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王安然
【摘 要】 政府作為國家的行政機關,是國家公共行政權力的象征、承載體和實際行為體。它既是制度體系的安排者,也是公共服務的主要供給者,更是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行者。政府職能轉變與能力提升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的關鍵步驟。在新的發展階段,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對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進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等目標的實現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 政府職能 國家治理 現代化
一、政府職能轉變的內涵
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認為,現代國家起源于社會之中,而政府是國家這個“虛幻共同體”的有形代表,毋庸置疑是社會中的政府。政府職能也就隨著其中的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當前中國,正面臨著兩個轉型:一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二是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所以,政府職能的轉變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將政府職能總量轉變由全能政府向有限職能轉變,而不是把全部責任都推給市場,“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的;政府職能結構轉變由過分強調政治統治向更加注重社會服務與管理、社會平衡的職能轉變;政府職能的實現方式從直接的、行政手段的微觀管理向間接的、經濟的和法律的宏觀管理轉變。
二、政府職能轉變的必要性
政府職能問題與中國的改革開放歷程緊密相關,也可以說是改革開放過程中的問題。40年的深入實踐使人們認識到,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是一個當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步驟。
(一)轉變政府職能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黨的十四大,我國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政府作為國家機器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是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而變化,其職能當然也要與這個變化相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關系到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諸多領域,這就要求進行一系列相應的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涉及到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的大問題。
(二)轉變政府職能,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政府執行權利需要依法行政,通過“權力運行在陽光下”的方式,提供各種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人民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的各種事務有序進行,就能更好地實現社會和諧、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政府部門嚴格依法行政,做到“不越位”、“不錯位”、“不缺位”,就能更好地解決各類社會矛盾和問題,促進社會和諧。
(三)轉變政府職能,有利于推進民主與法制建設。民主和法制完善和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實現社會的自主發展,政府職能的轉變,就是推動社會的自主和諧健康發展,而隨著社會自主發展程度和水平的不斷提高,人的素質的不斷提高,反過來也推動了民主和法制的發展。
三、政府職能轉變的實現目標和方式
(一)在提升治理能力基礎上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轉變政府治理理念,努力實現由管制行政向服務行政的轉變。傳統政府職能體系反映的是一種全能型、重管制的行政模式,不僅造成了行政權力膨脹,而且窒息了市場、社會的活力。在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我國從政企分開的角度也推進了相關領域的政府職能轉變。十七大指出了行政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設服務型政府。十八大將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作為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具體目標。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顯然,建設服務型政府必須在轉變治理理念的基礎上,進一步理清政府職能的邊界,努力實現從管制行政向服務行政的轉變。
(二)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推進政府職能轉變要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努力構建符合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能夠為政府職能轉變保駕護航的制度體系。一是要立足于體系完備。體系完整的制度才能充分發揮功能。要科學地評估現有制度,該保留的保留、該清退的清退,該完善的完善,充分保障制度體系的完整性。二是要保障科學規范。積極培育和不斷增強制度創新能力,針對行政體制改革中的熱點和難點,以科學的理念和規范的流程,將常態化的制度建設與靈活的制度創新結合起來。三是要著眼于運行有效。制度建設和創新要確保針對性和可行性,努力破解各類制約和影響因素,充分發揮制度的效能。
(三)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構建法治型政府。通過規制政府的權力與活動邊界,充分調動市場與社會的積極性來彌補政府的不足,政府一方面通過構建完善的制度體系與法制環境來消除市場的外部性,實現社會運行秩序井然;另一方面應規范自身的權責范圍,嚴格依法行政,通過法治剔除公共權力的尋租與腐敗。為實現依法行政,可探索建立權力清單與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即對政府來講是法無授權不可為,對市場與社會主體而言則是法無禁止即可為。黨的權力也應受到法律的規制與約束,杜絕任何超越和凌駕于法律之上的行為?!稕Q定》提出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59-560頁。
[2]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6。
[3] 俞可平:中國治理變遷30年(1978-2008)[J].吉林: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第3期。
[4] 徐邦友:國家治理體系:概念、結構、方式與現代化[J].當代社科視野,2014年第1期。
作者簡介:劉靜(1989.08——),女,山東日照人,法學碩士,武警警官學院政治工作系助教,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王安然(1990.01——),女,河北正定人,法學碩士,武警警官學院政治工作系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