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君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久,中央人民政府醞釀成立中央文史研究館。楊開慧的朋友、柳直荀烈士的遺孀李淑一托人找到毛澤東,表示想要去文史館當研究員。按理說,李淑一作為烈士遺孀,生活有困難,理應得到妥善照顧,毛澤東推薦她找一份工作也是有理由的。毛澤東雖然做了推薦,但文史館最終沒有錄取,他也“未便再薦”,于是特意寫信交代秘書田家英,把這件事當成了私事處理,打算用自己的稿費資助李淑一。
孟子有言: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須按照一定的規矩秩序各就各位。那么,“規矩”和“私情”就一定勢不兩立嗎?答案是否定的。朋友提出要求,毛澤東幫忙解決,這在情理之中;被文史館拒絕,毛澤東絲毫沒有怪罪,更沒有因私情而去破壞規矩,只是把原因歸結為“文史館資格頗嚴”;事情沒有辦成,毛澤東并沒有甩手不管,而是決定用自己的工資私下里相助。于公于私,這件事都處理得無可非議,既沒有讓文史館為難,又妥善解決了問題,可謂兩全其美。
張居正是明朝大臣。嘉靖三十六年,張居正到翰林院供職。有一段時間,張居正負責一項史書纂修的工作。因為時間緊、任務重,為了在計劃的時間內完成工作,張居正把任務逐一分配給每個下屬,并制定了一系列獎罰分明的規章制度來激勵眾人——如果按時完成任務,就能得到獎勵,否則就要受到懲罰。
如此一來,下屬們干勁十足,工作起來嚴謹而認真。意外的是,離規定完成的時間還有三四天的時候,下屬李勛突然生病了,不僅耽擱了自己的任務,還影響了工作的整體進度,于是其他人紛紛伸出援手,最終在規定時間內替李勛完成了纂修任務。
病愈的李勛真誠地向眾人道歉,其他人都大度地表示諒解,畢竟因為生病而耽誤工作不是李勛主觀愿為的。況且李勛還是張居正的得意門生,兩個人私交很好,李勛家境困難時,張居正曾多次解囊相助。就在眾人都以為這件事會波瀾不驚過去的時候,張居正卻突然當眾宣布:“因為李勛沒有完成任務,所以必須按規矩交納罰金。”眾人不禁暗自驚呼:“這筆罰金不是小數目,這可是兩個月的俸祿呀!”
家境并不富裕的李勛雖然甘愿受罰,但交罰金卻實在吃力。后來,張居正拿出自己的俸祿替李勛交了罰金。這讓眾人很不解:“既然如此,為何不取消處罰呢?結果還要掏自己的腰包。”而張居正解釋說:“既然事先有了規定,那就一定要照章獎懲。李勛事出有因,我雖與他私交甚好,但這些都不能成為破壞規矩的理由。也正是出于私交,我幫他交上罰金。”
處罰是對規矩的敬重和維護,替交罰金則體現了對朋友的關懷和體諒。而這兩者的結合,更能體現出為官者的決斷和魅力!正如張居正所言:“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不難于聽言,而難于言之必效。”
其實,每一名共產黨員,尤其是手里有著一定權力的領導干部,一定要做到“心中有規矩、手里有戒尺”,該做的事要做好,不該做的事堅決不做。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對朋友寬容理解,可以幫朋友解決各種難題,但這一切都必須在不違背原則、不違法違規的前提下。如果兩者發生沖突,那規矩絕對要放在第一位,絕不能因為私情而破壞規矩。倘若能既不違背原則,又能幫助他人,則不失為智慧的處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