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亮,俞 麗,劉彩霞
(1.青海省柴達木綜合地質礦產勘查院,青海省 格爾木 816000;2.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水利局,青海省 海南 811799)
青海夏日哈木礦區實為一類典型的硫化型鎳礦床,其中含伴有豐富的銅礦與生鈷,早在2013年經過探查得知,此礦床鎳金屬量達107.1×104t,品位0.66%,是一個比較大的鎳礦床,主礦體呈層狀,長度為1261m,傾角為22°。整個礦體形態比較單一,且有著比較好的連續性,諸多礦體位于地下(淺埋),所以可選擇露天開采方式。礦區屬于東昆侖山脈的分支,處于柴達木盆底的邊緣,總體地勢呈現南、西高,而東、北低的狀態,地形起伏<500m,屬于小起伏中山區。
(1)礦區地層。區內前第四紀地層多為古代金水口群白沙河組,針對其原巖建造來考量,其主要由三大部分構成,其一為泥砂質沉積碎屑巖,其二是基性火山巖,其三為碳酸鹽巖;從根本上來講,其具有比較典型的活動性沉積建造的基本特征;而就其所持有的變質程度來分析,能夠達角閃巖相,能夠劃分為2種,其一為片麻巖段,其二是片巖段,傾向NW,傾角為20~63°。此地層大多受到后期花崗巖侵蝕,呈現為典型的斷塊分布。而對于殘坡積層與第四紀洪積層,其主要分布在山體、溝谷,沖基層的厚度>10m,殘坡積層的厚度<30m。
(2)礦區構造。對于整個礦區內的基本構造來烤箱,其大多呈現為斷裂構造,部分區域還存在巖漿活動。而在具體的發育上,則呈由東向西的不連續性斷裂,且主要分布在礦區的南部,延伸長度達到了5km,而針對其地表而言,已形成破碎帶,寬度達數米,而在破碎帶中,構造巖的主要特征是壓性特征,而在其兩側及破碎帶上,則呈現為褐鐵礦化發育,在整個礦區內,結構面呈現為Ⅲ級。對于區內所呈現出的巖漿活動而言,有多期次特點,且有著不同規模,而鎂鐵-超鎂鐵雜巖體為其主要侵入巖體,呈現為巖盆狀,而巖石類型主要有三種,即輝長巖、輝石巖與橄欖巖,針對這三者而言,都是同一巖漿分異所得到的產物,彼此之間存在著比較緊密的脈動侵入接觸關系[1]。
(1)堅硬-比較堅硬塊狀輝長巖-輝石巖-花崗巖巖組。對于此巖組來講,其與下元古界層所呈現出的狀巖類之間,存在著比較典型的侵入接觸關系,另外,其中還充斥著大量的礦巖組,在巖體中,存在Ⅱ級結構面不發育,以及節理裂隙過度發育的情況,因而可以將其劃歸至Ⅳ級結構面,此結構面往往會對礦體的整體工程地質性質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另外,還需要指出的是,其在具體的節理范圍上較寬,發育密度為0.3~1.1m,可能是風化裂隙及構造節理,有著比較光滑的節理面。針對此巖組而言,針對其新鮮巖體來分析,有著鮮明特點,即典型的塊狀結構,其不僅有著比較高的密度,而且還堅硬。據工程地質編錄測定(RQD)顯示,其巖石質量指標為65.62~71.24%。
(2)堅硬-比較堅硬薄層狀片麻巖-片巖巖組。對于此巖組來考量,其巖性也有著突出特點,大多是中薄層狀深灰色麻巖,另外,其中還充斥著片巖。此套巖性有著廣泛分布,從總體上來講,乃是比較多見的礦體次要頂底板。在整個巖體當中,存在著小斷裂發育,其通常能夠延伸至數米,另外,還存在著節理裂隙;還需要指出的是,對于節理裂隙來考量,其有著不同的發育密度,通常維持在0.2~0.5m之間,因而從本質上來講,其為Ⅲ-Ⅳ級的結構面。對于此巖組內部所充斥的新鮮巖體而言,則呈現出比較突出的層狀結構,有著比較高的致密性,且堅硬,巖體構造呈現為裂隙發育,有著比較強烈的風化剝蝕,經RQD測定,平均為63.4~65.7%,巖石的整體質量等級為Ⅲ級,中等巖石質量[2]。
(1)針對塊狀侵入巖而言,對其邊坡穩定性造成影響的各類因素中,主要自然因素有:依據勘探礦區所得到的各種地質資料,從中得知,在整個礦區架構當中,此巖組有著比較多樣的巖性,不僅有花崗巖,而且還有閃長巖及輝石巖等,含有礦巖性的是輝石巖,而其大多會具有蛇紋石化等特點,在整個巖體當中,僅從中找到一個Ⅲ級的結構面,地處開采境界的東北角,存在著并不明晰的結構面性質,在區域上,大多位于I、Ⅱ級結構面的周圍,存在著裂隙發育構造,不存在軟弱夾層。所以,Ⅳ級構面、地下水乃是影響礦區首采段侵入巖類邊坡穩定性的主要因素[3]。
(2)影響層狀變質巖類邊坡穩定性的因素:依據礦區之前勘探所得到的資料得知,針對礦區的發育來講,其Ⅲ級結構面有2個,針對其區位而言,未在開采區域內,另外,以I、Ⅱ級結構面居多,不存在軟弱夾層。所以,從根本層面來考究,對礦區首采段層狀變質巖類邊坡穩定性造成影響的主要因素有兩個,其一為地下水,其二是Ⅳ構面。
(1)評價西邊界邊坡穩定性。對于邊坡坡面的傾向來講,其與層狀變質巖所對應的巖層之間,有著比較突出的傾向斜交,除此之外,其與巖層發育所呈現出的節理裂隙間,也存在比較典型的傾向斜交,針對賦存地下水,當前被開挖之后,會沿著層理以及裂隙而外排,此邊界邊坡的穩定性受地下水的影響比較小,針對由開挖所形成的邊坡而言,即為新鮮的巖石構造。依據地質編錄資料,此邊界由兩部分構成,其一為層狀變質巖,其二是塊狀侵入巖,從北到南之間,高度維持在3450~3150m水平內,而且都是巖脈,部分還是比較突出的塊狀侵入巖體。
(2)評價東邊侵入巖坡穩定性。對于邊坡的坡面來講,其傾向與層狀變質巖所對應的巖層間,即傾向斜交,初次之外,其與優勢節理裂隙間,也是此種構造;還需要指出的是,對于此邊界的邊坡來分析,針對穩定性,較難受到地下水的影響,而經開挖所呈現出的邊坡,大多是新鮮巖石。
綜上,礦區圍巖巖石質量指標為60%~70%,巖石的質量等級為Ⅲ級,中等巖石質量,此外,巖石還具有中等完整性,巖體發育存在4組優勢節理面,因而對礦區工程地質性質造成較大影響;針對主礦體而言,因其產生于雜巖體下方,所含礦巖多為橄欖巖、輝石巖等,礦體淺埋于地下,礦體采用露天梯級開采比較適合;另外,巖體存在著比較明顯的蝕變帶發育,節理裂隙。在實際開采時,需注重各個邊界上巖體邊坡的破壞類型,避免由此所造成的生產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