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紅超 褚竹松
這屆世乒賽男單前八強選手的接發球技術中,反手類技術使用率稍高為52.72%,正手類技術使用率為47.28%。從文獻和錄像視頻可以了解到,由于反手接發球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反手臺內進攻性接發球技術的發展,導致選手在第二板接發球時更傾向于反手類技術,使得反手類接發球技術使用率偏高。從接發球時正、反手類技術的得分情況上看,正手類技術的得分為47分,得分率為15.46%,反手類技術的得分為62分,得分率為18.29%。無論是從得分數還是得分率看,接發球時反手類技術都比正手類技術在得分效果上要好。從上面對發球落點的統計可以看出,比賽中選手發球都是以不出臺短球為主,這種情況下臺內接發球進攻技術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近些年來反手接發球進攻技術相比較正手而言,發展的要迅速,這也是反手類技術在接發球中得分效果好于正手的一個主要原因。從接發球時正、反手技術類的失分情況可以看出,正手類技術無論在失分數還是失分率方面都低于反手類技術。
綜上可得,第53屆世乒賽前八強男子選手在比賽中,第二板接發球技術反手類技術的使用率稍高,得分效果也好,從失分效果看,正手類技術失分率要低。所以加強反手進攻技術的穩定性,及發展正手臺內技術使用的威脅性,可能成為塑料球時代,男子選手提高第二板接發球技術比賽效果的有效途徑。
八強選手接發球技術使用以進攻和控制類為主,其中進攻類技術使用次數為347次,使用率為53.97%,控制類技術使用次數為295次,使用率為45.89%,防守類技術的使用率較低。由使用率的情況可以得出,優秀的男子選手在第二板接發球時,多使用進攻類技術積極進攻,其次才是控制類技術控制對方進攻,為下一板進攻做準備,比賽中出現防守技術動作回擊球的情況幾乎沒有。這說明運動員在比賽中第二板接發球時,還是相對積極地投入到進攻之中去。從得分情況表明,接發球進攻類技術的得分數和得分率,都顯著高于控制和防守類技術,這說明接發球進攻類技術的得分效果,明顯好于控制和防守類技術。從失分情況來看,第二板接發球進攻類技術失分率最高,為14.12%這也符合進攻類技術的特點,失分率明顯高于其它兩類技術。
第53屆世乒賽男單前八強選手在第二板接發球時,以進攻類技術和控制類技術為主,防守類技術使用率極低,其中進攻類技術的得分情況優于其它兩類技術,但也暴露出進攻技術的缺陷就是失分率過高。所以運動員要在接發球進攻時,注意技術使用的合理性和穩定性,但就綜合的得失分情況看,第二板接發球進攻類技術的比賽效果,要優于控制類技術和防守類技術。
這屆世乒賽男單八強選手接發球主要技術有五種,且以擺短和反手擰拉技術為主,其中擺短技術得使用率最高。在擺短技術中正手擺短占81.65%可以看出,擺短技術在比賽中的使用以正手擺短為主,擺短技術的得分率為10.11%雖然比較低,但是其失分率為5.99%也很低,在接發球技術中屬于威脅性不大但比較穩定的技術。從錄像觀察和文獻研究可以看出,為了限制對手反手臺內球接發球進攻類技術,發球方選手發球都是以中間和正手位短球為主。雖然受對手發球落點的限制,反手擰拉技術的使用次數還是很多僅次于擺短,使用率為35.61%,得分率整體看較高為18.34%,失分率與另一項臺內進攻形式正手挑打對比較低為13.1%。由數據可以看出,選手在接發球時還是積極的使用反手臺內進攻技術,以求達到直接得分或為下一板進攻制造機會。盡管受到發球方落點及旋轉的限制,但是反手擰拉技術無論是使用情況,還是得失分情況方面的表現都不錯,顯示出良好的比賽效果。由于正手挑打技術的摩擦相對于反手擰拉技術較少,使得回擊球穩定性降低,接正手臺內球時不是太有把握的時候一般不使用,而是多用正手擺短技術控制,所以其使用率較低只有3.26%。正手挑打得分率是23.81%雖然較高,失分率卻是所有技術中最高的。
綜合以上的統計分析可以看出,這屆世乒賽男單前8名選手接發球主要技術中,不出臺短球以擺短和反手擰拉技術為主,擺短技術穩定性較高,多用在沒有好的進攻條件下,控制對手下一板進攻。反手擰拉技術相對其它技術表現效果要均衡全面一些,搶拉出臺/半出臺球技術對付出臺或半出臺球得分效果突出,根據劈長和擺短技術的使用率及得失分數據比較,可以根據比賽情況適當增加劈長技術的使用。
[1]成波錦.新型無縫塑料乒乓球的特征及對技、戰術發展影響的初步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4(5):68-72.
[2]成波錦,楊歡.新型無縫塑料乒乓球的特征及對擊球速度和旋轉影響的實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7(10):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