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 邢曉鳳
兒童作家、《故宮里的大怪獸》作者常怡
近來,因為兒童系列圖書《故宮里的大怪獸》火爆圖書市場,作者常怡也走進了大家的視線。在五道口的一家咖啡館,記者約訪了兒童作家常怡。常怡長發飄逸,溫柔嫻靜,眼神里透著一份淡然。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溫婉如水、波瀾不驚的女子,卻用流暢的筆觸、天馬行空的幻想編織出了一個五色斑斕的童話世界。在采訪中,常怡沒有過分強調自己的作品,而是從兒童教育的角度,指出了文學作品對孩子心靈的滋養。她說,閱讀一定是快樂的,兒童文學最大的功能就是要激發孩子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沒有邊界的。
常怡既是一個童書作家,也是一個八歲小男孩的母親。寫童話后,很多人問她,應該給孩子看什么樣的書。常怡認為,閱讀首先是快樂的,要讓孩子為樂趣而讀書,讓孩子自然而然地從中吸取知識的養料。家長不要給孩子過多的限制,說哪些書可以讀,哪些書不可以讀。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孩子能夠找到自己需要的故事,并把自己帶入故事當中去,這才是最重要的。
常怡表示,孩子們喜歡玩游戲,是因為游戲能讓孩子感到快樂。同理,要想讓孩子喜歡讀書,就要讓孩子感受到讀書的快樂。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的閱讀興趣,哪怕他就是看一些稀奇古怪的,大人覺得完全“沒用”“幼稚”的書,也不要去干涉他。當孩子沉浸在閱讀的快樂中時,家長要給孩子完整、充分的閱讀時間,和孩子一起分享閱讀的快樂,讓孩子感受到成就感,從而對讀書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
常怡出身于書香門第,從小父親便要求她背誦文言文,家里有大量的藏書,常怡博覽群書,看什么書父親從來不管。父親說,古文中精簡的美是現代書籍里無法企及的,讀什么書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常怡說,在家里,她從不追問孩子,哪本書的意義與價值。讀書首先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只有感到快樂,孩子才能真正愛上閱讀。“在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起始階段,父母一定不能缺席。在選擇圖書時,不要太急于給孩子選擇一些單純地學知識的書,而是要選擇有趣的故事書,也不要急于將故事中的道理講給孩子,而要多將故事中有趣的情節生動地講給孩子,多發現書中好玩的地方,帶領孩子在故事中感受快樂。”此時的常怡更像是一位母親,而不僅僅是一名作家。
有一次常怡和朋友帶著孩子去故宮,小朋友進門沒多久就長長地嘆口氣說:“哎,這兒有什么好玩的?凈是些大房子。”常怡說:“故宮里可住著數不清的大怪獸呢。”小朋友一聽,眼睛一下子就亮了。這讓常怡感受頗深:“當我們向孩子傳授知識時,用一些有趣的、孩子感興趣的方式,一定會收到更好的效果。不喜歡讀書的孩子,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嘗到讀書的美味。小孩應該有適性的讀書方式,配合自己的能力和特質,而不能無差別對待,只一味強調讀書。”
常怡表示,我們讓孩子接觸詩歌、繪畫、音樂,是為了讓他的心靈填滿高尚的情趣;讓孩子閱讀經典名著,是希望孩子能在作品的接受、欣賞中,潛移默化地得到一種愉悅的滿足和感染,內化為屬于自己的力量和涵養。
常怡表示,兒童文學在激發孩子想象力方面影響巨大。想象力是創造力的來源,想象力是沒有邊界的。常怡做過十年記者,后來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做內容總監。2005年常怡去美國硅谷,發現那邊的互聯網企業員工,非常熱衷看動畫片和漫畫,很多人都是資深的童話迷,桌面上都擺滿了漫畫作品。當時恰逢電影《蝙蝠俠》熱映,員工們穿著蝙蝠俠的衣服,到處走動,童心未泯,俏皮又可愛。“這樣的人,恰恰是最有創造力的人。”常怡表示,他們相信奇跡的存在,才敢與眾不同,從而脫穎而出。幻想有助于孩子思維的發展,善于幻想的孩子具有更強的創造力。兒童時代正是一個充滿幻想的時代,而書籍如同翅膀一樣可以帶給孩子無窮的想象力。
在一次活動上,一個4歲的小朋友大聲告訴常怡:“我媽媽說,童話里的怪獸都是假的。”常怡非常震驚,他才4歲,就已經不再相信童話,不再相信世界上有神奇的東西,常怡非常痛惜:“孩子這么小,家長就把他想象的空間抹殺掉了,這是很可怕的事情。我們要給孩子留一點想象的空間,允許在他小的時候,可以漫無邊際地暢想,愿意相信世界上有很多不可思議的神奇所在。如果現在就限制孩子們的想象力,把他們局限在眼前的現實當中,讓孩子認定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實在太殘酷了。因為孩子們長大之后,還要經歷幾十年社會現實的打磨。”
常怡坦言,中國人從來不缺乏想象力,比如《淮南子》《山海經》《西游記》《封神榜》等,就連《春秋》里也記載著孔子遇麟而生、獲麟絕筆的故事。“兒童文學作品直接關系到兒童心靈的塑造。童話讓人感覺生活的美好,可以培養孩子的審美情趣,激起孩子們的幻想,增添孩子對世界的興趣,從而啟發創造性。”常怡強調。
常怡從小喜歡看童話、神話和科幻小說。她說:“我是一個在幻想中長大的孩子,我的想象沒有邊界。想象力其實是通過大腦被激發出來的、一種比較愉悅的感覺。想象力就存在大腦之中,當你去激發它時,內心便會產生一些奇妙的想法,這便是想象力。”
談及創作《故宮里的大怪獸》的初衷,常怡說,自己從小喜歡看童話,準備做媽媽時,她翻閱了大量的童話書,發現多數是外國作品,國內兼具美感和想象力的作品不多,于是筆力深厚的她決定為孩子寫童話。“我當時一直都在幻想一個場景,我念這些故事給我的孩子,就好像和他一起做夢,分享充滿語言溫暖的快樂時光。”常怡的作品源于愛,也充滿了愛。
常怡表示,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在上古時期神話傳說中有多種神獸,如白澤、鳳凰、麒麟、獬豸、饕餮等,每個神獸都有著生動傳奇的故事,蘊含著深厚的文化背景,更凝聚了華夏傳統文明瑰麗多姿的想象力,并且在很多古建筑雕刻上都有所展示。但遺憾的是現在人們已經叫不出它們的名字了,這樣寶貴的文化記憶一旦遺失,便很難再拾起。常怡覺得自己有必要做點什么。
“搶救談不上,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常怡說。為此她查閱了大量的歷史典籍,廣泛閱讀了《搜神記》《黃帝說》等志怪小說。她發現中國的歷史是跟怪獸故事緊密相連的,就連《春秋》《史記》《左傳》等記錄正史的史書中,也不乏對神怪志異的描述。小時候父親讓她廣泛閱讀古文,此時便顯出了“神助”,也讓常怡理解了父親的良苦用心。
“真正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一定是從骨子里理解童心、敬畏童心的。它不但要關注兒童,表現兒童成長,更要有助于兒童成長。”常怡說,她是從小看著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等作品長大的。安徒生之所以成為世界最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家之一,就是因為他的作品里對童心世界有著敬畏和呵護。比如他的《海的女兒》,當善良的小人魚知道自己要變成人,必須要殺掉心愛的人時,毅然決定把自己變成泡沫,非常有震撼力。“兒童文學是愛的文學,它能幫助兒童認識愛、理解愛、擁有愛;兒童文學是快樂的文學,它能帶給兒童積極樂觀的人生基調和快樂幸福的童年生活。可以說,孩子在童話故事滋養中長大,學習和生活便有了健康而斑斕的色彩,生命的最初內蘊也會從此美麗豐盈。”常怡如是說。
常怡的童年浸潤了中國的傳統審美。作為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常怡從小生活在皇城根兒下,與小伙伴們纏著身邊的老人講神獸傳說的場景猶在眼前。“相比歐美流行的怪獸,中國千年神獸的人性層次更豐富,更有趣。在源遠流長的文化長河中,我們有責任讓孩子們了解并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從小樹立文化自信,并在體驗、探尋和創造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教育,從而將傳統文化融入自己的血液中。”常怡語氣平緩,卻蘊含著一種力量,這力量內化為一種動力,指引著她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