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 孟兵林
摘 要:通過調查患有頸椎病運動員的行為特點和生活習慣,分析運動員頸椎病發病特點,并提出預防干預辦法。使用問卷調查法、量表統計法、數據分析法,對患有頸椎病的運動員進行分析,研究運動員頸椎病的主要發病原因,發病后對身體活動的影響程度和疼痛程度,提出針對運動員頸椎病的預防干預策略。在運動員頸椎病發病人群中,大強度訓練不放松肩頸(84.2%)、長時間低頭(71.1%)、枕頭因素(39.5%)為最常見的三種致病因素。所有研究對象都有頸部疼痛、頸部活動受限的癥狀,44.7%的研究對象有頸項部乏力癥狀,23.7%的研究對象有頭痛癥狀。VAS 評分1至3分占7.9%(3例),4至6分占89.5%(34例),7至10分占2.6%(1例),取中位數為5。NDI評分區間為12至16 分,平均為13.49分,說明頸椎病對生活的影響主要是輕度影響到中度影響。運動員頸椎病主要由大強度運動后的放松措施不到位和自身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引起,發病時疼痛程度為輕到中度,對自理能力影響不顯著,通過采取手法按摩、運動療法、電磁光波治療等保守治療手段可以有效緩解。
關鍵詞:運動員頸椎病 發病特點 致病因素 視覺模擬評分法(VAS) 頸椎功能障礙指數量表(NDI)
中圖分類號:R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7(a)-0204-03
本研究旨通過調查患有頸椎病運動員的行為特點和生活習慣,分析運動員頸椎病致病的原因,并提出預防干預辦法。
1 臨床資料
所有研究對象均為河北省體育科學研究所運動醫療康復中心接診的現役運動員,符合頸椎病診斷標準的患者。診斷依據為《頸椎病診斷與康復指南(2010版)》中的診斷標準及分型標準。
2 研究方法
連續性收集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河北省體育科學研究所運動醫療康復中心就診的患有頸椎病的運動員,以調查問卷的形式,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齡、性別、從事的運動項目;以及疾病的診斷、病程、相關危險因素、癥狀體征、疼痛程度等。將大強度訓練不放松、長時間低頭、枕頭因素(枕頭過高或過低)、受涼、外傷等作為運動員頸椎病的常見病因,進行問卷調查分析;以頸部疼痛、頸部活動受限、頸項部乏力、頭痛、頭暈(沉)等為運動員頸椎病癥候群,進行問卷調查分析,確定主要癥狀表現;運用頸椎功能障礙指數量表[1](NDI)評價頸椎病對運動員訓練、生活的影響,運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量表[2](VAS)評價運動員頸椎病的疼痛情況,通過綜合分析,確定主要致病因素、主要發病癥狀、體征特點及其對生活的影響[3]。
3 評價量表
3.1 致病因素統計量表,
以“大強度訓練不放松、長時間低頭、枕頭因素(枕頭過高或過低)、受涼、外傷”等作為運動員頸椎病的常見病因,利用調查問卷的方式確定主要致病原因。
3.2 疼痛評價
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確定疼痛情況,1至3分為輕微,4至6分為中度,7至10分為重度。
3.3 自理情況評價:
通過NDI量表評價研究對象訓練、生活自理情況,得分為0分視為無障礙,得分為50分視為完全癱瘓不能自理,分值高者功能障礙情況越嚴重。
4 研究結果
4.1 研究對象性別、病程、年齡分布情況
研究對象共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研究對象年 齡區間為17至30歲。研究對象患病時長為4至18個月,如表1 所示。
4.2 運動員頸椎病發病因素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大強度訓練不放松肩頸、長時間低頭、枕頭因素為三種主要致病因素。同時發現,很多研究對象普遍具有兩種以上的主要致病因素。為了便于統計分析,本研究中將每種致病因素的人數做了分別計算,見表2。
4.3 癥狀分布特點
頸部疼痛、頸部活動受限(100%)是普遍癥狀,頸項部乏力(44.7%)、頭痛(23.7%)患者的比例也很高,見表3。
4.4 疼痛VAS評分疼痛程度
VAS評分1~3分占7.9%(3例),4~6分占89.5%(34例),7~10分占2.6%(1例)。表明研究對象多數為中度疼痛,見表4。
4.5 NDI評分分布情況
研究對象的NDI得分區間全部集中在11~20分,平均得分為13.49分。表明研究對象得自理能力較強,頸椎病對運動員的訓練、生活影響并不嚴重,見表5。
5 討論
頸部正常的生理運動及其穩定性是建立在脊柱骨骼、椎間盤、韌帶組織的基礎上,并依靠肌肉得作用進行動力平衡調整來實現的[4]。頸椎病的主要臨床特點是頸椎骨骼發生器質性病變,頸椎骨骼器質性病變造成椎管狹窄、椎體錯位,對脊髓和頸部神經產生壓迫,進而會出現頭暈、眼花、耳鳴、手麻、吞咽障礙、視力下降、胸悶、心律失常,甚至下肢癱瘓等一系列癥狀。而對于運動員來說,長期勞損、肌肉力量失衡導致局部生物力學改變,是引發頸椎病的主要原因[5]。在我們的調查中,大強度訓練不放松肩頸肌肉、長時間低頭(娛樂)、枕頭因素(枕頭過高或過低)是目前運動員頸椎病致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大強度訓練后,不做頸肩拉伸放松,會導致頸肩肌肉、韌帶長期疲勞,造成頸肩肌肉力量失衡。長時間低頭主要是使用手機姿勢不當,長期保持低頭屈頸姿態,容易造成頸肩部肌肉僵硬、痙攣,使關節囊、椎間韌帶松弛,肌肉張力降低,削弱對頸椎的支撐和保護作用,長期不注意糾正錯誤姿勢,可能造成頸椎器質性病變,導致頸椎曲度變直、頸椎間盤突出等,最終導致頸椎病的發生。枕頭是維持頸椎生理曲線位置正常得主要工具,如果枕頭過高,無論采取仰臥位還是側臥位,都會改變頸椎生理曲線,造成頸部肌肉勞損,加速頸椎關節形變,促進骨刺形成,導致頸椎不穩定等問題,最終引起頸椎病[6]。
臨床上,頸椎病的治療康復措施較多,一般來說,對不同類型的頸椎病有不同的處理措施。脊髓型和混合型頸椎病,機體病變嚴重,病理癥狀明顯,肌肉組織可能已經受到不可逆性病理損害,骨骼存在器質性病變,保守治療效果不明顯,才建議采取外科手術治療。頸型、神經根型、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骨質病變相對較輕,表現出的癥狀多為酸痛、緊張、麻木,可以采取運動康復訓練、按摩推拿、物理牽引等保守方式進行治療,從相關報道看,可以取得較為顯著的治療效果[7]。這些治療方法中,手術治療是最后一道“保險”,未出現明確的手術指征,一般不建議采取這種措施。頸椎牽引能夠改善頸椎活動度,消除頸部肌肉組織痙攣,減輕脊髓和神經壓迫,幫助恢復頸椎平衡。但是,由于頸椎是脊柱上機構最復雜的部位之一,對不同人群進行頸椎牽引的效果也不盡相同,甚至有牽引不當反而加重病情的報道出現,需要慎重選擇。手法推拿可以極大緩解頸肩肌肉組織黏連和痙攣,對運動員頸椎病的早期防治具有顯著效果,是一種比較好的治療手段。頸椎運動鍛煉通過強健頸肩肌肉力量,提升頸肩肌肉動平衡功能,進而帶動促進加強頸部韌帶功能,實現促進頭頸血液循環,糾正頸椎曲度異常的目的,不僅能夠預防頸椎病,而且在作為輔助治療手段時,還具有適用性和實用性。電磁光波療法利用電療、光療、熱療、磁療、藥物離子導入等手段,直接改善病變部位血液循環,消除無菌性炎癥,解除肌肉痙攣,促進損傷的軟組織修復,可疏通瘀滯、消除寒濕、緩解疼痛。
本研究中,通過對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發現絕大多數研究對象只是出現了頸部肌肉僵硬、疼痛等早期癥狀,僅有4人表示頭暈(沉),VAS評價和NDI量表調查也表明,運動員患頸椎病的不適程度主要集中在中度,對訓練、生活自理能力的影響也不明顯??梢宰C實,運動員罹患頸椎病主要是頸部肌肉勞損造成,常年保持高強度運動訓練,盡管給頸部肌肉帶來很大負擔,但是相比普通人群,頸椎器質性病癥狀并不明顯,可以通過按摩治療、運動治療、物理電波治療等手段予以緩解[8]。
6 結語
運動員作為一種特殊職業,長期進行高強度運動鍛煉,容易誘發頸部肌肉勞損。運動員頸椎病主要由大強度運動后的放松措施不到位和自身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引起,發病時疼痛程度為輕到中度,對自理能力影響不顯著,通過采取手法按摩、運動療法、電磁光波治療等保守治療手段可以有效緩解病情[9],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2] 伍少玲,馬超,伍時玲,等.頸椎功能障礙指數量表的效度與信度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23(7):625-628.
[3] 朱立國,于杰,高景華,等.神經根型頸椎病的頸椎活動度的觀測及臨床意義[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8,16(1):1-5.
[4] 施杞,郝永強,彭寶淦,等.動靜力平衡失調與頸椎病—— 頸椎病動物模型的實驗研究[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13(1):52-56.
[5] 孟濤,葉文博,黃敏.大學生頸椎病發病率的調查[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3(3):77-80.
[6] 閔熙敬,童永祥,楊柳,等.枕頭與頸型頸椎病患者頸椎解剖關系的實驗研究[J].頸腰痛雜志,2010,31(2)133-135.
[7] 于巖,馬光宇,齊宏革.運動療法結合心理干預對頸型頸 椎病康復療效的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21):162-163.
[8] 趙兵德,林定坤,楊冬輝,等.“強筋束骨”手法改善青年頸型頸椎病活動度的臨床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6,7(22):41-43.
[9] 陳博來,寧飛鵬,許少健,等.頸后肌群等長收縮鍛煉治療頸型 頸椎病的臨床觀察[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26(4):337-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