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將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嚴格分開,這實際上意味著,金融分業經營走到了終結,混業經營是金融企業為了實施多元化經營,加強綜合競爭力所采取的重大變革。從分業經營到混業經營,這一國際金融業的發展趨勢,也預示了我國金融業的發展趨勢。金融的道路是中國的未來發展道路,我們要在未來的道路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陳志武先生雖然深受美國教育的影響,但卻根據中國的國情為中國的經濟進行了解剖。所以書中陳志武先生提到的美國金融工程的種種優點我們也不能視而不見,我們要做的是在保證中國經濟穩定平穩的發展的前提下適當學習別的國家的優點。同時我們不應該害怕犯錯,相反我們更要樂觀,因為錯誤讓自身更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