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鋒,袁金鳳,杜宏偉,叢強,夏傳龍,連杰,張世宇
(1.威海衛人民醫院 關節外科,山東 威海 264200;2.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4醫院 骨二科,山東 威海 264200)
指骨骨折在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畸形愈合后嚴重影響手的功能[1],為確保手指外形及功能的良好恢復,常需行截骨矯形手術治療。我們發現在矯形手術中,指骨基底髁角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否則可能導致矯形角度不夠或外形不能達到正常的狀態,目前國內外文獻還未見相關報道。
隨機抽取150名戰士受傷時拍攝的手掌正位片150張,全部正位片均予標準后前位,男105例,女45例,年齡18~33歲。本組均不存在手指先天畸形及功能障礙,測量的指骨基底髁角均為正常指骨的基底髁角度,排除骨折及先天畸形。
將150張手掌正位片隨機分為五組,每組30張,由5名醫師分別測量各自組別正位片上指骨基底兩側緣最低點連線與指骨兩側髁最高點連線之間的夾角,每例片子反復測量3次,取平均值作為該片病例的最終結果,再將每組病例片子的結果取平均值,作為該組的最終結果,最后將五組的結果取平均值作為該節指骨基底髁角的最終結果。
測量結果顯示,中指中節指骨及近節指骨基底兩側緣最低點連線與指骨兩側髁最高點連線平行,即基底髁角度為0°,示、環、小指均以中指為中心,其中示、環、小指近節的基底髁角相對于中指呈反向成角,其中節指骨基底髁角相對于中指呈正向成角,示、環、小指的近節指骨基底髁角度與其中節指骨的基底髁角度之和等于0°,說明同一指的近節指骨與中節指骨的基底髁成角方向相反,角度相等,恰好可以保持手指伸直后的良好外形,同時也為適應手的功能所必須(表1)。

表1 各組手指近節及中節指骨基底踝角測量及比較(°)
基底踝角是手指在發育過程中為了適應良好外形及功能的需要,所形成的生理角度,我們將其定義為:手掌標準后前位上指骨基底關節面兩側緣最低點連線與指骨兩側髁最高點連線之間的夾角。同一指的近節指骨的基底髁角與中節指骨的基底髁角度相加約等于 0°(圖 1,2)。

圖1 同一手掌正位片上測得2-5指中節指骨的基底髁角度

圖2 同一手掌正位片上測得2-5指近節指骨的基底髁角度
基底髁角是人類在生長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它的存在不僅便于手的屈伸活動,更能使手指在屈伸活動時以中指為軸心,力量更加集中,握力更加強大,而且使手指在伸直時形態更加協調和優美,從生物學角度來說,它還能夠減少握拳時的力臂,從而減輕疲勞感。由于外傷導致手指骨折的發生率較高,約占四肢骨折的首位,其中保守治療導致骨折畸形愈合率也較高,指骨骨折側方成角或旋轉畸形均會影響手的美觀,更加影響手指的功能,使手指在握拳時出現交叉甚至重疊。因此,當行手指骨折畸形愈合矯形手術時,需要考慮基底髁角,否則可能導致截骨矯形角度不夠,而無法達到手術預期效果。
本文研究結果可為指骨骨折畸形愈合矯正時提供一定的解剖參數,以便臨床醫師根據不同指骨的指節制定相應的截骨方案,以期患指能夠在外形及功能上均獲得最佳的恢復。
[1]王澍寰.手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