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沛
(宿州學院 音樂學院,安徽 宿州 234000)
音樂劇(Musical)是隨時代發展應運而生的一種戲劇形式,它融合各門類藝術的多種表現形式與體裁為一體,是一門新興的綜合舞臺藝術[1]。在2014年,中國原創音樂劇《上海灘》在上海灘主題劇院——上海云峰劇院開始上演。一經公演就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各大主流媒體爭相報道,一時間《上海灘》的每場演出都變得一票難求。在上海居住的抗戰名將張靈甫的遺孀、著名音樂人常石磊,杭天琪等都慕名前來觀看。在演出過程中,音樂劇《上海灘》觀眾達到20萬人,其中接待來自美國,韓國,日本,法國,西班牙等地的海外觀眾占觀眾總數的百分之十,聯合國代表團兩次蒞臨觀劇。聯合國副秘書長吳紅波在觀看完這部劇后表示:“中國這樣的大國需要有自己的經典音樂劇,而《上海灘》這部音樂劇絕對可以做到。音樂無國界,只有在戲劇的舞臺上,才能讓大家更直接地感受到彼此的文化和內涵,希望《上海灘》可以成為影響世界的歌劇。”
音樂劇是一種外來的音樂形式,國人接觸比較多的音樂劇大多為國外經典音樂劇,中國本土原創音樂劇經典作品比較少。在中國人對音樂劇的形式并不熟悉的時候,引進和介紹國外的經典作品是必要是必需的。但是單純地引進和復制,已經滿足不了現階段中國音樂劇的發展需要[2]。近幾年中國的原創音樂劇開始發展,出現了一大批高水平的音樂劇,如《愛上鄧麗君》《金莎》等等。但是這些音樂劇也都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歌詞和劇本的安排,音樂的設計等,給觀眾的感覺更像是話劇加流行歌曲。
《上海灘》的成功在于將音樂劇這種外來的劇種和中國本土元素完美的結合。《上海灘》的創作團隊完全是土生土長的中國音樂人,他們更加熟悉怎么去運用中國元素。相比與之前的中國原創音樂劇,《上海灘》在各方面都更為成熟。在音樂劇開演以來,受到了大量關注,在圈內圈外掀起了不小的轟動。音樂劇《上海灘》為以后的中國原創音樂劇提供了借鑒,開拓了中國原創音樂劇的新局面。
中國民族的偉大之處在所有外來的事物都能非常好的和中國文化相融合,音樂也一樣。近幾年來,中國本土音樂開始遍地開花,中國新一代音樂人也開始成長起來。他們的作品風格開始趨于成熟,和國內外頻繁的交流讓他們的眼界和技巧不再封閉,音樂作品也開始達到了國際水準。
CMC團隊是由四個杰出的年輕音樂人和編劇組成。中國人理解中國文化總是最透徹的,這個團隊再次向我們證明了這句話,上海灘的中國元素是所有中國原創音樂劇中把握的最好的。在劇本和音樂創作完成后,音樂劇的制作團隊開始針對服裝,舞美,燈光,音響等等進行量身打造。和創作團隊不同,制作團隊是由來自日本、韓國、美國等地的音樂劇專業人才組成,他們有著豐富的音樂劇制作經驗,把音樂劇《上海灘》打造成了可以走向世界的中國音樂劇。
首先在劇本和音樂品質保證的前提下,再加以對舞美服裝燈光等進行包裝和美化,才能最大化的提升音樂劇的質量。音樂劇《上海灘》的劇本根據TVB經典電視劇《上海灘》改編而來,這個題材本身就非常吸引人,音樂劇版本在劇情上沿用了電視劇《上海灘》的主線,但是表現內容和形式與電視劇版完全不同。音樂上在保留了電視劇的一些經典曲目的同時,新創作出來很多好聽的音樂。新創作出來的音樂完美地融合了美國百老匯音樂劇的特征和老上海的音樂風格。這些音樂的形式豐富多樣,包含了一些歡快的大型編制合唱曲目和一些舒緩悠揚的曲目,既有節奏性強的對唱,又有惆悵或浪漫的獨唱。
隨著人民的文化素質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越來越重視精神層面的滿足,各種藝術形式也日益增多,歌劇、音樂劇、交響音樂會之類的高雅藝術也越來越多地走進了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前人們想看一場正規的音樂會都必須得去北京上海這種大城市,音樂劇的演出更是極為罕見。而中國發展到現在,全國每個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劇院。這些劇院不僅有自己的演出機構,還會接納各種演出團體前來表演,人們進劇院看演出變得非常簡單,這些高雅的藝術形式也變得非常普及,從前幾年的“話劇熱”就可以看出來觀眾欣賞水平正在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為舞臺藝術買單。
音樂劇是一種世界范圍的藝術形式,現今世界上演出最多、質量最高的地方在美國紐約百老匯和英國倫敦的西區,這兩個地區都有著世界一流的音樂劇制作和創作團隊。而在中國,音樂劇這門外來的藝術形式正處于蓬勃發展的階段,很多個人和團體都開始創作和演出屬于中國的音樂劇。
《上海灘》音樂劇講述的是上世紀20年代年老上海的故事,那個時期老上海的音樂是中西音樂完美結合的典范,像《四季歌》《夜上海》這些音樂,曲調和歌詞用的是中國本土歌謠,但是編曲模式完全西化,用的大多是中國民族樂器加西洋樂器。在音樂劇上海灘中,創作團隊把舊上海的《夜來香》《玫瑰玫瑰我愛你》等經典音樂加以整理,用現代音樂的審美和音樂劇的編曲手法加以改編后重新展現給觀眾,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國外對音樂審美和中國不同。國外音樂的和聲相對復雜,節奏明確,而中國人多喜歡聽內容含蓄,節奏舒緩,旋律優美的音樂。而《上海灘》的原創音樂包涵了極為豐富的音樂風格,創作團隊融合了中西音樂的優點,既有律動感強,旋律好聽的歌曲《十里洋場》,又有旋律悠美、惆悵的歌曲 《在一起》,甚至還有包含了hip-hop元素的歌曲《報童》,CMC團隊從剛開始就將創作基調定位為觀眾喜聞樂見和中國獨有的風格。所以在這部音樂劇中包含的音樂每一首都非常好聽,每一首聽完都可以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音樂劇和中國文化相融合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很多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問題,其中最難解決的就是音樂劇這種外來藝術形式和中國本土文化相結合的問題,結合不好,就會給觀眾一種不倫不類、不土不洋的感覺,所以中西方文化的切入點尤為重要。在劇本創作的初級階段,CMC團隊嘗試寫過很多不同種類的中國風格音樂劇題材,有古裝,現代,甚至戲曲感覺的音樂劇。但是古裝和戲曲用音樂劇的形式表現出來尤為顯得不倫不類,首先就被排除。而現代題材的音樂劇里獨有的中國風格不是那么強烈,也不合適。最后團隊將目標放到了老上海時期。上海從音樂,生活方式,人的思想,服裝穿著等等一系列的方面都是中西結合,中西參半。既有穿著洋服旗袍的新派人物,又有身著長衫布袍的遺老遺少。這段時期的歷史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是新舊兩種思想的大融合,形成了中國獨有的時代標志。
在劇本的創作上,由于1980年香港TVB版的電視劇《上海灘》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和底蘊,音樂劇《上海灘》保留了電視劇版的故事梗概,在劇本上尊重原著。但由于音樂劇是以舞臺形式,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故事劇情交代清楚,在劇情上要比電視劇精煉濃縮,音樂劇的劇本寫作手法要比電視劇夸張很多。在表演上音樂劇有著舞臺劇特有的表現技巧手法,所以即使對電視劇版《上海灘》非常熟悉的觀眾在看音樂劇版本的時候仍然不會覺得乏味,在尊重原著電視劇版《上海灘》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從劇本和臺詞上帶給了觀眾大量的驚喜。
如果說在音樂劇藝術本體和舞臺把握上中國藝術家還有著比較深厚的功底和鮮明特色的話,那么在市場化觀念和產業化運作方面則幾乎是一張白紙。因此,接受市場化和產業化的洗禮,是我們必須趕快補上的緊迫課題[3]。在市場運作方面,《上海灘》的出品做出了重大突破,主創團隊從2010年6月開始最初的籌劃,劇本音樂完全由CMC團隊獨立創作,這種創作模式在國內是第一次施行。這是投資方和出品方的一次巨大的嘗試,也是由于對主創團隊的了解和信任。CMC團隊僅在音樂和劇本的創作上用了近3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團隊成員潛心融入到音樂劇的創作中,三年磨一劍的雕琢著這部音樂劇。而這種創作模式帶來的成果也非常的明顯,《上海灘》每一個人物的刻畫,每一個唱段的構思都有著獨特的優勢。在劇本創作完成后,出品方請來了國際一流的音樂團隊對這部音樂劇進行打磨和包裝,大膽突破,在很多方面在國內都是首次嘗試,比如第一次在國內音樂劇舞臺上運用了全息投影,在劇中的馮敬堯與日夜思念的亡妻隔空對唱,全息投影使他的妻子如同從畫中復生,如夢如幻,獲得了極好的視覺效果。
在國內其他大部分國產音樂劇中,為了吸引票房和關注,在演員的選擇上大多會優先選擇明星。這種明星出演的方式帶來的好處是吸引眼球,帶動票房,但是請明星出演花費巨大,在音樂和劇本上很多都要以明星為準去修改,從而丟掉很多原本非常好的臺詞或者音樂。而《上海灘》這部音樂劇選擇演員的方式是面向社會專業演出團體和專業音樂學院廣泛的招收專業演員,不管之前有沒有名氣,一切按實力和角色特點選擇。這有效地避免了將大部分資金用在明星身上的現象。而音樂劇的出品方也有意把《上海灘》打造成一個中國音樂劇的造星工廠,打造屬于中國自己的音樂劇明星。
在演出方式上,音樂劇《上海灘》也打出了中國首次。中國音樂劇市場還不是很成熟,國內音樂劇的觀眾人數相比其他藝術形式要少很多,中國原創音樂劇大多走的都是巡演路線,這種方式擴大了觀眾的基數。而《上海灘》的演出也成功的靠過硬的音樂劇品質和正確科學的運作方式吸引了大量的觀眾。這部音樂劇幾乎已經成了上海旅游的文化項目,很多外地觀眾都慕名前來觀看。《上海灘》的魅力還在于可以讓很多觀眾反復觀看,每一次看的感覺都有所不同。第一次看完可能會感覺酣暢淋漓,音樂好聽,表演過癮,舞美好看,接著看下去,就會發現這部音樂劇的成功不僅僅于此,每個人對這部劇更深層次內涵的理解都有所不同,這部劇對人性的刻畫,對于角色定位的把握非常的細致。目前這部劇演出已經超過了三百余場,創造了中國原創音樂劇駐場演出的最高記錄。
音樂劇是人類藝術文化歷史中的瑰寶,在世界上各國都非常流行,經典劇目也數不勝數。中國本土音樂劇在21世紀的今天飛速發展,二十多年來,中國音樂劇的發展,無論是從演藝人才還是演出劇目來看,都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豐富的變遷過程[4]。國內對音樂劇專業人才的教育培養也開始重視起來,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經有23所大中專院校開設了音樂劇表演專業,2012年5月25日中國音樂學院也建立了音樂劇專業[5]。中國音樂劇的崛起不僅需要制作團隊和音樂劇演員專業水平與世界接軌,還需要積累大量的中國原創劇目和經典唱段。《上海灘》這部音樂劇的成功為今后中國原創音樂劇的制作和運作提供了新思路,中國原創音樂劇的發展需要一批批音樂人前赴后繼的付出,希望今后的中國原創音樂劇可以多一些誠意,少一些炒作,真正的做出一些好聽好看,符合中國人審美的劇。只有這樣,音樂劇這種外來藝術形式才能真正地在中國大地上扎根,才能做到遍地開花,百家爭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