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沫江
20 17年10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帶領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會址,赴嘉興瞻仰南湖紅船。在參觀中共一大會址時,習近平總書記仔細觀看了一件重要展品——中國現存最早的《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之一。當講解員介紹保存這本《共產黨宣言》的共產黨人叫張人亞,他冒著生命危險保護的文件和書刊,很多都成為國家一級文物時,總書記親切地詢問道:“那你說的那個人呢?(張人亞)后來怎么樣?”
筆者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對張人亞的主要革命事跡進行了梳理,以對這位在危難之際,勇敢機智地為黨保存了早期重要文獻的英雄表達深深的敬意。
張人亞(1898.5.18—1932.12.23),原名張靜泉,浙江寧波人。1913年,因家庭生活拮據,張人亞輟學去了上海,成為一名金銀飾品制作工人。他經常閱讀一些進步書刊,接觸到很多先進的革命思想,在身邊革命志士的言行感召下萌生了革命要求。相比于身邊的工友,他文化水平和思想覺悟都比較高,在工人群眾中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引起了黨組織的關注。
1921年,24歲的張人亞加入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1922年,張人亞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黨團組織以后,他就開始以社會職業為掩護從事革命活動,利用在上海金銀業的工作經驗和與工人群眾的關系,領導上海金銀業工人運動。
當時,上海的金銀業工人有2000余人,長期受雇主盤剝,待遇很差,生活困苦。為改善工人的生活環境,盡快成立代表工人自己利益的組織,張人亞和他的戰友們對分散在全市各個角落33家大小銀樓中的金銀業職工挨家挨戶地進行宣傳動員。在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上海分部的幫助下,經過張人亞等人的艱苦工作,1922年9月16日,有1600余人參加的工會成立大會成功召開,上海金銀業工人俱樂部宣告成立,張人亞任主任。
俱樂部成立后不久,便代表全體工人去函銀樓公所(上海銀樓雇主成立的組織),提出了增加薪資、提高待遇等五項要求。雇主們對工人的訴求置之不理,金銀業工人遂于1922年10月7日舉行全行業罷工,引起了極大反響。張人亞等工人領袖帶領金銀業工人,與破壞阻撓罷工的雇主們進行堅決斗爭。11月1日,在寧波旅滬同鄉會的調停下,張人亞等6名工人代表與銀樓雇主代表簽訂協議,工人待遇得到提高,罷工期間的工資照發。這次持續了近一個月的大規模罷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在城市舉行的持續時間最長的工人大罷工之一。
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白色恐怖籠罩著上海。當時,張人亞在上海任中共江浙區委宣傳部分局負責人,并負責上??偣C關報《平民日報》的發行工作。在這危急關頭,張人亞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保存下來的黨的重要文件、書刊的安危。經過再三考慮,他決定將這批文件、書刊從上海秘密轉移到寧波鄉下,委托一直支持他搞革命的父親代為秘藏。
張人亞通過國民黨反動派的層層封鎖線,冒險從上海秘密回到寧波霞浦老家,請父親張爵謙將他帶回來的一批文件、書刊收藏好。交代完畢,張人亞就悄悄離家奔赴革命的最前線。當天晚上,張爵謙把這批文件書刊偷偷塞進停放張人亞亡妻顧玉娥棺材的草棚。幾天后,他裝作很傷心的樣子對鄰居說:“兒子靜泉長期在外不歸,又毫無音信,恐怕早已死了。”隨后,張爵謙在家鄉的山崗上為張人亞和亡妻修了一座合葬墓。張人亞一側是衣冠冢,安放的是藏有他帶回來的文件、書刊的空棺。張爵謙知道此舉事關重大,因此沒有對任何人透露,默默地守護著這批珍貴資料,等待兒子回來提取。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張人亞仍沒有回來。張爵謙在上海的報紙上刊登了“尋人啟事”,也杳無音訊。1950年,張爵謙猜想兒子可能犧牲了,便將這批文件、書刊從棺材中取出,讓三兒子張靜茂交給共產黨。由于當年采取了防腐措施,這些在墓地里埋藏了20多年的文件、書刊基本完好。1952年7月,張靜茂將與上海工人斗爭史有關的百余件文物捐贈給上海工人運動史料委員會;1959年,將剩余的全部文件、報刊捐獻給上海革命歷史紀念館籌備處(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前身)。
張人亞父子秘藏20余年的文件書刊,因存世稀少而非常珍貴。最早出版的中文版《共產黨宣言》現在存世僅有11本,而且大部分已經嚴重破損或殘缺,張人亞保存下來的兩本基本完好,都由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珍藏,習近平總書記觀看的那件重要展品就是其中的一本。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第一部黨章等10項決議案,會后這些決議案匯編成一本文件集——《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大會決議案》。此文件集至今僅發現三本,其中兩本還是復制本,張人亞保存下來的是唯一一份原件,現被珍藏于中央檔案館。此外,保存下來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大會決議案及宣言》 《共產黨》月刊等文件書刊,也是黨早期的重要珍貴文獻。據不完全統計,除中央檔案館藏品不評文物等級外,其余屬于國家一級文物的就有16種。
1929年7月,黨中央根據張人亞是金銀業工人出身、熟悉金銀成色和行情的優勢,派他前往安徽蕪湖,負責為黨中央中轉蘇區上交的金銀。
張人亞受命去往蕪湖,開設了一間金鋪。這間金鋪表面上是從事金銀首飾的來料加工及成品銷售,暗地里卻接收蘇區送來的金銀,并將它們設法換成現洋及鈔票,再上交給上海的黨中央,作為黨的活動經費。黨的早期領導人向忠發叛變后曾供述:“在蘇區沒收上來的財物,由在蕪湖開設金鋪的同志張人亞兌換成現洋及鈔票,交來上海給中央。后由我經手有兩次:第一次,1930年6月由閩西運來700兩;第二次,1930年底,由贛西南運來2007兩……”
在極其危險的環境下,張人亞出色地完成了組織交予的任務,受到黨中央的肯定。1931年6月,中央任命張人亞擔任蕪湖中心縣委書記,指導安徽沿長江和江南地區34個縣的黨務工作。
主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出版業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后,張人亞來到瑞金開展革命工作。1932年年初,張人亞任中央印刷局局長。張人亞領導中央印刷局因陋就簡,艱苦創業,印刷了臨時中央政府的機關報——《紅色中華》及《斗爭》 《蘇區工人》等大量報刊和書籍。
同年6月,張人亞兼任中央出版局局長。作為臨時中央政府新聞出版發行事業的管理機構,中央出版局負責審批各部門申報出版發行的報刊書籍,指導下級出版單位的業務工作,同時也編纂書稿出版。張人亞帶領出版局出版了多部著作,如《“左”派幼稚病》 《兩個策略》 《國際綱領》等。此外,張人亞還兼任中央出版局總發行部部長,主管蘇區出版物的發行工作。
當時,張人亞領導的中央印刷局、中央出版局和總發行部都是行政主管和業務經營雙肩挑。其間,張人亞認真執行黨的文化教育方針,不但健全了出版、印刷與發行機制,同時克服各種困難,出版、印刷并發行了一大批蘇區急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教等方面的書籍。
由于長期在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緊張繁重的工作,張人亞積勞成疾。1932年12月,張人亞帶病從瑞金出發,去福建長汀檢查工作。由于路途遙遠,一路上又是崇山峻嶺,張人亞在途中舊病復發,無法救治,不幸于12月23日因公殉職,時年34歲。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1933年1月7日出版的《紅色中華》報上發表文章《追悼張人亞同志》,以紀念這位為中國革命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革命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