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勇 / 山東省教育廳巡視員
近年來,每逢全國“兩會”,要求延長義務教育年限的呼聲就不絕于耳,希望將義務教育實施年限從9年延長到12年。
義務教育是國家依法實施的一種公共教育政策,具有強制性、普惠性、免費性。一些地方在公共教育決策上轉而繞開義務教育這個字眼,宣布實施12年甚至15年免費教育,等于變相延長了義務教育年限。據統計已有10多個省市宣布此類決策,赫然已成多地公共教育政策偏好。事實上,各地擅自延長義務教育、擴大公共教育服務范圍的做法,違背了國家《義務教育法》和國家基本公共服務的制度安排。
2012年7月,國務院印發《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將普惠性學前教育、九年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納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務范圍。2017年1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也強調所有孩子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力。一分政策,九分執行。然而普惠性教育政策在基層落地時往往就變了味。
在歷史上,中國人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文化基因;在當代,國人有“一大二公”的喜好;在當下,一些地方執政者,更有不顧實際、盲目追求政績的沖動。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曾指出,要防止脫離經濟社會實際,超出財政承受能力,以拔苗助長的方式推進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避免重蹈一些國家“高福利陷阱”的覆轍。所謂“高福利陷阱”,其實就是因“過度福利”導致消費大于生產的矛盾,從而影響經濟健康運行。不能不指出,一些地方政府盲目延長義務教育實施年限、擴大基本公共教育服務范圍的做法,正在將我國推入“公共教育陷阱”,其主要表現是:
一是教育財政無法滿足基本公共教育服務的需要。在當前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民生支出增加的大環境下,盲目擴展義務教育范疇,增加了政府的教育財政負擔。由此導致許多地方教育財政支出日漸困難,無力滿足解決城鎮中小學大班額、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提高鄉村教師待遇等方面的財政需求。
二是無法滿足實施高水平義務教育的需要。當前,從總體上講,我國九年義務教育仍然是不完善、低標準、不平衡、不充分的。我國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和辦學體制仍然以縣為主,沒有真正上升到省級統籌;全國義務教育的保障水平仍較低,區域差距大;整體上還無法滿足孩子個性化、差異化發展需要。而如此盲目拓展義務教育,易引發地方教育財政的“平移效應”,攤薄了各地保障義務教育的財力,進而無力實施高水平的義務教育。
三是危害學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健康發展。當前,我國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的公共財政保障體系還沒有健全,許多地方還沒有建立生均公用經費制度。如此一來,免除了本由受教育者家庭分擔的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成本,事實上造成了教育投入的“擠出效益”,削弱了地方政府支持和保障學前教育、高中階段教育的能力,降低了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的質量。
四是危及最基本的教育公平。盲目拓展義務教育范疇,直接后果就是降低義務教育的保障水平。而較高收入階層可以通過市場獲得額外的教育服務,低收入階層就無能為力。這種低水平義務教育對教育公平的最大危害,就是剝奪了底層老百姓享受高質量義務教育的權益。
到了制止一些地方政府盲目延長義務教育年限、擴大教育基本公共服務范圍,避免陷入“公共教育陷阱”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