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婉霞
[摘要]在大數據時代到來的21世紀今天,當世界上的發達國家正在逐步從現代工業經濟階段過渡到知識經濟形態之時,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我國還是一個農業和農民大國。因此,在努力實現中國夢的時代背景下,中國農民的幸福感就顯得至關重要了。筆者利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通過對四川省閬中市治平鄉的調查,分析研究數據,遵循從個別到一般的研究思路,總結出當下我國川北地區農村農民幸福感的影響因素。
[關鍵詞]中國夢;幸福感;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5918( 2017)14- 0120-04
doi:10. 3969/j.issn.1671-5918. 2017. 14. 045
[本刊網址]http://www.hbxb. net
一、調查背景及基本狀況
此次調查筆者選取了四川省閬中市治平鄉為特定的研究區域。
閬中市治平鄉地處閬中中西部,距市區17公里,轄8個行政區,100個社,共計2818戶,8247人,主產水稻、小麥、玉米、黃豆、紅苕等糧食及油料作物,有養殖豬、羊、雞、鴨、鵝、兔等畜禽的優越條件,蠶桑產業是農民增收的骨干項目。2005年度全鄉糧食總產量0. 55萬噸,油料380噸,種植蔬菜500畝,出欄生豬1.2萬頭,肉牛500頭,羊1500只,飼養禽、兔共計22萬只,勞務輸出2979人,收入930萬。
本次調查共發出去問卷500份,收回問卷429份,有效問卷408份,涉及7個村的408人,均為農村常住人口,其中,男性268人,占65.7%;女性140人,占34. 3%;已婚322人,占79. 2%,未婚18人,占4.4%,離異41人,占10. 5%,喪偶27人,占6. 6%;伴隨著東南沿海地區的勞動力缺失,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務工,從被調查者的年齡結構來看,治平鄉現階段以中老年人居住較多,其中,18至30周歲的有61人,占15.0%;31至45周歲的有92人,占22. 5%;46歲至59歲周歲的有133人,占32. 6%;60周歲以上的有122人,占29. 9%。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有了提高,其中,小學以下的有61人,占15. 0%,小學或初中文化程度的共有288人,占70. 6%,高中或中專文化程度及以上的共有53人,占13. 00-10。
二、閬中市治平鄉農民幸福感的現狀分析
(一)家庭收入有所增加卻不穩定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治平鄉其傳統的家庭收入即職業狀況是有所改變的,其中,本地務農275人,占67. 4%,個體商戶有78人,占19. 1%,外出務工者32人,占7.8%,沒有生活來源的有23人,占5.6%。按照2010年國家最新貧困標準人均純收入1500元計算,雖然大多家庭已越過溫飽線,但其收入來源單一且經濟總量較小的問題依然存在,其中,家庭年收入5000元以下的有146人,占調查總數的36.4%,年收入5000元-1萬元的有134人,占調查總數的33.2%,年收入1萬元一2萬元的有57人,占調查總數的14.4%,年收入2萬元以上的農戶有65人,僅占調查總數的16%。由此可見,治平鄉大部分村民家庭收入還比較低,其生活依然較貧困。
(二)物質生活條件有所改善但水平不高
通過調查分析可以看出,超過70%的農戶收入水平每年都在逐步提高,伴隨著收入的增多,農民的生活質量也在不斷提高,首先,反映在農村居民的居住條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認為目前居住條件非常好的有134人,占總人數的33.4%,認為比較好的有188人,占總人數的46. 1%,認為一般的有47人,占總人數的11. 5%,認為不好的有39人,占總人數的9. 6%。其次,反映在農村居民的家用電器、交通和通訊工具的使用上,農戶家庭使用彩電的有391人,占96. 3%,使用洗衣機的有152人,占到37. 4%,使用冰箱的有226人,占55. 6%,使用空調的有61人,占15. 5%,使用電腦的有17人,占4.3%,使用摩托車的有149人,占49.2%,使用汽車的有32人,占8.0%,使用固定電話的有151人,占37.4%,使用手機的有285人,占70. 1%。由此可以看出,治平鄉農村居民的物質生活條件有所改善,但還是有相當一部分農民的生活水平不夠高,因此,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努力為村民創收,提高其家庭收入,改善其物質生活條件依然是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黨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精神生活有所改善卻不豐富
近幾年以來,治平鄉在推進文化建設的過程當中,不斷加強對農村居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質的教育,但由于政府時間、精力、資金有限,除了村里半年甚至是一年才組織的文化活動要求大家積極參與而外,其余時間,村民還是更趨向于自娛自樂。“電視文化”是治平鄉里最常見的文化形式,農戶家庭100%擁有電視機.其中擁有彩電的家庭占96.3%,擁有黑白電視的家庭占17. 4%。調查還顯示,目前居住地有公共文化設施的占24. 8%,居住地文化體育娛樂等精神文化生活狀況認為較好的有50人,占12.3%,認為一般的有260人,占54. 2%,認為較差的有58人,占14. 7%,不關心的有20人,占4. 9%。對自己目前的精神文化生活滿意的占31. 2%,基本滿意的占53. 7%,不太滿意的占12%;很不滿意的占3.2%。
與城市人豐富多彩的都市娛樂活動相比,農民卻依然堅守著那座大山,精神文化生活較為匱乏。在調查中,我們能深深地體會出,娛樂對于很多農民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不是說他們不想娛樂,不想參與,而是因為他們真的很窮,正如他們所言“飯都快吃不起了,哪還有時間和精力去娛樂”。加之農村的娛樂設施匱乏,政府的文化三下鄉活動也如曇花一現,他們沒有更多的文化娛樂選擇。endprint
(四)基層民主有所建設卻不完善
在調查中我們得知,治平鄉在基層民主的建設過程當中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某些村干部的民主法治意識淡薄,漠視村委會自治的法律地位,認為自己是村干部就可以一手包辦所有,因而做了許多本身不屬于自己職責范圍內的事,使得村委會形同虛設。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黨務、政務、村務不公開現象依然存在,關于涉及到農民切身利益的文件、政策不透明等現象也屢見不鮮。在面對國家各類大政方針政策、新出臺的各項規章制度,村民們大致是通過電視、廣播或者報紙去了解,再加上有些村干部對其都是一知半解,很難在村民中間進行大力宣傳,村民知之甚少,所以使得相關政策及規章制度不能得到較好的貫徹執行,一些涉及村民自身利益的問題也得不到很好的解決,于是村民就會開始抱怨、出現消極情緒,影響了農民的幸福感。
(五)社會保障有所覆蓋卻水平較低
治平鄉有90%的村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82. 4%的村民參加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調查中發現,很多村民的社會保障意識相當淡薄,依然想靠著那片土地或者是依靠自己的兒子去養老,村民意識的淡薄,使得村民的參保意愿并不強烈,從而導致治平鄉的村民參保率并不高,再加之治平鄉社保水平較低,覆蓋面并不全面,一部分農民并未成為社會保障的享有者或受益者。養老保險方面,當前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資金主要來源于農民個人所繳,并以國家投入形式作為補充,這不僅會造成養老保險的資金來源不足,更會影響農民參保的積極性,由于沒錢,農民在參保的時候多往往會選擇標準最低的類型,如此一來,等到他們養老時只能領取金額相對較低的保險金,部分老農的生活依然得不到保障,反而會降低農民幸福感。
(六)生態環境有所改善卻不優化
生態環境的優與劣,與農民幸福感息息相關。近幾年,我國開始大力治理環境污染問題,而農村則是被污染的重點,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政府資金投入的有限,加之農戶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和禁錮,很大一部分地區農民并沒有享受到清潔能源所帶來的好處,依然像以前一樣守著煙氣四溢的灶臺忙忙碌碌;依然將家禽養在屋內,聞著刺鼻的氣味;依然使用大量的農藥化肥,造成水、土、大氣以及農作物等的污染;依然將生活垃圾隨手亂丟亂放。這不僅對村民的居住環境造成了影響,也嚴重制約了村民的身心健康發展,同時,環境問題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生態環境污染得不到改善會制約著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從調查中可以發現,認為近幾年以來居住地衛生狀況有明顯改善和有所改善的占71. 59%,認為沒什么變化的占27. 09%。
三、影響農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分析
對影響農民幸福感的諸多因素的分析研究有其積極的現實意義,它不僅有助于提高和改善農民的生活質量,也有助于社會大眾更好的了解農民,關注“三農”問題。基于此,研究者們努力探索影響農民幸福感的相關因素,試圖找出一些對農民幸福感有較大影響作用的因素。
(一)經濟因素
馬克思主義認為,幸福觀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統一,而堅實的物質生活條件又是實現幸福的基礎。主張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幸福生活的實現奠定必要的物質基礎。
1.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農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發展是硬道理”是鄧小平同志于1992年在其著名的南方談話中提出來的,如今,在“中國夢”的指引之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從“發展才是硬道理”到“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再到“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總鑰匙…,我們黨牢牢地把握住了發展這個決定性的主題,不斷夯實了實現中國夢的物質基礎。不可忽視的是,從中國經濟發展的現實狀況來看,經濟發展的不足對幸福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仍不可忽視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建設與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加強改善民生,努力為老百姓謀福祉,以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為主要出發點和歸屬點。
2.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帶來的貧富差距影響農民幸福感的提升。農民幸福感與農村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物質條件乃人們感到幸福的基礎,只有當農村經濟得到發展,農民收入有所增加,農民幸福感才能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但農民幸福感的提升絕不僅僅只是簡單地依靠于經濟的發展和收入的增加。古人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怕蛋糕做大,就怕蛋糕分不均。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導致了中東西部的農村經濟發展還存在著很大的區域差距,影響了所在地區農民的幸福感;另一方面,農村地區居民的生活與工作條件與城市居民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農村與農村、農民與農民之間的個體發展在不同現實情況之下也會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區域差距、城鄉差距,個體之間的貧富差距,這些差距的存在,都必然會影響農民幸福感的提升。
3.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阻礙農民幸福感的提升。隨著近些年川北地區農村的大力發展,總體上講,農村的社會保障水平較之以前在不斷提高,無論是農村的養老保險體系、社保體系還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都在逐步建立的基礎之上不斷完善,這不僅有助于減輕農民老無所養、老無所依的顧慮,也有助于解決農民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但是,目前川北地區農村的社會管理不夠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還很不全面不均衡,這也成為阻礙農民幸福感提升的一個重要因素。
4.收入水平的高低也是影響農民幸福感提升的重要因素。居于“三農”問題核心地位的農民問題,長期以來都是中國社會的主要問題。而提高農民收入是解決農民問題的關鍵,因此,提高農民收入是解決“三農”的核心問題。農民收入問題是老百姓普遍關注的問題,也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并致力于解決的問題,增加農民收入不僅有助于提高農民物質生活條件,也有助于提升農民幸福感;增加農民收入不僅有助于擴大內需、拉動消費、促進經濟發展,也有助于促進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增加農民收入不僅有助于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有助于我國早日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更有助于我國早日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endprint
(二)政治因素
1.以村民自治為核心的基層民主是農民幸福的重要前提。加強以村民自治為核心的基層民主建設,不僅是廣大農民群眾的強烈要求和迫切愿望,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更是提升農民幸福感,通往幸福小康生活的必由之路。通過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一方面,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當家做主的地位,另一方面,有助于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從而增強農民幸福感。
2.社會公平是農民幸福的重要支撐。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兼顧公平和效率,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則。筆者認為,當前我國農村不公平的領域主要體現在教育不公、社會保障覆蓋及社會保障水平不公等方面。目前,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弊端嚴重阻礙了我國社會保障的全面均衡發展,從而導致了我國社會保障也呈現典型的二元結構。這種城鄉分割的二元社保制度嚴重地拉低了整個國家的社會保障水平,也嚴重影響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性,難以實現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真正目標,反而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鄉及區域差距,阻礙了農民幸福感的提升。
(三)文化因素
作為人類的精神家園,文化的傳承不僅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脈,對于我們中華民族來說,文化的傳承更是對五千年燦爛文明的延續。十八大提出實現偉大“中國夢”的理念,這進一步為國民幸福感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礎。
1.“中國夢”是農民幸福感的重要依托。中國夢歸根結底就是要實現人民的夢,中國夢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理念,因此,中國夢的提出也就是對于文化理念的一種創新。“中國夢”的實現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實現“人民幸福”。而對于占中國絕大多數人口的農村居民來說,“中國夢”的逐步實現的過程,也正是他們幸福感提升的過程。“中國夢”的提出本身就包含了深厚而豐富的文化底蘊,既囊括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也蘊含了當代人民幸福的最新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世紀的今天,黨和國家提出實現偉大“中國夢”,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實現并維護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通過對老百姓各方面利益需求的滿足,來實現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的愿望。
2.精神文明建設是影響農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一要著眼于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二要著眼于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物質和精神從來都是相輔相成、互為條件的。一方面,物質文明的建設有利于廣大農村老百姓開拓視野,接受新事物,從而能夠使其改變原有的一些封建甚至是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改變原有的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隨著農村物質文明建設的發展,與其相適應的精神文明建設也不能原地踏步,面對物質文明建設所帶來的新的任務和挑戰,積極做出調整與改變,以適應新的發展需求。
(四)社會環境因素
可以說,農村的和諧穩定,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國家乃至于整個民族的和諧穩定。因此,想要提升農民幸福感,關鍵在于為其創造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正處于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攻堅階段,在這一特殊時期,農村滋生的矛盾、問題等不和諧、不穩定因素日漸增多,并嚴重阻礙了農民幸福感的提升。如果一個社會中的大部分人的衣食住行乃至于情感甚至是安全的需要都能得到滿足,那么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人則會安居樂業,欣欣向榮,社會矛盾和問題以及各種人際沖突就會減少,整個社會就會處于一種和諧穩定的狀態。只有當農村擁有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農民各方面需求的實現才能有一個良好的前提條件。
(五)生態環境因素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農村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難點與重點,同時,農村也是國家大力倡導生態文明建設的希望所在,沒有美麗鄉村又何來美麗中國?“美麗鄉村”是升級版的新農村建設,生態環境的優與劣、好與壞直接關系到億萬中華兒女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是農民獲得幸福的前提條件。
1.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助于提升農民幸福感。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發展,農民的生活狀況較之前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農民在詮釋幸福時,也注入了對其新的理解,不再像以前一樣只關注經濟的發展或是自身收入的提高,也不再覺得只要吃好穿暖就是幸福,在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同時,農民群眾開始對與人的生命健康密切相關的環境問題投入越來越多的關注,他們渴望能夠呼吸到新鮮的空氣、渴望能喝上干凈的飲用水、渴望能吃上健康的食物,他們希望生活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只有舒適、干凈、安全的生活環境才能有助于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因此,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助于提升農民幸福感。
2.惡劣的生態環境影響農民的身體健康。原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柴靜的《穹頂之下》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由此而引發的全社會對于霧霾天氣的關注熱度達到了頂峰。當前,同城市居民一樣,環境污染也給農村居民的生活帶來了一系列影響:呼吸不了清新的空氣,感受不到良好的生態環境,喝不到干凈的飲用水,因此,農民連最基本的身體健康保障都不能得到,長此以往也就不難想象,一個由于所處地生活環境的污染而導致身體不健康甚至由于重工業污染而患上重病的人,也就很難有什么幸福感了。
深入探究農民問題,找到川北地區農民幸福感影響因素,有助于提出提升農民幸福感的對策,這不僅有助于增強農民幸福感,提升農民生活質量,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對于整個中國社會來講,也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農民問題解決的好與壞,直接關系到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實現偉大中國夢的成敗。
參考文獻:
[1]趙亮.農民幸福感的現存問題和原因探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2(6).
[2]武壯,張士云.農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安徽農民的問卷調查數據[J].湖北農業大學學報,201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