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亞光
(黃淮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河南 駐馬店 463000)
目前,構建城鄉統一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體系是我國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都非常關注的問題,這是一項非常龐大的工程,也與每一個人民群眾的生活都息息相關,目前在我國政府的努力之下,我國社會養老保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減輕了年輕子女贍養父母的負擔,但是由于我國的人群分隔、地域分割以及城鄉不完全統一的問題,導致我國養老保障存在著一些弊端,尤其是我國農村老齡化現象要遠超于城鎮,而農村老年人以及農村子女的收入又普遍低于城鎮居民,因此城鄉統一是城市和農村老年人享受同樣社會養老保障的保證[1]。
經濟供養是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基本保證,其主要是通過結合個人、國家以及集體的繳費方式來形成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社會養老保險基金,以此來保障我國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此外,城鄉居民還可以通過社會救助維持其最低的生活水平,這主要是針對那些沒有基本生活能力,要靠國家進行定期或者是長期救助才能維持其生活的城鄉貧困居民[2]。
這主要是為了解決老人平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以及生病時需要的照料,可以通過社區、家庭以及專業的老年服務機構來提供。家庭養老其一指的是,老年人在家里養老,其與子女、配偶、孫子女或者是親戚住在一起,并且由他們來照顧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其二指的是,老人由于各種原因沒有和子女、配偶、孫子女或者是親戚住在一起,與其他人生活在一起,那么老人的日常生活則是由這些人來照料。社區提供養老服務,這是指在政府的扶持和倡導下,并劃定區域作為一個單位,并使用本區域內的行政資源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的照料,此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家庭養老方式存在的互濟性以及社會性較差、經濟來源單一的缺點,讓老年人擁有和其他人保持接觸的場所,滿足了老年人精神上的需求,并也將子女的負擔減輕了[3]。專業的老年服務機構是為了有特殊需要的老人而設立的機構,例如,有固定的生活來源,生活可以自理,且自愿入住的老年人;有固定的生活來源,但自理能力比較差或者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既無生活來源又沒有自理能力,并且無兒無女的老人,這種養老機構最常見的就是養老院等。
據相關的調查顯示,有大部分的老人會感覺自己越老越不中用,遇到事情容易想不開以及老人常常會有孤獨、害怕以及緊張的情緒出現,還有自己的事情不能自己做主,因此對老人的精神給予慰藉是很有必要的,但精神慰藉不能單獨提取出來并實行,只有在生活照料以及經濟供養過程中進行滲透,并且沒有可以對精神慰藉進行衡量的標準。給予老人精神上的慰藉主要是在日常生活照料中體現,老人的家人可以多與其進行交流,并且讓老人參與適當的社交活動。
個人交納是當前我國農村養老保障資金的主要來源,進行輔助的是集體補助,同時還要國家的政策給予相應的扶持,目前農村實行的是基金積累制個人帳戶模式,其指的就是農村老年人對自己的個人帳戶進行積累,然后國家根據相應的記賬利率來計算利息,其特點就是待遇和繳費的多少成正比,義務和權利是對等的,在此種模式下,集體和國家的社會責任沒有較大體現,導致農村養老保障資金的來源受到限制[4]。
就目前來看,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遠遠低于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此種情況之下,農村居民享受社會養老保險金的比例遠遠低于城鎮居民,從社會救助來看,城鎮老年人獲得的是政府的救助,而農村老年人獲得的是集體救助,并且城鎮老年人的養老保險有很多種,主要包括了醫療補助費;遺囑撫恤金或者是生活補助費;喪葬補助費;補助津貼;養老金,而農村老年人的養老模式大部分都是家庭養老,其只能獲得實物或者是貨幣形式的基本生活保障[5]。
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的首選養老模式還是家庭養老,也就是子女保障老人的晚年生活,但是目前由于各種原因導致農村家庭中在家子女的人數正逐漸減少,農村大部分的青年人為了獲得高收入都選擇到大城市打工生活,留下父母在家。同時,家庭養老模式主要取決于子女的孝道觀念,這也決定了子女對老人的贍養情況,因此家庭養老模式對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存在著很大的風險。
由于我國長時間實行“挖農補工”的發展戰略,導致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形成和固化,因此也就出現了二元社會保障體系。首先,因為工業化大生產的特征,在客觀上要求了當工人發生疾病、失業以及工傷等事情時,要建立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從而讓社會生產得到順利的開展;其次,在最開始構建社會保險制度時,就沒有將農村居民包含在內,這主要是由于以前的農村居民有土地保障其基本生存需要;此外還因為要保證工業化所需要的穩定農產品、原料以及資金的來源[6]。從改革開放之后,國家將農村的集體經濟解體,同時消失的還有農村居民的集體保障,但是全新的農社保還沒有構建好,而國家為了適應市場改革的需求,將城市的各項社會保障制度進行不斷的完善,由此強化了我國的二元社會保障制度。這種城鄉二元社會保障制度是不能長期存在的,單就養老問題來說,需要建立城鄉統一的養老保障體系。
在建國初期我國實行的戶籍制度的職能不僅超出了統計人口和治安管理,而且其還與社會保障、勞動就業以及糧油供應等社會制度先聯系,由此徹底將城市和農村分隔開來,同時還衍生出控制人口自由遷徙的職能,此職能還有一個功能就是進一步將城鄉居民的身份分開,并且分別賦予不同的權益和待遇,并且給予的社會保障也是有很大的區別,導致本應該保護更多弱者的社會保障制度,卻因為身份的不同由此產生差異。作為社會保障制度中最基本的養老保障制度同樣存在此種問題[7]。
在建國初期我國為了大力發展工業經濟,保證穩定,不得不將農民的利益進行相應的犧牲,而建立城鄉二元養老保障體系。但是目前我國經濟已經得到了大力的發展,而對于農民的養老保障還沒有完善的體系,城市居民完善的養老保障體系是犧牲了農民的社會保障而構建的卻似乎快要被淡忘了[8]。因此構建城鄉統一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由于我國長期存在城鄉二元社會保障制度,不管是城市居民還是農村居民都是已經形成了一個主觀意識:將政府設立的社會保障制度認為是城里人的“專利”,并且是理所當然的,而認為農村居民足以用土地的收入來滿足他們的基本生存需要,不需要建立相應的養老保障。目前也有大部分的農村居民還未意識到,他們也可以擁有和城市居民一樣的社會保障權利。
對老年人的經濟供養需求進行滿足的主要途徑就是構建城鄉統一養老保障體系,而籌集養老保險基金是構建城鄉統一養老保障體系的難點和關鍵點,因此在將養老保險繳納費水平進行合理的確定之后,應該實行個人、集體以及國家分擔的原則,進行社會養老基金的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強制建立。社會統籌部分基金的來源主要是國家財政和企業交納的支持,農村居民的社會統籌部分則是集體補助和國家財政支持為主;個人賬戶基金的主要來源則是參保人的繳費,城鎮居民主要采取的方法是由其工作的單位進行代扣代繳,農村居民的繳費主要是來源于財產性收入、家庭生產經營收入、土地經營收入等[9]。
這是為了輔助社會養老保險而構建的體系,社會救助是國家應該無償提供的,這是國家應盡的義務和責任,目前我國的社會救助主要有城鄉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制度等。我國早在2007年就已經在全國各地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明確受保人的標準和范圍,并給予適當的補助。
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目前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已經初步形成,而慈善事業也在不斷地發展中,中央財政也撥付了大量的資金用于城市的低保補助。主要是針對城市中以及農村中沒有生活來源、沒有兒女的老人、身體殘疾以及孤兒等人群,為他們提供一定的物質和經濟上的幫助,如發放救濟費、糧食之類的,保障他們基本生活的需要。并且在目前社會救助已經從低層次向高層次進行轉變,社會救助也逐漸被一些社會保險所代替,有了更好的發展方向。
就理論上來講,越高的統籌層次,對于人口的管理和流動就越有利,但是根據實踐的經驗表明,太高的統籌層次不利于企業繳費,主要是由于經濟條件較好的企業或者是地區不按時繳費又或是不愿意繳納多的費用,但是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企業或地區過于依賴經濟條件好的企業或者是地區,我國養老基金可以進行較為集中的管理,由省級單位進行管理,宏觀調控保險基金的平衡,并且還要建立專門的養老保險基金管理機構,分離基金的一般經辦業務和投資運營。為了讓養老基金實現保值增值的目的,可以將養老基金投入資本市場,同時還要逐漸放松投資管制,并且向養老保險基金開放國內的相關有價證券市場以及股票市場等,并且對基金的運行還要建立完善的投資風險防范機制:首先是將投資的組合進行多元化,繼而分散投資風險,其次是建立風險評估委員會,評估投資過程中會遇到各種風險;最后是對投資活動進行限制性的規定,國家應出臺相應的政策進行規范,并設立相應的監督管理機構,保障養老基金的正常運行和管理[10]。
我國孝道文化已經傳承了幾千年,但是為了將我國養老問題進行實質性的解決,除了要構建城鄉統一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體系之外,還應該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加以保護以及實施。由于法律法規具有普遍性和強制性的特點,所以規定了居民按時交納養老保險費用的義務,以及規定了政府在相應條件下為群眾提供養老保障的責任,并且具有約束性,不能隨意地違背規定,從而保障了老年人的權益。
綜上所述,由于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都遵循的是“先城鎮,后農村”的思想,在以往的歷史背景下此種思想可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當下這種思想已經不再適用,在今后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體系的構建中應該牢固地樹立城鄉公平的思想理念,這是構建城鄉統一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最基本的原則,同時國家還要制定統一的社會養老服務標準、出臺統一的社會養老服務制度,構建統一的社會養老服務平臺,各地政府的主要職責就是將國家的相關養老政策進行落實并貫徹,如此才能真正構建城鄉統一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