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墨
近年來,網球運動在我國有較快的發展,各高校逐步加強對網球項目的重視,開展了網球項目的各項活動。全國大學生網球錦標賽等大學生網球比賽的舉辦,也進一步表明網球項目在各大高校的發展。在網球運動中,由于專項技術動作以及專項身體訓練,常常容易導致網球運動員肩部肌肉力量不平衡,進而表現為肩部姿態出現異常和不正常的肩部動力鏈,這種肩部肌力的不平衡被認為是導致肩部病理性損傷疼痛的原因。本文通過對北京體育大學校網球隊的訓練及肩部姿態情況的調查,旨在發現高校網球運動員潛在的導致肩部損傷的訓練因素,提出改進其訓練內容和方法的建議。
實驗對象為北京體育大學校網球代表隊10名男隊員和8名女隊員。
1.觀察法。跟隊訓練4周,在訓練間隙對18名校網球隊隊員進行肩部姿態評估。評估的方法為受試者手臂自然放松于體側,用軟尺量肩胛骨三個定位點到脊柱中線的距離;用手法定性肩胛骨是否緊貼胸壁及目測定性肱骨頭突出肩峰所占的比例。評估結果用于綜合評價該運動員肩關節姿勢特點。
2.專家訪談法。對在網球教學及研究有豐富經驗的專家,以及運動醫學領域的專家經行訪談,獲取相關信息。
校隊基本情況如下:每周6次訓練,男隊平均技術訓練時間為14小時/周,女隊9小時/周;男隊平均體能訓練時間為2小時/周,女隊6小時/周。訓練開始前,校隊隊員針對肩部的熱身活動為簡單傳統的關節活動,而訓練結束后,隊員進行自我牽拉且牽拉習慣不好,無集中組織的拉伸放松。在體能訓練中有關肩部的訓練項目主要有臥推、引體向上和高位下拉,對非持拍側無針對性訓練項目。
經評估發現隊員們主要有以下情況:
1.持拍一側的肩比不持拍一側的肩要低。
2.持拍一側的肩胛骨離脊柱更遠。
3.所有隊員的肱骨頭突出肩峰距離基本異常,持拍一側的肱骨頭前移內旋比不持拍一側更嚴重。
4.所有隊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翼狀肩胛,且持拍一側比不持拍一側更嚴重。
5.所有隊員都存在肩部姿態異常的情況。
在網球運動中,由于正手和反手擊球等專項動作,網球運動員的肩前伸和內旋的肌肉發達。與正常肩部姿態對比,網球運動員的胸大肌等肩前伸和內旋的肌肉發達,由此導致的肩后伸和外旋肌相對較弱而受到抑制,表現為小圓肌、岡下肌等外旋肌和菱形肌、斜方肌下束等穩定肌的肌力相對較弱。由于這種因專項技術特點造成的肩部肌力不平衡所導致的肩部姿勢異常常表現為肩胛骨遠離脊柱;肱骨頭突出肩峰距離異常;肩胛骨脊柱緣及下角呈翼狀翹起。其次,肩部姿態異常與缺乏全面身體訓練有關。網球運動中,以胸大肌為代表的內旋肌由于發球、正手擊球以及其他的運動變得非常有力。肩外旋肌的主要作用是使肩關節處的肱骨保持穩定,發球后肩部減速,但外旋肌卻較內旋肌薄弱且更容易疲勞,且肩前部肌肉較后部肌肉強大有力,這就導致肩部的肌肉力量不平衡。校網球隊的力量訓練沒有針對薄弱的肩外旋肌肉和背部的肌肉進行力量訓練,更多安排內旋肌的訓練,加劇了肩部肌肉的不平衡。
在準備活動時,尤其要做好專門性熱身活動,重點加強肩部的熱身活動。注意使肩關節的運動負荷及幅度由小到大,逐漸增強。要合理安排練習強度和次數。
一定要建立正確的技術和各項技術的發力順序,學習過程循序漸進原則。減少不必要的技術,降低肩部的負荷,優化動力鏈傳遞。
網球運動員和教練都應提高對肩部鍛煉的意識,了解和掌握預防維持肩部正常姿態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加強對網球運動員的背部與肩胛骨處的肌肉的訓練和肩部周圍穩定肌的練習,以及協調性的訓練。
(一)北京體育大學校網球隊隊員存在肩部姿態異常的情況。表現為持拍一側的肩胛骨離脊柱更遠、持拍一側的肱骨頭前移內旋的情況嚴重、存在不同程度的翼狀肩胛且持拍側有更嚴重的趨勢。
(二)校網球隊隊員肩部姿態異常與訓練相關:肩部負荷過大導致的肩袖肌群疲勞和力量不平衡、缺乏針對肩部穩定肌群訓練的意識、缺乏肩部肌肉熱身活動和放松拉伸。
[1]欒麗霞,徐祥峰.大學生網球運動損傷的調查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39(6):92-95.
[2]陸光平.廣東省大學生網球運動損傷的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醫學動物防制制,2008,24(5):349-351.
[3]吳國梁.甘肅省業余網球運動員發球技術與肩部損傷關系研究[J].大理學院學報,2010,10(9):6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