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推廣政府購買服務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要改革任務。而社會管理性服務作為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中的重要組成,突出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鮮明的政治導向性, 政府無法按照常規的供需邏輯來決定社會管理性服務的購買。本文將大數據理念嵌入到政府購買社會管理性服務有效需求的識別和測量中,試圖從需求的角度, 首先對有效需求進行識別, 包括梳理識別的邏輯和構建識別模型。研究得出政府采購某項社會管理性服務的綜合有效需求分別由服務對象的有效需求、購買主體的有效需求和承接主體承接的有效需求構成。
【關鍵詞】 大數據背景 政府購買社會管理性服務 有效需求的識別及模式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 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推廣政府購買服務是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一項重要改革任務,對于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一、 政府購買社會管理性服務的有效需求
1、服務對象的有效需求。政府購買社會管理性服務最重要的一個目標就是滿足服務對象——公民對社會管理性服務的需求。這些需求有很多種類和層級要求,而這些要求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擾,例如在公民心里某項社會管理性服務是緊急的還是不緊急的, 對公民來說是重要的還是不重要的,是否可以被其它服務事項替代等等,都影響著公民的有效需求。只有盡可能排除干擾因素, 抓住主要因素,才能科學識別服務對象公民針對社會管理性服務的有效需求。2、購買主體的有效需求。除了首先要滿足服務對象公民的需求,購買主體本級政府在決定購買行為時也不是孤立決策的,本級政府的購買需求還受到了諸如上級政府、本地發展實際情況等因素的影響,首先,上級政府是否購買了同類服務, 某類服務領域是否是上級政府重點考核的。3、承接主體的有效需求。根據之前的闡述,承接主體對社會管理性服務也有其承接需求。具體來說影響其承接需求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點。首先,承接主體的承接能力有強有弱, 在競爭中它們會根據自身的實力對具體的某項政府購買服務進行承接決策, 它們對承接服務內容的規模、難易程度和復雜程度有不同的承接需求;第二,社會管理性服務包括的內容也很豐富, 相應的承接主體也有各自擅長的領域。第三,承接主體各自的信用不同,國家越來越重視信用體系的建設, 社會信用體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治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大數據背景下政府購買社會管理性服務有效需求的識別
(一)大數據與政府購買服務的有效需求。在這個數據爆炸的時代,數據在不知不覺中被上傳、分享、查找, 大數據幾乎已經成為各個行業、各個領域不可或缺的工具。
首先, 大數據的運用可以幫助更高效地識別出公民的有效需求。大數據的運用打通了政府和普通公民之間的信息通道, 政府可以運用大數據技術對公民日常的各種留痕數據進行收集、整合、挖掘和分析等, 準確了解公民的需求。政府是擁有絕大部分信息的最大的數據生產者和擁有者, 公民對公共服務的有效需求將可以通過大數據進行采集、分析等,大大的提高了效率和準確性。其次,政府可以運用大數據,進一步明確本級政府的購買需求。本級政府可以運用大數據工具實時捕捉本地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社會事件, 群眾矛盾突出的領域, 選擇本地方發展過程中當前最重要最緊急的社會需求,有重點有層級地進行購買服務計劃的制定。
(二)大數據背景下政府購買社會管理性服務有效需求的識別邏輯。通常情況下,一個完整的有效需求識別邏輯關系包含:明確需求主體;分析主體需求的影響維度;各維度有效需求的識別;綜合有效需求的確定。由此推理,政府購買社會管理性服務需求識別的邏輯關系包括:明確購買主體的需求;分析影響購買主體購買行為的各個維度;各個維度有效需求的識別;政府購買社會管理性服務有效需求的確定。
(三)大數據背景下政府購買社會管理性服務有效需求的識別模型。1.構建模型。政府購買社會管理性服務的理想狀態是公民的需求、購買主體的需求、承接主體需求趨同, 即“三維需求一致”,才能確保供需匹配高效。為此,創建“三維需求一致”的識別模型, 據此評估政府購買社會管理性服務的綜合需求度,明確政府購買社會管理性服務項目的重要次序、標準級別以及動態準入退出機制。2.大數據收集與處理。依據政府購買社會管理性服務“三維需求一致”的識別模型結構, 模型中所使用的大數據主要涉及政府社會經濟大數據、承接主體的大數據、公民需求信息大數據三方面。
政府社會經濟大數據涵蓋了上級政府社會管理性服務要求、本級行政區內經濟結構組成、社會公共信息、人口結構組成、資源資產清單、生態環境信息等信息。其中, 經濟結構數據包括GDP、不同產業產值、地方財政收入等,社會公共信息包括交通、醫療衛生、能源供應、社會消費等信息,人口結構組成包括性別比例、不同產業就業情況等,資源資產清單包括土地資源、森林資源、水資源等, 生態環境信息數據包括植被覆蓋率、植被生物量、環境污染物排放量等。
三、結論
本研究首先進一步明確了政府購買社會管理性服務的有效需求的構成:分別由社會管理性服務服務對象的有效需求、購買主體的有效需求及承接主體的有效需求構成,并且分別深入探討了服務對象、購買主體和承接主體有效需求的影響因素和主要構成。進而,本研究將大數據與政府購買服務相融合,分別將大數據的理念框架嵌入到政府購買社會管理性服務有效需求的識別邏輯中,構建了基于大數據的政府購買社會管理性服務的有效需求的識別模型。
【參考文獻】
[1] 楊慧.大數據時代公共服務精準化供給研究[J].南方論刊.2016(10)
[2] 何繼新;李原樂.“互聯網+”背景下城市社區公共服務精準化供給探析[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8)
[3] 韓兆柱;翟文康.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整體性治理理論應用研究[J].行政論壇.2015(06)
[4] 張康之;張桐.大數據中的思維與社會變革要求[J].理論探索.2015(05)
[5] 趙敏.我國政府公共服務供給精細化路徑研究[J].理論觀察.2015(04)
作者信息:寧洋(1990—),女,漢族,山西長治人,山西財經大學行政管理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