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昊 王喜周 吳美媛
摘 要:為了加強與專業的聯系,更能體現《護理人際溝通》課程的實踐意義,我校在課程的演講實訓中采用了一種新的模式“基于案例的感悟與演講”,即以臨床案例為背景,讓學生展開討論再進行演講。實訓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演講的內容也更加貼近專業,使學生諸多能力均得到了鍛煉和提升。文章主要對這個新模式的組織過程進行探討,并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為課程改革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護理人際溝通 演講 案例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7(a)-0194-02
隨著當今醫院護理工作模式從單一的疾病護理逐步向多元化健康服務轉變,這對護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1]。在這種背景下,許多高校在護理人才培養過程中逐步加強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作為護理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一門必修課程,《護理人際溝通》的實踐意義遠大于其理論意義,因此,實訓在課程中占有較高的比重。課程開展實訓的目的不單單是讓學生能溝通、會溝通,只有把溝通與臨床護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體現其實踐價值[2]。而演講需要學生面向大眾傾注自己的感情,發表自己的見解,陳述自己的觀點,既能鍛煉學生語言的組織表達能力及非語言手段的應用能力,同時又能提升學生的自信,因此成為了課程實訓不可缺少的環節。我校在該實訓中嘗試增加案例背景,將內容設置為“基于案例的感悟與演講”,以期加強實訓與專業的相關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實施過程
1.1 案例的選取與設計
案例內容選自網絡的一則圖片新聞:山西護士緊抱老人安撫恐懼。新聞描述了一位老奶奶因懼怕手術而焦慮不安并流下了眼淚,護士趙凱麗看到此景后摟著患者與她聊了半小時家 常,最終安撫了患者的恐懼心理,手術順利進行。
討論與要求:一個優秀的護理人員應具備哪些能力? 基于這則新聞,結合入校以來的學習,談一談對將來要從 事的護理職業有何理解與感悟,并自擬題目發表演講。
1.2 實訓教學過程設計
實訓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相結合,全班分為若干小組,每組2~3人。實訓過程包括五個階段,合計90min。
(1)展示案例并提出問題。
由教師陳述實訓目標,通過ppt展示案例并提出要求,宣布實訓過程時間安排。此階段用時5min。
(2)小組討論并確認演講主題與形式。
各小組圍繞案例展開討論,相互交流自己選擇學習護理專業的原因,交流現在對專業的理解與以前有何不同。討論并確定演講的主題與形式,撰寫演講提綱或文稿。此階段用時35min。
(3)各小組推選組員上臺演講。
每個小組依次上臺演講,演講時間3min左右,演講形式不限。因準備時間較短,演講過程建議帶稿,避免學生因遺忘內容而出現冷場。此階段用時35min。
(4)小組之間互評打分。
各小組對其他小組的演講表現依據主 題、材料、結構、語音、感染力、儀態、非語言表達等各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所得分值將作為本次實訓成績的組成部分。此階段用時5min。
(5)教師點評與小結。
教師針對各小組演講表現進行點評,指出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個人建議。最后對“護理人員的職業素質要求”進行總結,并對大家未來的學習與工作提出期望。此階段用時10min。
2 結果
實訓過程氣氛非常活躍,每個小組的演講都引起了全體同學的共鳴,有的演講甚至讓在坐的同學濕潤了眼眶,落下了感動的淚水。
在內容上,所有演講都談到了對職業的理解:護理工作除了熟練的操作以外,還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專業的判斷力,需要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人文關懷素養。部分同學就讀護理專業可能并非自己意愿,也紛紛在演講中表達了對職業認識的改變。許多小組還結合發生在身邊的故事講述了對職業的感悟并許下了對未來的承諾。
在形式上,除了常規的單人演講,部分小組突破常規,選擇了多人共同上臺完成演講。他們的理由是“機會難得,每個人都想上臺表達自己的感悟與理解”,也有小組的理由是“平時上臺機會不多,組內每個人都有點怕,一起上臺,可以相互鼓勵”。既然能使部分膽小的同學克服焦慮或恐懼心理,意味著這種多人的形式也不失為一種合理的方式。
3 討論
通過案例,讓演講更加貼近專業,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學生一方面通過小組的討論增進了相互的交流,同時通過演講也得到了表達能力的鍛煉。為了讓實訓實施得更為順利,以下幾個環節還需引起特別的重視。
3.1 案例選擇
選取的案例必需是反映護理職業特點、反映正能量的典型事例,才能觸發心靈,才能讓學生對職業有更深刻的認識。如果選用由于對優質護理服務認識不到位而導致護患糾紛的負面案例,雖然也能反映人文關懷在護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但學生可能會更關心患者在這種糾紛過程中會出現怎樣的過激行為,而導致討論過程偏離主題。
3.2 討論過程
討論環節雖然以學生參與為主,但教師在這個階段要經常進行巡視觀察。為了避免內容大篇幅抄襲網絡,對于演講內容,必須完全由小組討論確定。因此整個討論過程要求學生不能使用手機,教師的巡視便起到了一種監督的作用。只有這樣的演講,才是真正發自學生的肺腑。而巡視過程有時也能從學生的交流中收集一些信息作為最后小結的素材。
3.3 實訓評分
實訓表現評價由師生共同完成,二者采用相同的評價標準。其中學生評價均分與教師評價分數在成績權重中比例為7∶3。讓學生參與到打分過程并加大權重,能使他們深刻感受到對自己的尊重,同時也大幅提高了學生傾聽演講的積極性,而非是與己無關的態度。
3.4 表格設計
在實訓過程中設計專門的表格,表格內容包括小組成員姓名,演講人員姓名,演講提綱或草稿、對其他小組評分及評分標準等欄目。表格的發放既方便記錄評分,又能作為教學資料長期存放,以備日后查閱。
3.5 點評總結
演講開始后,教師需全程觀察每組學生的演講表現、傾聽演講內容,并進行簡單的記錄。記錄內容一來可以在點評階段作為參考,二則也是課后教師評分的依據。點評結束,教師還必須對演講的基本要求、注意事項進行簡單小結。
4 結語
將案例討論與演講結合在一起,不僅使學生在語言表達、心理素質、個人形象等方面得到了鍛煉與提升,同時還增強了他們分析問題、團隊合作等諸多其他能力。實訓設計激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同時對教師在組織、引導、總結等對方面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然,僅僅一次實訓的改革還遠不能滿足學生人文關懷品質的培養需求。應當將人文素養教育滲透到每門課、每堂課中,只有通過反復實踐才能逐步內化為自身品質[3]。
參考文獻
[1] 李瑩.高職護理《人際溝通》的實訓教學探索[J].菏澤醫學??茖W校學報,2016,28(4):85-88.
[2] 柏璐.護理專業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培養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16):161-162.
[3] 谷云鵬,唐艷華.基于提升護生人文關懷品質的護理禮儀與人際溝通實驗教學設計[J].衛生職業教育,2017,35(23):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