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永寶
常州市教育局于2003年就提出“主動發展”概念,并通過各種舉措促進學校主動發展。經過多年的倡導和推進,“主動發展”已經越來越成為常州教育領域家喻戶曉的主題詞。與此同時,“主動發展”的內涵也日漸豐富,并不斷深化。以下試從理念的角度談什么是學校主動發展。
“主動”與“被動”相對應,“主動發展”主要解決發展的動力問題。對于學校來說,在辦學條件日趨標準化、均衡化的今天,學校發展的決定因素越來越依賴于人的精神力量,依賴于文化的力量。倡導“主動發展”,就是意在喚醒發展意識、回歸主體精神、勃發文化力量。
喚醒發展意識。意識是人的重要精神能量。人們常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這些說法就是表明,人的意識蘊含著巨大能量。人的意識有待于喚醒,而喚醒就是一種發展。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的,“發展越來越被看作是一種喚醒的過程,一個激發社會大多數成員創造性力量的過程,一個釋放社會大多數成員個體作用的過程,而不是被看成是一個由規劃者和學者從外部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們倡導“學校主動發展”,其重要意圖就是喚醒學校和師生的發展意識。學校有了發展意識,就會積極謀劃自身發展策略和方法,就會不失時機地捕捉各種發展機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就會想方設法開掘和積聚各種變革力量來促進學校發展。
回歸主體精神。學校是最基本的辦學單位,本應該是發展的主體,師生本應該是學校發展的主人。倡導“主動發展”,就是把發展的權利和責任還給學校,還給師生,就是要激發學校和師生的主體精神。有了主體精神,學校就會把發展看作是自己的事,就會有變革的勇氣和膽略,就不會消極適應社會變革,被動執行管理部門的要求。有了這種主體精神,教師就不會消極、被動地應對教育變革,就會重新審視自己與教育、與學生成長、與學校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關系;就會有自己的價值追求和教育理想,進而主動承擔起變革的責任,積極地參與變革、領導變革;就會勃發出巨大的創造激情和創造活力。有了這種主體精神,學生就會充滿陽光和朝氣,就會主動學習、主動發展,進而形成素質教育所提倡的主體性人格。
勃發文化力量。學校作為一種組織,不是工具性存在,而是文化性存在。學校具有優秀的文化,才能有效吸納和內化外在的改革要求;才能盤活內部資源,調動師生的辦學積極性和主動性,集聚和放大“草根”的力量。對于學校來說,“主動發展”的空間主要不在硬件改造上,而在文化建設上。因為在辦學條件改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學校自己能說了算。而學校文化建設,恰恰是學校自己的事。從此意義上說,主動發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文化建設的過程。“主動發展”要求學校努力由“知識再生產型”組織轉變為新型的、以“共享愿景、團體學習、不斷自我超越以適應復雜生存環境”為基本特征的“文化學習型”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