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敏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大巴鎮車新村是少數民族聚居村,也是省建檔立卡貧困村,坐落在美麗的關山腳下。全村有443戶、1583口人,村黨支部下設5個黨小組,有黨員53名。幾年來,村黨支部帶領全村群眾走出了一條以發展冷棚葡萄產業為主的脫貧致富之路。2016年人均收入達到1.8萬元,實現20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貧困村徹底“摘帽”。
車新村地處遼西北干旱丘陵區,土地瘠薄,適宜葡萄種植。十多年前,村里就開始發動各家各戶種植裸地葡萄,規模一度達到近千畝,但一場嚴重雹災造成葡萄樹大面積死亡,葡萄產業沒有發展起來。2014年初,借助阜新市開展現代農業示范帶建設契機,在市委組織部派駐的駐村工作隊幫助下,村“兩委”班子組織村干部和黨員村民骨干先后到沈陽、遼陽、北鎮、臺安等葡萄產區考察學習,下定決心把小葡萄做成大產業。
當時,村黨支部成員立下軍令狀:抓不出成效就集體辭職,群眾不脫貧決不罷休。村黨支部帶領村民轉變觀念,采取市場化模式運作,經駐村幫扶單位牽線搭橋,引進阜新金億亨公司,墊資300萬元建設冷棚580畝。2015年初,又實行企業化模式經營,通過墊資企業成立了阜新關山實業公司,流轉土地660畝,投資2100萬元建設高標準產業園區。同時,村黨支部主動邀請科技專家現場授課,到北京、長春、哈爾濱和呼和浩特等地,暢通了銷售網絡。3年多來,全村冷棚葡萄發展到2000畝,種植戶達100戶,其中貧困戶62戶,每畝冷棚葡萄純收入在2萬元以上,人均增收9300元。
發展冷棚葡萄初期,村里群眾都抱著懷疑觀望“邊上看”的態度,有顧慮“不敢干”,村黨支部就組織黨員干部作示范,帶頭干給群眾看。村黨支部書記第一個建了8棟冷棚,村“兩委”班子成員建了12個棚,又發動黨員領頭參與。2015年,種植戶每畝平均收入2萬元以上,是大田收入的30多倍,這極大地激發了群眾發展冷棚葡萄的熱情。過去“站在邊上看”的一些村民,主動要求“跟著干”。當年秋天,就有25戶農戶自發栽植冷棚葡萄370畝。為發揮好黨員的帶動作用,村黨支部設立了“黨員示范棚”,組織黨員與種植戶結對幫扶,成立黨員服務隊,向種植戶傳授種植技術,提供全程服務。

專家向種植戶傳授葡萄病蟲害防治技術
兩年間,車新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數量由203戶、708人減少到62戶、192人。村黨支部提出“不能讓一個貧困戶掉隊,脫貧不丟一個人”,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把精準扶貧與冷棚葡萄產業結合起來,組建了“喜日”果樹種植合作社,將扶貧資金、市縣財政建棚補貼,折股量化到62戶貧困戶和村委會、合作社,通過統一購苗、統一設計、統一建棚、統一技術和統一銷售的辦法,建立了精準脫貧冷棚葡萄產業園區,實行經營收益按股為貧困戶分紅,實現了扶貧資金由分散使用向集中統一使用的轉變,不僅兜底保證了最后62戶貧困戶全部脫貧,同時也為村集體增收30多萬元。村民白長柱一家三口是村里出名的貧困戶,參加合作社后,當年分紅3000元,自己又到葡萄園區打工,年收入1.6萬元,過去總是愁眉苦臉的他現在喜笑顏開,見人就說:“還是扶貧合作社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