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慧
(赤峰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詩詞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流傳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而且對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義。為此其在現代社會中被廣泛應用于各個行業,諸如餐飲管理、企業發展、婚禮活動以及各樣的展會等。鑒于此,不少地區開始嘗試著將輝煌燦爛的詩詞文化融入旅游業中,進而激發旅游行業的迅速發展。
眾所周知,近些年來全國各個地區紛紛打出了形色各異的特色旅游品牌,像紅色旅游、民族風情旅游,不得不說特色旅游在產品功能、經濟功能、引導功能、宣傳功能上對當地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和意義,而讓古代詩詞介入旅游行業也正是順應當今國學熱的浪潮,從而達到促使文化文學對當地經濟發展做出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旅游景點融合古詩詞,用文學方式解讀赤峰旅游景點背后的故事,使單純的自然風光充滿濃濃的人文氣息。游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會被那些描繪赤峰山川景物、文物古跡、風土民情的古詩詞所深深打動,不但有了更深層次的旅游體驗,更是體會到了歷史的厚重感。
為此,筆者認為,務必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整合,促進赤峰當地旅游事業的有效發展,進而達到拉動當地經濟的健康發展,全面提升旅游業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巨大貢獻,達到促進赤峰經濟全面振興的目的。
一般地說,在整個旅游過程中,游客是主體,二導游是主導,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現代旅游區別于以往傳統旅游的最大特征是,人們不再停留在旅游景點本身的欣賞和審美享受上,而是嘗試挖掘更深刻的文化內涵,可以結合當地的十大旅游文化景點,在導游介紹旅游景點的時候融入古詩詞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比如在帶領游客游覽達里諾爾湖時,導游即可把元·丘處機的《至魚兒泊》的詩中情景融入解說詞中,“北陸祁寒自古稱,沙陀三月尚凝冰。更尋若士為黃鶴,要識修鯤化大鵬……”,①寫作者看到一望無際的魚兒泊時就有了一種拋卻世俗、得道成仙的美好感受,魚兒泊即今克什克騰旗達里諾爾湖。游客眺望著茫茫湖水,欣賞著古詩,著實會有一番飄飄欲仙之感。
玉龍沙湖位于赤峰市翁牛特旗烏丹鎮東北處,科爾沁沙地的西緣,距赤峰市90公里,旗政府所在地烏丹鎮區與該景區有三級油路相通,其被譽為最近最美的大漠響沙旅游區,1971年聞名中外的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標志物——“中華第一龍”在此地出土,將中華五千年的古文明史起源又向前追溯了一千多年,景區因此得名“玉龍沙湖”之美譽。玉龍沙湖湖面高達一萬余畝,湖中有幾十座沙島,盛產、鯉、鰱、草、大銀魚等十二種魚類,玉龍沙湖度假區集沙漠、沙地、古松、怪石、奇峰、濕地、草原、湖泊為于一身,5萬畝草原與茫茫無邊的科爾沁沙地相連,沙地中有一眼清泉,泉水噴涌近1米高,每小時噴水數百噸,在沙漠中積水成湖,草原與沙漠爭輝,構成了一道獨特的自然風景線。當代名家,中華詩詞學會會員,赤峰詩詞學會常務理事,傅永明的名篇《玉龍沙湖賦》“神游結伴,夏日當初,奔翁牛特旗也,訪龍鳳之古都。看草原景點,捧紫塞明珠;游旖旎戈壁,覽玉龍沙湖。放眼河山,喜黃沙之莽莽;置身葦岸,愛碧水之汪汪……映日格桑紅艷艷,穿云紫燕喜洋洋。山因彩鳳而瑰麗,水緣蛟龍而堂皇。”②把玉龍沙湖描摹的如夢如幻,令游客心馳神往。
比如在青山冰臼群,人們感受到的是,山頂頂峰分布著各種各樣的冰臼,其平面上多數呈圓形、近圓形、橢圓形和不規則的形狀。有的像葫蘆,有的像梅花,有的像瓜子,格外壯觀迷人,甚至是令人有些神往。魚玄機的《春情寄子安》“冰銷遠澗憐清韻,雪遠寒峰想玉姿”,如詩如畫,而劉商的《胡笳十八拍·第十七拍》“馬饑跑雪銜草根,人渴敲冰飲流水”則向人們勾勒出另一番景象來。而杜甫的《宿青草湖》“寒冰爭倚薄,云月遞微明”更容易讓人聯想到冰雪和冰月交相呼應的絕佳色彩。岑參《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晻靄寒氛萬里凝,闌干陰崖千丈冰”和白居易 《池上早春即事招夢得》“雪破山呈色,冰融水放光”。則從不同角度和層面描寫了湖山勝境,導游都可以借鑒來導入解說詞中。
再如,游客在敖漢老哈河觀光旅游時,看到沙漠里走動著的數只駱駝,導游即可把曾國藩描述敖漢及老哈河的詩句融入解說詞中“……突兀奇峰入眼多,平沙莽莽散明駝。大聲欲撼詩人膽,一片驚濤老哈河。……”當游客們聽了如此對景掛畫的詩句時,就自然而然地激發起對這片熱土的喜愛之情。
近些年來,令人矚目的是,全國各地對于旅游市場的規范正在加速,與此同時導游的素質也在不斷提高。很多城市的旅游景點的導游的學歷是大專或本科,甚至是碩士研究生學歷,而且多為文史哲類的大學生。導游的文化素養在逐年提高,而且其對中華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熟悉,遠遠超越一般導游的素質和能力。
所以近些年來,有的導游跟著游客一起飚英語,有的導游面對古代文化歷史遺跡侃侃而談,有的導游在跟游客互動的時候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業務素質和能力,進而增進了游客和導游之間的互動。誠然在導游跟游客的互動中,所謂的口才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最重要的還是導游的文化素質,也就是所說的導游的文化涵養格外重要,她應該屬于科班出身的文史類高才生,這樣把古代的文化知識,諸如文化禮儀、服飾、衣食住行、休閑娛樂都逐步滲透到旅游中。
而放大和準確地切入古代詩詞也是其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尤其巧妙地將詩詞完美地融入到導游解說詞中,像唐詩、宋詞、元曲等,這些在歷代文學史上具備舉足輕重的詩詞名句,對于提升景區的文化藝術氛圍,而且打造當地的文化品牌意義非同小可。
將古代的詩詞融入導游的解說詞中,最大的優點在于,不僅展現出當地旅游景點的古樸印跡,還可以向來赤峰本地旅游的游客展示當地的深刻的旅游文化產業鏈所涵蓋的文化底蘊。
畢竟隨著人們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食糧的追求和向往,更加突出,也更加明顯。而導游通過對當地富有文化底蘊的旅游景點的介紹,更多地激起游客對當地旅游的熱情和認可度,進而激活當地的旅游資源,發揮當地的地域潛力和優勢。
正如現在國家所提出的軟廣告,當地旅游景點,以及導游的素質,無疑是一種無形資產,更能向外界展示其擁有的魅力和指數。而導游素質的提高,文化和文學素養的提高,無疑對這些旅游景點的加速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不僅在于增強赤峰本地的人文素質和文化情懷,而且從導游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當地旅游市場的裂變,為此在旅游景點的介紹上,增強唐詩、宋詞、元曲的文化底蘊學習尤為必要,勢必為振興當地的旅游振興,起到強烈的助推器的作用。
為此,以地方政府部門為主導,以當地的旅游管理部門為先導,大力培養導游的素質,尤其把國學文化和詩詞文化作為一項硬性的指標提升尤為必要。而且從未來一段時間來看,對于大力振興文化和文學產業對旅游事業的先導和指引作用也不可小覷。
每個特定的地區都有獨一無二的景點,而且這些景點都有自己的個性特征,為此全國各地區積極把古代詩詞更好地融入地區景點,不失為一個比較明智的辦法和選擇。不可否認的是,古代詩詞不僅是文人墨客抒發情懷的一個渠道,也是引起外地游客極其關注和青睞的重要一環。隨著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古代詩詞在內的古文化有一種癡迷和渴望,而將古詩詞巧妙地融入這些特定的旅游景點恰恰迎合了這些游客的心理和滿足感。
其不外乎,隨著人們文化素質和水平的逐步提高,精神上的追求與日俱增。而且這里根據赤峰本地的一些景致,諸如玉龍沙湖,曼陀山莊,敖漢溫泉城,青山冰臼群等。像玉龍可以參照,張孝祥《菩薩蠻》詞:“玉龍細點三更月,庭花影下余殘雪”,便可將整個玉龍沙湖刻畫的淋漓盡致。
再比如曼陀山莊,作為一個赤峰當地特色的旅游景點,曼佗山莊——塞北第一莊,以其古樸秀麗的塞外風光和濃郁的歷史人文古跡奇觀聞名遐邇,她既有山川、湖泊、沙漠、叢林、草原等自然美景,亦有遼、元代人文古跡,而且極具當地的民族特征。這樣的塞北風景恐怕只有王昌齡波瀾壯闊的 《出塞》才能完全彰顯出來:“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白花垣上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窮秋曠野行人絕,馬首東來知是誰。”
為此,在為當地旅游勝地命名的時候,參照古代的詩詞為景致命名,不僅引起游客的好奇心,還可以讓當地景致帶上了一種書生意氣,穿越時代的古色古香。
而且古代的一些旅游景點有時候似乎更能帶動一些外地游客的興致,激發外地人對赤峰當地旅游景點的濃厚興趣,而且要想外地人加深對這些旅游景點的認識和喜愛,無疑在這些旅游經典中加入古代詩詞歌賦的元素意義更是非同尋常,不僅可以提升這些旅游景點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還可以加深這些旅游景區的神秘感和文化厚重感。
而將古代詩詞巧妙地融入亭榭閣臺另外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話題便是每個旅游景點都少不了應有的建筑物,這些幾乎是我們隨處可見的亭榭閣臺,一直以來古代的建筑是一道亮麗的風景,從故宮到圓明園遺址,從岳陽樓到滕王閣,這些都是古代的勞動人們智慧和勞動的結晶。所以由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多半把這些建筑物當作自己抒發情感的棲息地,為此很多文人墨客在這些旅游勝地抒發自己的文人情懷。像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王勃的《滕王閣序》,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都凝聚了不少情懷在里面。
古詩詞融入亭榭閣臺牌匾最大的好處在于增強了這些景致的活性和人的某些特征,給這些亭榭閣臺賦予一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韻味,也能激發游客對當地旅游景區的濃厚興趣,從而促進當地旅游景點人數的大幅增長。
此外,一些牌匾也是一些帝王將相在巡游和尋訪的時候,留下的遺物,也能勾起當代人對這些帝王留下的深刻記憶,以及隱含的故事充滿了好奇和興趣。為此將古代詩詞融入牌匾也不失為一個有創意的思維和方式,進而達到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目的。而且歷代的帝王將相的奇聞軼事也能帶動異地旅游者對當地旅游景點的獨特興趣。
而且古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很多是不少具備文人氣質,而且留下了不少值得后人仔細品味,以及深入研究詩詞歌賦。像多次巡游江南的清帝乾隆,在江浙一帶留下了不少印跡,此外當時作為盛京的沈陽毗鄰的錦州,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譽,也是他多次來錦州醫巫閭山到訪,而且留下了不少值得研究和考證的題詞,題字,如今已經無形中演化成為不可多得的文化藝術精品。此外像文人蘇軾長期在海南生活,或多或少留下了他后半生的人生軌跡,包括一些他的祠堂和墓碑等,具備可考證的歷史文獻,為當地的旅游增添了不少活力。
赤峰本地喀喇沁親王府,作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是內蒙古建成年代最早,建筑規模最大,規格等級最高,現狀保存最完好的蒙古王府,已建成清代蒙古王府并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建成中國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館。
而且史書記載其元祖本是當年的成吉思汗打天下,建立元朝的工程,勒蔑(濟拉瑪),屬兀良哈部,他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時立下過汗馬功勞,曾三次救過成吉思汗的命。成吉思汗賜他九次犯罪而不罰,并封為第九位千戶那顏。而“喀喇沁”漢譯為“守衛者”的意思。為此可以尋找,該王府留下的歷史印跡,探尋這位王府作為當地旅游經典的文化底蘊,進而增強它的神秘感和神圣感。
而且這位傳奇的歷史人物,他的父親創造了無數個內蒙古地區的無數個第一,第一個辦學堂,第一個辦女學堂,第一個派留學生、第一個辦報紙,第一個辦郵電。這位王爺以及他父親所有的生活印跡,足以通過這些暗含深刻文化內涵的牌匾,題詞和題字展現出來,一方面展示該地區的地域影響力和輻射力,此外向外界宣傳和傳播文化內涵所賦予的潛在的力量和魅力所在。這在很大的程度上促進赤峰當地旅游事業的健康發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推進作用。
而且蒙古族自古以來是少數民族的元朝的建國的民族,而且在赤峰一帶一直是少數民族比較活躍的地區,所以對于探索當地民族的歷史的文化所展示的作用,無法替代。鑒于其長期有各類少數民族居住的特點,所以極具地域特征,必然激發外地人,尤其是那些有文化涵養游客對這些地域的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審美質疑,尤其是那些所謂的題詞和題詞,尤其那些牌匾往往激發強烈的文化思想訴求。進而尋找這些文化底蘊所涵蓋的文化訴求和心靈的某種共識。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赤峰本地詩詞從文化意義上看,對于赤峰當地的旅游事業發展意義非同尋常,在加速當地旅游事業發展的同時,也能對振興當地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注 釋:
①胡廷榮,胡曉明,等.塞北(東部)古詩注與史地考[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②傅永明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cfnhf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