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娟,邵榕榕,張 洪
(南開大學濱海學院,天津 300270)
2013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成立。2014年12月,廣東、福建、天津獲批第二批自貿試驗區。2016年9月,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陜西獲批第三批自貿試驗區。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機構,英語教育又是外向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領域。一系列自貿試驗區的成立對高校英語相關專業畢業生無疑會帶來重大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有更多的機遇,也可能有更嚴峻的挑戰。高校理應對此保持敏銳,及時了解其人才培養計劃是否適應市場需求。
如何判斷一所高校的人才培養計劃是否適應市場需求,以及與其他高校同類專業相比,市場適應性如何?應重點關注其課程設置計劃(下面簡稱課程計劃)是否適應市場需求。因為,課程計劃是一個專業整體人才培養計劃的核心部分,對整體計劃具有較好的代表性。此外,各高校之間同類專業的課程計劃具有很多共性:如專業課基本分為必修課與選修課,這就達到了一定的標準化,為跨校比較提供了可能。因此,我們擬選取幾所高校的英語或同類專業 (如商務英語專業),采用一定的量化方法,以市場需求特征為基準,橫向比較各高校課程計劃與人才市場需求特征的匹配程度。
為此,本課題組首先調查了近年人才市場對英語人才的需求特征,發現在英語各項語言技能中,人才市場首先關注英語人才的聽說等口頭技能。同時,商務和教育是目前英語應用最重要的兩個方向,其中商務方向又以貿易領域表現突出,教育培訓領域對英語人才的需求逐年見長,且呈現培訓需求低齡化趨勢,互聯網行業對英語人才的需求也在飛速增長。①可以預見在我國廣泛建立自貿試驗區的背景下,英語相關人才將獲得嶄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提示高校應抓住機遇、分析差距、應對挑戰。
那么當前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計劃是否適應調查所發現的市場需求特征呢?我們抽取了天津市3所高校英語專業的課程計劃進行對比分析,分別用A,B,C代表,對這3所院校的英語專業的課程計劃按照如下方式進行量化分析:首先對專業課基本情況進行跨校調查,再依據調查所發現的市場需求特征依次比較各校的口語類課程市場適應度、商務類課程的市場適應度以及教育類課程的市場適應度,最后對三所院校的市場需求敏感度進行比較。在此基礎上得出本文結論。
在專業課基本情況跨校調查方面,我們重點關注兩個指標:課程結構與選課自由度。
課程結構定義為英語專業的專業必修課學分與專業選修課學分之間的比例(不包括公共必修課與公共選修課),即:
課程結構=專業必修課學分:專業選修課學分,也可用必修課比重和選修課比重來表示,即:
必修課比重=必修課應修學分/應修專業課總學分*100%,
選修課比重=選修課應修學分/應修專業課總學分*100%。
課程結構指標反映出各校對課程重要性的認識和對學生學習效果要求的差異。如表1所示,在課程結構方面,A、B、C三校的必修與選修課的比例分別為2.1:1,14.6:1和2.7:1。相比A校和C校,B校將絕大多數課程設置為必修課,顯示了對大部分課程的較高重視以及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較高要求。
選課自由度定義為專業選修課開課學分是專業選修課應修學分的多少倍,即:
選課自由度=專業選修課開課學分/專業選修課應修學分。
選課自由度指標能夠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該校的師資力量情況。如表1所示,A校的專業選修課的選課自由度為將近7倍,B校為8倍,C校僅為1.1倍,顯示了C校的師資力量嚴重低于A校和B校。

表1 專業課基本情況跨校調查表
依據人才市場對英語相關人才口頭能力的重視,我們希望比較三所高校課程計劃中口語類(包括聽力)專業課的比重,而由于專業課分為專業必修課與專業選修課,其課程強度與學習要求都是不一樣的,因此針對每一所高校,需要將其專業必修課中的口語類課程與專業選修課中的口語類課程進行綜合考慮,然后再與其他學校進行橫向比較。為此,我們定義“口語類課程綜合比重”這一指標。該指標的計算方法按照加權平均數的方法來計算,計算方法如下:
口語類課程學分綜合比重=口語類必修課開課比重*權重1+口語類選修課開課比重*權重2
其中:
口語類必修課開課比重=口語類專業必修課學分數/專業必修課總學分數*100%
口語類選修課開課比重=口語類專業選修課學分數/專業選修課總學分數*100%
權重1=必修課比重=專業必修課應修學分/(專業必修課應修學分+專業選修課應修學分)*100%
權重2=選修課比重=專業選修課應修學分/(專業必修課應修學分+專業選修課應修學分)*100%
注意:根據定義,權重1與權重2之和必然等于1。
以A校為例,口語類課程學分綜合比重=9.5%*(63/93)+12%*(30/93)=10.3%
統計和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三所院校的口語類課程學分綜合比重分別為A:10.3%,B:16.5%,C:15.1%。B和C口語強度相當,A稍弱一些。這反映出如果僅從課程計劃方面來看,B校和C校更加重視英語相關人才聽說技能的培養,從而更符合人才市場的需求。

表2 口語類課程比重跨校比較
依據人才市場對英語相關人才商務知識與能力的重視,我們希望比較三所高校課程計劃中商務類專業課的比重,而由于專業課分為專業必修課與專業選修課,其課程強度與學習要求都是不一樣的,因此針對每一所高校,需要將其專業必修課中的商務類課程與專業選修課中的商務類課程進行綜合考慮,然后再與其他學校進行橫向比較。為此,我們定義“商務類課程綜合比重”這一指標。該指標的計算方法按照加權平均數的方法來計算,計算方法如下:
商務類課程學分綜合比重=商務類必修課開課比重*權重1+商務類選修課開課比重*權重2
其中:
商務類必修課開課比重=商務類專業必修課學分數/專業必修課總學分數*100%
商務類選修課開課比重=商務類專業選修課學分數/專業選修課總學分數*100%
權重1=必修課比重=專業必修課應修學分/(專業必修課應修學分+專業選修課應修學分)*100%
權重2=選修課比重=專業選修課應修學分/(專業必修課應修學分+專業選修課應修學分)*100%
注意:根據定義,權重1與權重2之和必然等于1。
以A校為例,商務類課程學分綜合比重=0%*(63/93)+19%*(30/93)=6%
統計和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在專業必修課中,A校的商務類課程學分比重為0,B為12.7%,C為15.9%,表明C的課程計劃商務要求最高,A校最低;在專業選修課中,A校的商務類課程學分比重為19%,B校為25%,C校為36%,反映了每一位學生選到商務類課程的概率C校最高,A校最低。
綜合專業必修課與專業選修課,A校的商務類課程學分綜合比重為 6%,B校為 17%,C校為21.2%,從而可以看出C校的課程計劃具有最高的商務強度,而A校的最低,因此,在三所院校中,C校的課程計劃最符合市場需求,A校與市場需求的差異最大。

表3 商務類課程比重跨校比較
依據人才市場對英語相關人才教學技能的重視,我們希望比較三所高校課程計劃中教育類專業課的比重,而由于專業課分為專業必修課與專業選修課,其課程強度與學習要求都是不一樣的,因此針對每一所高校,需要將其專業必修課中的教育類課程與專業選修課中的教育類課程進行綜合考慮,然后再與其他學校進行橫向比較。為此,我們定義“教育類課程綜合比重”這一指標。該指標的計算方法按照加權平均數的方法來計算,計算方法如下:
教育類課程學分綜合比重=教育類必修課開課比重*權重1+教育類選修課開課比重*權重2
其中:
教育類必修課開課比重=教育類專業必修課學分數/專業必修課總學分數*100%
教育類選修課開課比重=教育類專業選修課學分數/專業選修課總學分數*100%
權重1=必修課比重=專業必修課應修學分/(專業必修課應修學分+專業選修課應修學分)*100%
權重2=選修課比重=專業選修課應修學分/(專業必修課應修學分+專業選修課應修學分)*100%
注意:根據定義,權重1與權重2之和必然等于1。
以A校為例,教育類課程學分綜合比重=3%*(63/93)+1%*(30/93)=2.3%
統計和計算結果如表4所示,在專業必修課中,A校的教育類課程學分比重為3%,B校為0,C校為0;在專業選修課中,A校的教育類課程比重為1%,B校為1.7%,C校為0。綜合專業選修課與專業必修課,A校的教育類課程學分綜合比重為2.3%,B校為0.6%,C校為0。可見三所院校對來自教育類的英語需求關注都不夠,A校稍好。

表4 教育類課程跨校比較
另外,雖未在表中體現,但研究也發現,對來自互聯網行業的英語需求,A校有一定的認識,體現為一門“電子商務概論”的英文專業選修課,而B校和C校均無此類課程。但B校開設有一門“物流英語”的必修課,體現了對天津市物流行業優勢和人才需求的認識。C校這兩類課程都沒有開設。
綜上可知,上述三所高校的英語專業課程計劃對商務目標的匹配程度較好,具體為C校優于B校,B校優于A校。A校應加強其商務類課程的比例或強度,C校雖然課程計劃對市場的匹配度較好,但由于數據反映出其師資力量不足,或許會影響其課程計劃的執行效果。而三者對教育目標的匹配度均較差,具體為C校最差,B校次之,A校有極低的匹配度。反映了高校對人才市場對英語相關人才來自教育培訓領域的需求及其快速增長的認識嚴重不足,這可能導致學生求職時所學與所需的錯配,或進入教育領域后的畢業生無法快速勝任教學任務。此外,該研究還反映出部分高校對新興行業中產生的英語人才需求反映不夠及時。
注 釋:
①見本研究團隊前一階段研究成果《自貿試驗區背景下英語相關人才市場需求分析[J].人力資源管理,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