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霞,王加利,徐美英,趙春萍
(臨沂市沂水中心醫院,山東 臨沂 276499)
腘血管損傷多為車禍、重物砸傷等高能量創傷致股骨髁部、脛骨平臺骨折或膝關節脫位,進而造成腘血管的損傷;而且因患者傷情較重,常伴有低血壓及骨折、脫位部位的卡壓等癥狀,引起患肢血運障礙,甚者可致缺血壞死的風險,因此圍手術期的臨床護理尤為重要。2010年6月-2014年3月,對17例腘血管損傷患者的術前、術后進行系統規范的護理,最大可能保留患者肢體,降低截肢率及致殘率,臨床療效滿意,現將護理情況報道如下。
本組共17例,男13例,女4例,年齡21~54歲,平均37.5歲。外傷原因:車禍傷10例,重物砸傷5例,銳器戳傷2例。均為單側肢體,其中左下肢11例,右下肢6例;開放性損傷11例,閉合性損傷6例。伴有膝關節脫位3例,股骨髁部骨折5例,脛骨平臺骨折4例,伴有股骨、脛骨骨折2例;不伴有骨折或關節損傷3例。就診時間:傷后1.0~3.5 h,平均2.25 h。
術后患肢全部成活,隨訪6~18個月,患肢血液循環正常,可觸及足背動脈搏動,皮溫與健側無差別。17例下肢功能恢復良好;3例因膝關節脫位,行Ⅱ期膝關節交叉韌帶重建手術;4例因腓總神經或脛神經損傷,恢復困難,Ⅱ期行足部肌腱移位或踝關節融合手術。
此類患者多為高能量損傷,如車禍傷等,可能伴有內臟器官損傷等較嚴重并發癥,入院后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完善相關檢查以排除并發癥;多通道輸液或行鎖骨下穿刺輸液,及時補充血容量糾正失血性休克;完善化驗、備血等術前準備;及時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做好解釋工作,使其增強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術后嚴密監測患者神志及生命體征變化,特別注意尿量和腎功能改變。腘動脈損傷的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肌肉壞死,壞死肌肉分解所產生的肌紅蛋白、多肽、組胺等有害物質被吸收進血循環,沉淀在腎小管,影響腎臟功能,甚至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本組術后出現血紅蛋白尿4例,術后監測24 h尿量及血中尿素氨、肌酐變化,經積極的臨床處理,未出現明顯少尿(多尿)情況,未出現腎功能衰竭等嚴重并發癥。
術后應積極補充血容量、抗感染、抗痙攣治療及對癥處理。應用碳酸氫鈉堿化尿液,防治急性腎衰竭。應慎用抗凝藥物,及時復查凝血常規,指導藥物應用,因為患者多伴有大量失血,導致血液中凝血因子的丟失,引起凝血障礙,存在發生DIC風險,應用抗凝藥物會加重此風險,而且腘動脈血流速度快,引起血管栓塞的可能性小。術后長期低流量吸氧,提高血液中氧含量,改善肌肉組織缺氧癥狀。應充分補充紅細胞,筆者建議應保持血紅蛋白90g/L以上,以增加肌肉組織供血,避免因肌肉組織腫脹、缺血、壞死,導致嚴重并發癥。
密切觀察患肢血運,包括溫度、皮膚顏色及毛細血管充盈情況[3];將血氧飽和儀置于患肢,持續監測患肢末梢血運,注意變換血氧飽和儀夾持的足趾[4],防止持續壓迫導致皮膚壞死。本組病例術后患肢血運良好,未出現血管危象、栓塞等危險。持續VSD治療患者,注意控制負壓吸引壓力,避免壓力過高而影響末梢血運[5];注意密封狀況,防止漏氣等情況導致負壓吸引困難,引起腔隙積血,進而增加感染幾率。
術后充分利用外固定支架進行患肢抬高,緩解小腿后組織壓迫,避免因壓迫而加重肌肉組織壞死,并利于靜脈回流,緩解足部腫脹癥狀。注意釘道口、尿道口護理,防止感染。持續紅外線照射,利于保暖及患肢血運觀察。
病情穩定后,積極鼓勵患者進行健側肢體的功能鍛煉;患肢逐步進行肌肉收縮→肢體抬高→關節屈伸等功能鍛煉,以恢復好的肢體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郭翱,鄭良軍,徐廣杰,等.隱匿性腘動脈損傷13例診治分析[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4,37(7):488-490.
[2]潘振宇,喻愛喜,余國榮,等.下肢主干血管損傷超時限修復后療效分析[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4,37(2):83-84.
[3]胡德英,田蒔.血管外科護理學[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8.268.
[4]陳水紅,金靜芬,曹俊,等.脈搏血氧飽和度在急診預檢分診中的作用[J].實用護理雜志,2003,19(1):45.
[5]楊雪燕.負壓封閉引流系統在肢體離斷再植治療中的應用及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9,15(22):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