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伊莉 黃文賓
“全民健身”戰略提出“全體中國人民成為體育發展的主體,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全民族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始終都是體育事業發展的根本宗旨,全民健身都是體育事業發展的基本任務”。黨的十九大提出目前我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體育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存在于現代生活中必然有其獨特的背景與價值[2]。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到 “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美好的體育生活作為人民美好的生活需要的一部分,成為體育界不可忽視的問題。此外,2020年是我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第一個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的實現之際。因此,如何處理好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處理好貧富不平衡的社會矛盾,積極探索美好體育生活的內涵與功能,進一步挖掘對美好體育生活的正確的價值審視,這對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質量和社會參與滿意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體育來自生活,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內容之一[3],體育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是指人們在生活中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具體條件所進行的個人或群體的自發或有組織的體育健身與娛樂活動,將體育融入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貫穿體育活動,使體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2]。體育生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
十九大曾多次提到“美好生活需要”,實現習近平新時代的偉大目標,必須妥善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經濟建設與人民的物質需要平衡發展,社會建設與人民的社會性需要平衡發展,文化建設與人民的心理性需要平衡發展。既要滿足人民高層次的物質性需要,也要滿足人民高層次的社會性和心理性需要,只有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三類需求,人民才會感到幸福美滿,社會才會和諧穩定,國家才會繁榮富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有可能真正實現。體育生活作為生活的重要部分,其在經濟建設上,體育公共服務與人民體育活動需要平衡發展;在社會建設上,體育社會安全、保障、公正與體育活動參與需要發展平衡;在文化建設上,體育文化與體育活動參與氛圍需要發展平衡。
作為所有快樂的先決條件,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認為健康和富有比榮譽和聲望越來越重要。在對經濟發達地區城市居民進行體育鍛煉的目的調查中發現,54.8%的受眾認為體育鍛煉具有增強健康、增強體質的作用[4]。因此,日常參與體育鍛煉,過體育生活能夠保障健康生活。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滿足,人對生活的追求不再局限于溫飽,而是對更高層次、更舒適的物質享受。而體育對個體的功能包括有人際交往功能、體育娛樂功能和生命美學功能。這是一種心理性需求的滿足,即追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5]。因此,通過美好體育活動來提高生活質量是人們對追求更高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
通過體育強身健體的功能來看,體育生活不僅有利于人的長壽,同樣還有利于人們保持持久的活力。使一個人的經濟價值效益最大化。此外,人民對美好體育生活的追求也會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據統計,我國大健康產業2014年我國健康服務產業市場規模約4.50萬億元,2016年5.60萬億元,到2020年產值規模有望占到GDP的10%以上。
有學者提到,“體育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它以獨一無二的方式鼓舞人心,連接人類,它用年輕的語言同他們溝通。體育可以在絕望中創造希望。它在消除種族隔離方面比政府更強有力。它以微笑的姿態面對各種形式的歧視。”當前我國存在的矛盾,與供求關系、產銷關系、結構關系、利益關系、地區關系等不平衡密切相關。加快現代化建設,實現中國夢,必須注重各種關系的平衡。體育活動作為一種不關乎階級、民族的生活方式,是消除矛盾關系不平衡,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手段。
在新時代進行現代化建設,必須注重主要矛盾與各種建設的平衡關系,也就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的平衡關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就是解決供需失衡、產銷失衡、產能過剩等問題;也就是解決地區之間、經濟結構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因此,美好體育生活作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只有當其真正地存在于人們生活之余,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才得以實現。讓人民了解美好體育生活的價值顯得尤為重要。
[1]求是網.讀懂十九大報告中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EB/OL].http://www. qstheory.cn/2017-11/03/c_1121901134.htm
[2]黃美蓉.論體育生活化[J].體育與科學,2013,34(06):87-89+110.
[3]肖煥禹,陳玉忠.體育生活化的內涵、特征及其實現路徑[J].體育科研,2006 (04):8-10.
[4]劉芬.經濟發達地區城市居民的體育生活方式及其價值選擇——以健美操受眾者為研究個案[J].體育與科學,2011(6):45-48.
[5]黃美蓉.“體育生活化”研究論題的審視[J].體育與科學,2014,35(01):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