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許尚勇
摘 要:水電站庫區供水系統以水電站水庫為水源,取水位置設在壩前約50~100m處的岸坡附近,系統設計規模為80m3/h,取水形式為水上浮筒式泵站及岸邊聯絡管。小灣水電站工程屬大(1)型一等工程,永久性主要水工建筑物為一級建筑 物。工程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灌溉、攔沙及航運等綜合利用效益,水庫具有不完全多年調節能力,系瀾滄江中下游河段的“龍頭水庫”。
關鍵詞:浮筒 管線 高位水池
中圖分類號:TV7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7(a)-0069-06
1 工程概況
小灣水電站位于云南省西部南澗縣與鳳慶縣交界的瀾滄江中游河段,在干流河段與支流黑惠江交匯處下游1.5km處,系瀾滄江中下游河段規劃8個梯級中的第二級。小灣水電站工程屬大(1)型一等工程,永久性主要水工建筑物為一級建筑物。工程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灌溉、攔沙及航運等綜合利用效益,水庫具有不完全多年調節能力,系瀾滄江中下游河段的“龍頭水庫”。
2 系統概述
水電站庫區取水系統主要供左岸壩肩邊坡綠化用水、左岸下游渣場綠化用水、右岸下游渣場綠化用水及左岸下游值守武警營地生活雜用水。
系統主要技術指標:
⑴總供水量:80m3/h;⑵分項供水量:①左岸綠化用水30m3/h;②右岸綠化用水15m3/h;③武警營地生活雜用水5m3/h;④其他用水30m3/h;⑶供水水質:SS≤20mg/L;⑷供水總揚程:424m;⑸泵站級數:2級;⑹水泵配置總功率:≈200kW(不計備用水泵);⑺新建調節水池總容積:330m3(利用原有水池850m3);⑻總建筑面積:110m2(不含箱式 變電所);⑼新建輸水管線總里程:≈10550m。
供水水源取自水電站庫區。系統采用岸邊浮筒取水, 泵站兩級提升、高位水池自流供水的設計工藝。
3 設計依據
3.1 主要技術標準、規范
《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標準》CJ 3020-93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85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標準》GB/T 50331-2002
《給水排水制圖標準》GB/T 50106-2001
《城市給水工程規劃規范》GB 50282-98
《室外給水設計規范(1997年版)》GBJ 13-86
《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J 14-87
《河流懸移質泥沙測驗規范》GB 50159-92
《高濁度水給水設計規范》CJJ 40-91
《城鎮給水廠附屬建筑和附屬設備設計標準》CJJ 41-91
《泵站設計規范》GB/B 50265-97
《給水排水工程構筑物結構設計規范》GB 50069-2002
《給水排水工程管道結構設計規范》GB 50332-2002
《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 50007-2002
《砌體結構設計規范》GB 50003-2001
《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 50330-2002
《低壓配電設計規范》GB 50054-95
《通用用電設備配電設計規范》GB 50055-93
《給水排水設計手冊》
3.2 設計基本資料
(1)水文。
瀾滄江發源于我國青海省境內,流經西藏自治區、云南省,從南阿河口出境后流經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等國,最后流入太平洋,全長4500km,流域面積79500km2。徑流以降水補給為主,融雪補給只占少量。徑流內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最大洪水一般出現在7~8月,洪水過程線以多峰型為主,其特點是峰高量大,歷時較長。壩址段多年平均流量為1740m3/s,多年最大流量為13900m3/s,多年最小流量為388m3/s,降水量統計見表1。
(2)氣象
樞紐施工區屬亞熱帶氣候,旱雨季分明。多年平均氣溫19.1℃。氣象要素統計見表2。
(3)水源分析
根據《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要求,于2012年9月委托思茅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瀾滄江水進行水質分析。水質分析成果見表3。
4 系統設計
系統設計供水規模80m3/h。本系統設置僅景觀綠化使用,不需設置凈水設施,采用兩級提升、高位水池自流供水的設計工藝;同時充分利用已有水池作為調蓄水池。原水通過岸邊浮筒取水泵站提升至現有水池,后經加壓泵站和自流輸送至高位水池后供至各用戶。系統工藝見圖1。
系統主要設備有:岸邊浮筒取水泵站配置約52m2的浮筒一座,D85-45×4型臥式多級離心泵1臺;加壓泵站配置 D46-50×6型臥式多級離心泵1臺,D25-30×7型臥式多級 離心泵1臺,D25-30×4型臥式多級離心泵1臺。
系統主要設備技術參數見表4。
系統主要由取水構筑物、El.1324.70的現有水池、El.1430.00的現有水池,及El.1500.00和El.1600.00新建的 高位水池、輸水管線及配套設施組成。各部分分述如下。
(1)取水構筑物。
在水電站庫區取水主要難度為庫區水位變幅大,常規取水方式難以適應庫區水位變幅及實際用水時段不可控 的要求,故本系統取水構筑物采用浮筒泵站形式取水。 取水點設置于壩址上游庫區左岸岸邊。浮筒取水變幅為 60m,水位在EL.1180.00~EL.1240.00間。
取水泵站布置于浮筒船上,泵站設計流量80m3/h,設計揚程180m。設置一根DN125-30;L=20m鋼絲編織高壓膠管兼作固定繩。
(2)加壓泵站。
加壓泵站位于現有EL.1341.00m高位水池邊上的EL.1324.70m平臺,配置D46-50×6型臥式多級離心泵1臺,D25-30×7型臥式多級離心泵1臺,D25-30×4型臥式多級 離心泵1臺。
分包加壓供水至EL1600.00m高位水池、至EL1500.00m高位水池、至右岸EL1430.00m高位水池(見圖4)。
(3)高位水池。
向左岸EL.1500.00~EL.1600.00邊坡各條馬道綠化滴灌供水的高位水池布置于EL.1600.00,同時在EL.1580.00 和EL.1540.00各布置一個20m3矩形水池以做減壓兼較低 馬道綠化供水調蓄水池;向左岸EL.1480.00高程以下的各 條馬道綠化滴灌供水的高位水池布置于EL.1500.00,同時 在EL.1460.00和EL.1400.00各布置一個20m3矩形水池以 做減壓兼較低馬道綠化供水調蓄水池,同時在EL.1440.00 布置一個50m3矩形水池以做減壓兼孔雀溝料場綠化供水 調蓄水池;在左岸EL.1267.00布置一個600m3作為武警營 地及渣場綠化用水(見圖5)。
(4)輸水管線。
系統輸水管線起點為取水口,終點為高位水池進水接。輸水管線全長10550m,其中DN150輸水管420m,DN125輸水管650m,DN100輸水管8100m,DN50輸水管1380m。管道材料全部采用鍍鋅鋼管,采用地面明管沿公路或順地形敷設。沿線采用支墩與支架相結合的支承方式,并在管線凸起處適當位置設排氣閥,在較低處適當位置設泄水閥。
(5)配電控制系統。
系統設備電機安裝總功率≈200kW,結合系統各主要設施的布置,整個供水系統分設兩座配電所,一座布置于 取水泵站機房附近,配置1臺SC(B)9-125/10(125kVA;10kV) 配電變壓器,向取水泵站的用電設備供電;另一座布置于 供水廠加壓泵房附近,配置1臺SC-160/10(160kVA;10kV) 配電變壓器,向供水廠加壓泵站的用電設備供電。
系統高位水池設置遠傳液位計,通過傳輸線向供水廠 加壓泵站傳送液位信號。
5 結語
水電站庫區取水系統設計開始于2012年8月,2013年4月完成系統規劃設計,2013年12月底完成主要施工圖,2014年5月建設完成。
系統設計主要難點為取水浮筒的變幅較大,采用鋼絲編織高壓膠管及90°往復擺動式接頭,同時在岸邊布置岸邊聯絡管并每隔20m設置一個轉接頭,水位變幅在20m以內時由鋼絲編織高壓膠管作為連著線,變幅低于20m時直接更改轉接頭,以確保在不同水位變幅時均能從庫區內取水。
參考文獻
[1] 余奎,常作維,姚福海,等.水電工程施工組織設計規范(DL/T5397-2007)[S].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
[2] 吳高見,黃富軍,母中興,等.水電水利工程施工環境保護技術規程(DL/T 5260-2010)[S].北京:中國電力出版 社,2010.
[3] 紀云生,康世榮,陳東山,等.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組織設計 手冊第四冊[S].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