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明,郭京林
(1.托里縣招金北疆礦業有限公司,新疆 托里 834700;2.豐寧金龍黃金工業有限公司,新疆 托里 834700)
礦區內出露地層比較簡單,構造發育,以褶皺、斷裂構造為主。閃長玢巖脈和細晶閃長巖脈多沿北東向、東西向斷裂侵入。
礦區內出露的地層有第四系(Q)殘坡積沉積地層和石炭系下統包古圖組(C1b)火山碎屑沉積巖地層。地層巖性特征從新到老簡述如下:①第四系(Q)第四系地層主要為殘坡積沉積物,主要巖性為砂礫石、粘土,厚度1m~1.5m,分布在礦區東部及西北部的及山間盆地、河谷中[1]。②包石圖上亞組(C1b2)地層主要由灰色、灰黑色凝灰質粉砂巖、凝灰巖、沉凝灰巖夾有層狀、條帶狀、透鏡狀含角礫凝灰質砂巖和灰白色硅巖組成。出露厚度462m,巖石普遍見弱蝕變(淺變質)現象。③包石圖下亞組上段(C1b1-2)巖石為深灰變凝灰質含(角)礫中粒-中粗粒砂巖。巖石普遍見有弱蝕變現象[2]。④包石圖下亞組下段(C1b1-1)巖石為灰黑色蝕變凝灰質泥質粉砂巖,泥質粉砂結構,層狀、似層狀構造。巖石普遍見弱蝕(淺變質)變現象[3]。上述地層呈整合接觸,接觸面不平直,總體走向為310°~330°。
礦區內巖漿巖十分發育,主要有閃長玢巖脈和細晶閃長巖脈等,多沿北東向和近東西向侵入,受區域性剪切裂隙控制大致呈NE30°~60°平行排列,大多數脈寬0.5m~8m,最大者超過40m,長度達n×10m~1km以上。傾向NW者最多,傾角都在70°左右。少數脈巖走向NNE及NEE,因此脈巖之間相交叉多為平行復合及小銳角相交。從空間分布位置來看,金礦體(礦化體)與巖體和脈巖關系較密切,在巖體附近或外圍均有不同大小的礦點出現。
閃長玢巖(δμ):呈北東向或近東西向脈狀分布,地表寬度1.5m~24.5m。巖石呈淺灰色微帶肉紅色,斑狀結構,塊狀構造。斑晶為石英、斜長石,基質為隱晶質。
礦區內主體構造是以北西向小褶皺及北東向壓扭性,張扭性斷裂為主。褶皺兩翼地層基本對稱,且產狀較陡,向南側伏。礦脈賦存在北東—北東東接近東西向斷裂和構造裂隙中。
(1)北東向壓扭性斷裂是一系列走向北東、傾向北西,傾角60°~80°之間的斷裂組成。并以脈巖充填為特征。該組斷裂規模大,橫貫全區,斷裂面較平直,近于平行排列。
(2)北北西、北北西向壓扭性斷裂:兩組斷裂十分發育。北北西向斷裂主要分布在希貝庫拉斯背斜以西地區,走向與褶皺軸向大體一致即330°~350°,斷裂規模較大,主要形成較大的破碎帶,在破碎帶中有不同程度的礦化蝕變。
(3)近東西向張扭性斷裂,一般規模較小,長度約幾百米,寬10m~20m,大部分被脈巖充填。本區含金石英脈多賦存其中。
(1)變質作用。礦區巖石變質程度很淺,在巖體、巖脈與圍巖接觸部位,可見黑云母長英角巖,斷裂破碎帶附近熱液蝕變廣泛發育,大部分屬區域性蝕變。
(2)主要蝕變。主要蝕變為黃鐵礦化、褐鐵礦化、毒砂化、硅化、絹云母化,個別地方見磁鐵礦化和電氣石化等。各蝕變類型特征如下:①硅化:主要以石英細脈-網脈的形式出現在巖石或斷裂及裂隙中,并構成金礦體。硅化的強弱直接預示著礦體的貧富。②黃鐵礦化:黃鐵礦呈淺黃色,主要為半自形-他形晶,呈星散狀或聚集成不規則團塊狀產在石英脈中,少量呈細脈狀、浸染狀產在石英裂隙或石英細脈旁。③絹云母化:與金礦體關系密切。一般呈細小鱗片狀分布在含金石英脈壁或含金石英脈中的夾石中。
(1)Ⅱ號脈L2(7)號礦體。Ⅱ號脈L2號礦體,礦體類型為石英脈型,礦石類型主要為石英脈、其次為黃鐵礦化蝕變巖等。由606m、566m、526m、486m、446m、406m、366m、326m、286m、246m、199米中段共計12層坑道和4個鉆孔控制,礦體圍巖主要為灰色、深灰色凝灰巖、砂巖,中粒巖屑砂巖等。礦體向下延深為一個透鏡體,中間厚大,上部及深部變窄;最厚大的部位在246m標高處。L2金礦體為西南至東北走向,長700余米;真厚度為0.79m~9.46m;傾向變化較大。L2礦體在平面上位于勘探線24線礦體厚大,向東32勘探線逐漸尖滅;向西7勘探線逐漸尖滅;平均厚度為1.92m;厚度變化系數為92%。礦體產狀為傾向300°~122°;傾角70°~84°。礦體產狀受構造控制變化較大。礦體品位變化較大,礦化不均勻;品位范圍為0.8~10.50之間,平均品位4.50×10-6,變化系數為92%。礦體中部穩定,礦體邊部逐漸將低。
(2)Ⅲ號脈L1(3)礦體。Ⅲ號脈L1金礦體,礦石類型主要為石英脈、其次為蝕變巖、硅質巖等。賦存于下石炭統包古圖組上亞組和下亞組的一套正常沉積地層中,由606m、566m、526m、486m、446m、406m、366m、326m、286m、199m中段共計十個坑道和鉆孔控制,礦體向下延深為細脈狀,最大延深為750m。L3金礦體為西南至東北走向,長300m~600m,真厚度為0.79m~9.46m,平均厚度為1.92m;厚度變化系數為92%。傾向變化較大。礦體從地表755m至49m十六中段坑道,礦體產狀為傾向300°~317°;傾角70°~84°。礦體產狀受構造控制變化較大。礦體品位變化較大,礦化不均勻;品位范圍為0.5~10.50之間,平均品位3.70g/t,礦體中部穩定,礦體邊部逐漸將低。變化系數為92%。礦體圍巖主要為灰色、深灰色(含礫)凝灰巖、砂巖,中粒巖屑砂巖等。
該礦床并非單一地質因素作用下形成,而是多種因素同時或相連作用形成,即為多成因的。地層或巖體中的金元素在溫度、壓力、濃度等條件的不斷變化下,經過多次活化、遷移后,最終在有利的環境中進行富集。
綜上所述,從成礦物質來源、成礦溫度、成礦溶液特征、大氣降水的作用等來看,包古圖闊個沙也金礦的物質來源是多元的,成礦因素是多種的,成礦物質是經過多次活化、遷移、再富集而成的。礦床類型屬中、低溫熱液型金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