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同飛
【摘 要】 環境問題關系到國計民生、關系到子孫后代,審計部門作為政府的一個綜合監督部門,應與有關部門加強協作,把環境審計作為審計部門關注的熱點之一,不斷深化環境審計的內容、完善審計方法,提高審計質量。
【關鍵詞】 審計 理論 基礎
一、從可持續發展和經濟外部效應看環境審計的產生
環境審計,是審計學的一個新的方向又是環境管理科學的組成部分。決定環境審計不用于一般審計學,有其獨特的科學理論基礎,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可持續發展理論。所謂“可持續發展”是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的調查報告中提出的,即“滿足當代人類需要的同時又不損及后代人類滿足他們自身需要能力的發展”。
首先,可持續發展是環境審計產生與發展繁榮基石和出發點。這是因為,無論是對存在環境問題的經濟活動進行合法、合規性審查和評估其將對環境的破壞程度,還是對治理環境的經濟活動中發生的成本及其產生的效益的檢查,都離不開環境審計,可見,正是由于可持續發展觀對環境保護提出的新的要求,使得環境審計在解決環境問題中誕生了。
其次,可持續發展又是環境審計的最終歸宿。環境審計,就是通過監督檢查環保法規的執行情況,評價環境管理系統的健全有效性、環境規劃的科學合理性以及經濟活動的環境影響,鑒證環境報告的真實公允和環境責任的履行情況,達到促進環保法規的實施與完善,促進環境管理系統的健全有效,促進被審計單位加強環境控制和規劃的目的,以促進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使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相協調,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環境審計的目的和作用,就在于此。
(二)經濟外部效應理論。所謂經濟的外部效應,指一個企業的經濟活動給其它企業或社會造成的外部影響。如果這種影響是使企業的生產活動所依賴的外界環境得到了改善,稱之為外部經濟;反之,如果所依賴的外部環境出現了惡化,則稱之外部不經濟。
對于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而言,可以在其生產過程中不考慮外在不經濟,因為企業可以不為它對其它企業和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付出代價,受影響的企業也無法通過市場機制來為它所受到的損害所償。因此,為避免和消除外在不經濟,需要政府采取強制手段介入。當前,環境審計的主體應當是政府審計為主,其它審計為輔,只有這樣才有權威性和物質后盾的支持。
從企業的角度看,雖然企業可以不顧自身生產活動的外在不經濟而實現利潤最大化,但這種最大化的利潤只能是短暫的。因此,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在內的企業的外部環境對企業的經濟行為具有制約作用。一旦企業對外在環境的負作用超過了一定限度,它將遭受“大自然的報復”,同時,如果企業不能對社會發揮有益的作用,它就得不到社會公眾的支持和報償,當它無視其外在不經濟時,不管它的產品有多好,也會遭到輿論的譴責、消費者的抵制和政府的干預,致使企業步履維艱。因此,在具有可持續發展觀的消費者和社會面前,有遠見的現代企業家認識到一個安全、健康和繁榮的社會環境和具有良好再生能力的自然環境有利于企業的生存發展壯大,為了降低乃至消除外在不經濟性,從而降低環境風險,重塑企業形象,也日益重視環境審計作為環境管理手段的作用。這樣,環境審計促進了企業外在效應的內在化,有利于環境保護,有利于企業生存發展,也正是企業環境審計產生的內在動因。
二、開展環境審計存在的問題和難點
通過實踐,我們認為開展環境審計,并使之得到推廣和深化,還存在以下難點和問題:
(一)思想認識存在偏差。目前,開展環境審計賴以存在的人們的環境意識還比較薄弱。比如,有些地方只顧眼前利益,不惜破壞環境甚至不惜毀山、毀林、毀草、毀水而換取一時一地的繁榮和發展;有些部門為了小團體的利益,不惜侵占、挪用有限的環保資金;部門環保項目更是管理混亂,損失浪費嚴重,還有的環保項目因工程質量差未能取得預期的環境治理效果。同時,審計機關內部以及社會有關方面,包括相當數量的審計人員在內,將環保審計狹隘地理解成環保資金審計,認為開展環境審計的目的就是促進環保資金使用的真實、合法,尚未充分認識到環境審計的意義及發展前景,這種狀況阻礙了環境審計的推廣和深化。
(二)審計資源存在不足。環境資金投入的金額大、范圍廣、項目多,加劇了審計資源的緊張。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傳統的審計技術與方法不能適應開展環境審計的需要。原有的合規性審計無法對環境管理系統的有效性進行檢查,也無法滿足公眾對環境資金活動的效益性進行關注,這就需要采用績效審計的方法來檢查環境管理系統有效性、評價環境資金的使用效益以及監督政府履行的環境責任。二是當前審計人員的素質不能適應環境審計發展的需要。由于環境審計的內容和指標都是有關環境的,審計的主體事項很多采用技術經濟指標,而不是貨幣價值指標,不能完全依賴會計資料,比如就環境危害而言還不能完全以經濟數字表現出來。這就要求審計主體既要保持特有的獨立性,又要掌握和具備環境管理專業知識和技術,而目前的審計隊伍中缺乏這樣的復合型人才。
(三)缺乏法律法規依據。環境審計市環境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通過對具體環保項目的審查和評價來促進資源的合理開發、合理利用,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免遭污染和破壞,使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并最終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但在環境審計實踐中,我們感到,已頒布實施的審計準則和行業審計規范中,均沒有環境審計方面的有關行業審計規范和評估標準,這給環境審計實際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在對被審單位的環境業績進行定性、評價、處理處罰時,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依據或評價標準。
(四)審計成果沒有得到有效轉化。環境審計市環境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實施環境管理監督職能的專職環保機構及其管理監督活動進行的再監督。因此,開展環境審計、有效轉化審計成果,才能更好地促進環境管理的完善。而目前的現狀是,環境審計評價結果不僅沒有得到有關單位和領導的應有重視和利用,有的職能部門甚至認為開展環境審計曝了光、影響或阻礙了他們的原有執法收費環境,對環境審計產生了抵觸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