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爽霽
【摘 要】 資管新規的出臺,對金融市場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從長遠來看,主要在于規范資管業務、降低和防范金融風險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短期內,資管業務的規制不夠明顯,需要長期實踐與積累,才能達到一定的良好效果。目前,在過渡期內,資管業務監管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金融市場在時代的步伐推動下,面臨重塑的陣痛、監管政策的重疊等,仍需予以充分的思考,尋找適合金融市場穩定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 監管 金融市場 去杠桿
引 言
資管新規出臺以來,接近一年的時間里,各大金融管理及監管部門為了貫徹落實新規的要求,陸續發布了相關的規范性要求,旨在加強資管業務監管,消除監管套利,推動金融市場與時俱進地進行轉型重塑。陸續出臺的監管文件,對金融市場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并且在資管新規的基礎上,進一步補充監管力度,力求整治影子銀行,逐步整頓互聯網金融環境,為執行監管奠定了重要基礎。
一、金融市場面臨的問題
雖然監管政策不斷出現,對監管標準進一步明確,要求貫徹落實嚴格的監管制度,體現穿透式原則,對金融市場具有長遠的意義。但是金融市場在面臨環境的變化時,轉型重塑需要一定的時間,針對政策的調整、監管的嚴格要求等,金融市場必須積極建立起配套的措施,才能更好地完善金融市場環境,從而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金融市場面臨的問題主要包括轉型重塑面臨陣痛;政策疊加產生風險;部分機構監管空白;隱性利率雙軌制仍存在;打破剛性兌付缺乏主動。
(一)轉型重塑面臨陣痛
首先,沖擊了金融市場流動性。近幾年來出臺的資本市場政策,主要目的在于整頓短期業務,關鍵在于規范、監管不當套利行為,同時關注杠桿行為。由此,對金融市場的流動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打擊,導致實體信用收縮。其次,部分金融機構尤其是中小金融機構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發展及監管的嚴格加強,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面臨巨大沖擊,許多理財業務全面收縮。并且資管新規嚴格抑制多層嵌套行為,導致許多中小銀行業務收縮。再者,業務模式亟需改革調整。資管新規限制銀行的表內資產管理行為,對銀行保本理財業務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業務開展受到嚴格限制,導致“負債荒”現象越來越嚴重。最后,中小金融機構將面臨巨大的補充資本壓力。資管新規要求表外資本回表,導致許多金融機構通過各種工具的使用來補充資本,這對于大型金融機構來說,由于資本金較為充足,所承受的壓力較小,但是對于中小金融機構來說,不占優勢,在轉型期間危機四伏。此外,由于政策限制了部分資金來源,例如房地產等,導致融資渠道減少,融資環境面臨萎縮。
(二)政策疊加產生風險
在嚴監管的時代氛圍下,越來越多的政策出臺,主要針對保險、證券、銀行等各式各樣的業務進行嚴格的監管規定,導致金融機構無法喘氣,面臨高壓、強壓等監管環境,缺乏足夠的存量轉移空間,即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新的風險。金融機構無法通過開展其他業務,將既有的存量風險進行有效地分散,將進一步導致同質化現象的產生,金融市場將面臨更多的無序競爭??偟膩碚f,在當前的經濟發展階段,由于各種監管政策出臺,與已有的信貸、貨幣政策等內容互相重疊,政策調整力度缺乏嚴格把控,調整過度將導致反效果的產生,使得在化解風險的過程中又重新出現了新的風險,容易得不償失。
(三)部分機構監管空白
隨著金融市場的繁榮發展,近些年來出現了多種形式的機構模式——金融控股公司。從實踐效果來看,這些金融控股公司雖然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仍然在初級的發展階段,至今仍無法形成獨立的經營優勢,市場競爭力較低。而由于過去的監管規定不足,許多金融控股公司存在各種關聯交易、監管套利的行為,金融風險逐漸積累。資管新規出臺后,此類金融控股公司的業務模式遭受了巨大的打擊,通道業務、資金池業務等都將被規范,在這一環境下,必須進行業務模式轉型,才能長期生存下去。除此之外,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相應監管措施缺失,管理滯后,導致金融風險居高不下,這也是嚴監管實踐過程中必須關注的問題。
(四)隱性利率雙軌制仍存在
存款利率浮動的限制,在2015年出臺政策中被取消,但是存貸款基準利率尚未公布,也無法在貨幣調控中真正發揮作用。實際上,隱形利率雙軌制在我國仍然存在,從某種程度上說,刺激了影子銀行的發展。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是負債端。低存款利率對于金融消費者來說并不產生存款吸引,會導致人們傾向于將大部分資金轉移到其他理財產品上,從而獲得更高的收益,此外,由于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多種豐富的金融產品問世,不僅可以獲得較高的利息收益,還能隨時進行資金調動,比銀行的存款業務更加靈活、便利,成為了人們青睞的對象。另一方面,從資產端來看,由于對融資成本的過度干預,部分資金被分配到效率低下的某些部門,而其他真正有效率的部門卻只能通過承擔更高的融資成本來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因此,銀行無法通過“融資貴”的方法來真正解決融資問題,資金無法實現優化配置,資金利用率低下。
(五)打破剛性兌付缺乏主動
從打破剛性兌付行為本身來看,極易造成群體性事件,相關部門將面臨較為嚴重的維穩壓力,使得金融機構只能通過自主承擔投資者的損失的方式來進行維穩。一直以來,許多新興行業中的中小企業,由于資金不夠充足,加上融資難、代價高的因素,生存壓力巨大。金融機構對于此類中小企業,缺乏發展的信心,加之缺乏信用保障擔保,只能采取避重就輕的行為,選擇風險較低的項目進行融資,難以主動打破剛性兌付。也就是說,在目前的新興行業中,剛性兌付的打破缺乏主動,依舊面臨諸多挑戰。
二、政策建議
通過上述對金融市場重塑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資管新規的出臺雖然為金融市場帶來了生機,也體現了重要意義,但是在轉型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是不容忽視的,因此,必須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解決面臨的問題。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嚴格監管標準,守住底線;創新與防范要達到平衡狀態;監管政策要把握力度,避免過度沖擊;健全定價機制建設;有序打破剛性兌付。
(一)嚴格監管標準,守住底線
在嚴監管的時代環境下,金融市場轉型重塑將面臨轉型陣痛,尤其是既有行業,會面臨較大的打擊。反過來看,這一陣痛恰恰是為了激勵轉型、實現更好地發展所必須付出的代價。資管新規及相關監管政策的出臺,旨在防范系統性風險,因此,面對重塑的陣痛,必須嚴格監管標準,建立健全相關的體制機制,并且要避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堅守這一底線。同時,也要注重金融消費者權益的維護,維持金融機構的穩定發展。
(二)創新與防范要達到平衡狀態
在實行嚴監管的過程中,必須充分重視金融創新及風險防范兩者之間的關系,力求達到平衡狀態。為了消除監管套利,監管政策對金融創新行為有所限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以金融創新為目的而變相進行監管套利的行為的發生,但是在不觸碰底線的前提下,仍然應當鼓勵金融創新,為其提供足夠的創新空間,提高風險警覺性。也就是說,不能完全拒絕金融創新,也不能提出過于嚴苛的規范要求,兩者之間應尋求平衡狀態,使得金融市場能夠健康平穩地發展。
(三)監管政策要把握力度,避免過度沖擊
近些年來,我國的金融監管已經逐步成熟發展,漸漸形成基礎框架,與傳統相對,管控體系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新的時代環境下,金融監管不斷加強,監管要求越來越嚴格,導致金融市場重塑面臨一定的窘境。尤其是在監管政策不斷發布的情形下,各種政策甚至內容互相疊加,對市場的沖擊一度達到高峰,使得金融市場面臨較大的危機。因此,監管政策的調控要把握在一定的、合理的范圍之內,不能過度要求監管。同時監管政策要積極與其他政策例如貨幣政策等進行相互的協調,通力合作,分別從宏觀與微觀的角度充分審視金融市場,實現兩者的結合,彌補金融體系的缺陷及不足,確保監管政策能夠真正得到落實。
(四)健全定價機制建設
定價機制對商業銀行來說,是其生存發展的重要環節及重要內容。在嚴監管的時代要求下,要通過明確政策目標利率,并作為貨幣政策調控手段,實現價格調控方式的重塑和轉型,從而進一步推動利率的合理定價。同時,商業銀行利率定價機制要逐步健全,逐步消除存貸款基準利率,防止規避利率管理的創新產品出現而使得金融監管無法發揮作用。如此,才能實現金融機構的健康發展。
(五)有序打破剛性兌付
一方面,為充分實現監管措施,要有序地打破剛性兌付,尤其是權益類產品的剛性兌付,除此之外,也要加強對機構投資者的監督管理,有效打破機構投資者的剛性兌付行為,不斷探索存款保險所能發揮的作用,完善金融市場退出機制。另一方面,要加強宣傳和教育,為金融消費者正確的理財意識及思路,打擊剛性兌付行為,有效降低違約風險,進一步推動形成良好的金融市場環境,促進風險收益的相互匹配,使得金融市場能夠成功重塑。
【參考文獻】
[1] 劉青松.合理的監管是金融市場的“穩定器”[J].社會治理,2018(6).
[2] 陳靜.我國金融市場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改善對策[J].金融經濟,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