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勝基
出身于軍人家庭,劉抗美從小伴著“學習雷鋒好榜樣”歌聲成長,早已把雷鋒精神植入心底,時刻以雷鋒為榜樣,愛黨愛國愛人民,幫助別人快樂自己。退休前,她在吉林省電信傳輸局連續幾十年榮獲“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以及“東北三省電信系統先進工作者標兵”等稱號;她長年資助困難學生,有一次,上午剛獲得榮譽證書和5000元獎金,下午就把錢悉數捐給一所地處大山深處的部隊小學;她還經常為福利院的孩子們送去鮮奶、服裝、水果和玩具。退休后,一篇報道“意外”地讓她的生活變得更加“與眾不同”。
2005年5月8日,劉抗美在報紙上看到了一篇題為“孤兒母親節里找‘媽媽’”的報道,了解到一些孩子因出生有缺陷被家人拋棄,從小缺少親情,有的孩子在沒到福利院之前甚至患上了憂郁癥、自閉癥。“我是共產黨員,還是一名軍人家屬,我要學雷鋒!”帶著這簡單的理由,劉抗美當即趕赴兒童福利院,簽下助養孩子的協議。
在一間教室里,老師對孩子們說:“哪個小朋友想和這位‘媽媽’回家?”話音剛落,一個右手殘疾并豁唇的三歲男孩月月跑了過來,抱住劉抗美的腿就喊:“媽媽,帶我回家!”劉抗美回憶說:“那一刻讓我心靈震顫,我清晰聽到了這個孩子渴望母愛的心聲!”
從那時起,53歲的劉抗美再次成了“帶娃媽媽”。而這一“帶”,就是12年;這一“帶”,至今已有10個娃。
孟子在描述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時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劉抗美真能視助養的孤殘兒童如己出嗎?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人的這個疑問都在劉抗美默默的精心付出中“煙消云散”:買新衣服、買新玩具、買好吃的,經常陪著玩耍學習,經常帶出去旅游,生病時細心呵護……凡是有媽的孩子能享受到的待遇,劉抗美的“孩子”同樣能享受到。“帶孩子也得與時俱進”,劉抗美在半百之年還專門報名參加了“超級媽媽培訓班”。

“月月這孩子是個有福之人,趕上了好時代,遇上了好黨員。”周圍的鄰居感慨地說。
在劉抗美和老伴的培養下,月月再也不憂郁自閉,變得特別陽光、開朗,人見人愛。福利院院長在劉抗美給月月寫的成長日記上加了一段“注腳”——“我們的月月有了一位偉大的母親、一位偉大的父親和一個幸福的家庭,從此,月月走出了孤獨,走進了快樂。在他最需要溫暖與愛、最需要親情與溝通的時候,是你們來到了月月的身邊,傾注了很多很多的心血,給了月月所需要的一切,為月月的健康成長和進步奉獻出了真摯的親情、真誠的愛心……我代表福利院的全體工作人員向月月的‘母親’及全家表示衷心的感謝!”
兩年半以后,月月被一位美國愛心人士收養,現在在美國上中學一年級了。他的“美國媽媽”給劉抗美寫信說:“沒想到母語不是英語的月月學習這么好。他雖然有殘疾,但班里沒有人歧視他,他以自己的魅力贏得了同學們的尊重!”
月月走后,劉阿姨又助養了亮亮,之后千千又來到家中。千千是個先天無肛門的小男孩,出生當天就被親生父母遺棄。遺憾的是,千千的手術效果并不理想,長型的肛門沒有任何功能,大便隨時外漏,只能全天穿紙尿褲,必須兩小時更換一次,否則臀部就會感染發炎。
一次,一位朋友到劉抗美家做客,剛一進門就看到劉抗美正給千千換下帶大便的紙尿褲,就隨口說道:“你不嫌臟不嫌累啊?福利院里那么多孩子,你干嗎不挑一個干凈點的孩子?”劉抗美面帶不悅地回答:“千千就像我的親骨肉一樣,天下哪有母親嫌棄自己孩子的?我不能讓他再次感到被嫌棄。”發現千千特別喜歡音樂,劉抗美就買來一臺電子琴,還請老師到家里教千千……
劉抗美不僅執著如一、不離不棄,她還每天堅持給孩子寫日記、拍照片,用幾千篇日記真實記錄了孩子們成長的點點滴滴,用10萬余張照片真實記錄了孩子們幸福歡笑的瞬間。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12年來,劉抗美省吃儉用,從未給自己買過一件貴重衣服,沒買過一樣化妝品,甚至沒到過理發店修剪頭發,“頭發長了,我就照著鏡子自己剪。錢,能省點就省點”。
眾所周知,在城市中養育孩子的花銷可不是小數目。眼見多年的積蓄越來越少,可只要是花在孩子身上,劉抗美從不猶豫,“支撐我一直這么做的,是‘幫助別人、快樂自己’的雷鋒精神,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
劉抗美的事跡被廣為傳頌后,相信許多人腦海里都會蹦出同一個問題:“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難道她自己的家人就沒有意見嗎?”

劉抗美獲得的部分榮譽證書
在這個充滿愛的家庭中,還真沒有一點兒意見。
12年來,劉抗美的親生女兒對母親傾力助養孤殘兒童這件事始終鼎力支持,每個周末都會給孩子們帶來精心選購的圖書、衣物、玩具和食品。3年前,劉抗美的外孫出生了。是給親生女兒看孩子,還是繼續助養沒有血緣關系的孤殘孩子?還沒等劉抗美開口,深深理解母親的女兒先表態了:“媽,您還是繼續助養孤殘兒童吧,女兒支持您!”
劉抗美的老伴也是一名共產黨員,還是部隊的一名正師級干部,更是一位偉大的“父親”。去年1月中旬,老伴心臟病復發。住院期間,劉抗美收到從美國發來的電子郵件后開始為難起來。原來,她助養的第二個孩子亮亮的美國父母要帶亮亮到廣州兒童福利院再收養一名孤兒,希望在廣州與劉抗美夫婦見面。最終,在老伴的堅持下,夫妻倆硬是不顧醫生的勸阻,辦理了臨時出院手續,只為再見心愛的孩子一面。分別9年后,劉抗美一家終于和亮亮見面了,亮亮見到劉抗美夫婦,老遠就跑過來緊緊抱住二人不放,激動地流下眼淚。
眼看著朝夕相處的孩子一個接一個地步入了新環境新生活,劉抗美即便心有不舍也滿心祝福,即使他們遠在海外也時刻惦念。孩子們經常從海外給她打來電話,因為孩子們也同樣惦念著他們最愛的“黨員母親”。
近兩年來,除了愛心助養,劉抗美在每年春運、暑運期間都到沈陽北站當志愿者,還經常去敬老院當義工。“服務社會、服務人民不是花架子,需要真情付出和恒久堅持。”雖已年過花甲,劉抗美如今依然在默默地散發著一名普通黨員的光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