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軍
(沈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 手外5科,遼寧 沈陽 110024)
巨肢(指、趾)癥是少見的先天性畸形。表現為肢體的所有結構,包括皮膚、皮下組織、肌腱、血管、神經和骨骼等均發生肥大,有些病例肥大的關節有骨贅形成,以致可引起關節發生畸形和活動受限。該先天畸形發生率男性多于女性[1]。
本組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10例巨肢(指、趾)癥患者,男9例,年齡7~13歲,女1例,年齡10歲,平均10.8歲。單側下肢4例,單個手指3例,單個足趾3例。其中先天性肥大進行性加重9例,1例為7歲,外傷后1年發現右示指肥大畸形。僅以一例患者為例作以介紹:患者,男,11歲,因右下肢先天性肥大,運動受限,逐漸加重入院。右大腿長度53 cm,中段周徑55 cm,左大腿長度45 cm,中段周徑45 cm;雙側小腿長度與周徑接近,右足高度10 cm,左足高度4 cm。右下肢較健側明顯肥大、畸形,感覺較健側略遲鈍,膝關節及足踝部各關節主動運動受限,行走時呈蹣跚步態。醫生對肥大肢體皮下、肌肉間隙、關節韌帶周圍廣泛增生的脂肪組織充分清理,保護真皮下血管網,適當去除骨質,修整切緣多余皮膚,對修整后下肢予VSD治療。術后切口愈合較好,功能活動恢復正常。
術區皮膚準備:醫生確定手術方案后每日用40℃~45℃溫水浸泡患手患足2次,每次30 min,清除手指及足趾的污垢。對肢體手術部位每日溫水擦洗一次,術前一日洗澡。避免皮膚損傷。
心理準備:對于年齡偏大的患兒,常擔心術后的畸形改善程度,術后是否會疼痛難忍,下肢巨大的患者外表上畸形特別明顯,其他患者和家屬出于好奇和關心,無形中給患者及家長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負擔,所以盡量給患者安排在人少的病室,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對待別人的議論要正確對待。護士及時了解患者心理波動,和家屬取得配合,講解手術方案,使其充分信任醫生的技術,消除恐懼心理,心情舒暢地配合手術。
臥床準備:對術后需絕對臥床10 d及下肢手術的患者,要有心理上和身體方面過渡的適應過程。術前訓練床上大小便。
⑴病室環境:保持室溫20℃~25℃,濕度50%~60%,絕對禁煙。安靜,通風,空氣清新,限制探視人次。⑵體位管理:患肢抬高30°,禁止向患側臥位,可以向健側側身,以免壓迫患肢。4例單側下肢患者絕對平臥位10 d,局部以60 W側燈保溫10 d,距離30~40㎝。⑶密切觀察全身狀況:監測生命體征變化,記錄尿量,特別是下肢術后患者,因創傷較大,注意觀察體溫變化,本組1例患兒因手術面積較大,術后3 d內因吸收熱,每日測溫四次,體溫最高達38.2℃,3 d后因著涼體溫高達39℃,給予物理降溫、酒精和溫水擦浴,大量飲水,使體溫維持在37.5℃以下。⑷嚴密觀察末梢血循環變化:每小時巡視一次,觀察末梢皮溫、色澤、彈性、飽滿度、毛細血管充盈情況。正常皮溫較健側略高或相同,色澤紅潤,飽滿度及彈性佳。毛細血管充盈現象觀察方法:觀察者用手指按壓隨即松開,皮膚在1~2 s由蒼白轉為紅潤為正常現象。靜脈危象表現為皮溫初期正常或略高,后期轉變為低于正常,色澤略暗、暗紅或暗紫,甚至紫黑,指腹腫脹,張力較大甚至出現水皰,毛細血管充盈初期迅速,后期轉為遲緩或消失。動脈危象表現為皮溫低、色澤蒼白、飽滿度及彈性欠佳、毛細血管充盈遲緩或消失。本組10例均未發生血管危象。⑸心理護理:患者都是未成年人,術后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緊張、恐懼、抑郁和悲觀心理,擔心預后效果,能否復發。這些不良情緒使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增多引起末梢血管收縮痙攣,不利于創傷組織和吻合血管的修復[2]。所以護士要加強心理疏導,和患者及家屬談心溝通,介紹成功病例,讓患者理智地面對現實,消除負面情緒,樹立信心,積極配合醫療護理工作,盡快康復。年齡偏小的患兒因術后疼痛和患肢活動受限表現為哭鬧、恐懼和躲避換藥及輸液,不能安靜地在病床上休養,需要家長用輪椅推著在走廊不停地走動,護士應囑咐家長患肢要安置在恰當的體位及注意保暖,避免下垂造成靜脈回流受阻導致腫脹。⑹疼痛護理:目前對疼痛的護理觀點認為,對性質明顯、原因清楚的術后疼痛,無需難以忍受時再給藥,應預防及定時給藥[3]。予12歲以上患兒口服波舒達片,每日3~4次,1片/次。對疼痛特別敏感的患者予帕瑞昔布鈉按公斤體重計算劑量,日二次肌注。對年齡小的術后前3 d給予冬眠合劑,按公斤體重計算劑量,日2次或日4次肌注。⑺傷口及引流管護理:觀察敷料包扎是否松緊適宜及有無脫落及滲出,局部滲出及引流液數量、顏色、性狀,有無異味。對應用VSD治療的患者觀察VSD膜是否覆蓋緊密、膜內敷料顏色、管型狀態、負壓吸引壓力及引流液數量。避免引流管脫落、不暢、扭曲、受壓、堵塞。⑻絕對臥床休息造成患者的背部肌肉不能放松,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引起腰背酸痛、制動肢體麻木。囑家屬對其腰背部進行按摩,適當變換體位以緩解疲勞。術后患者不習慣臥床排便,增加了床上排便的心理壓力,為減少排便次數不敢多進食,易導致便秘發生。飲食方面指導進食高營養、高蛋白、易消化、富含纖維素的食物、蔬菜水果,促進傷口愈合和體力恢復,也能保證大便的順暢。⑼功能康復訓練:術后10 d做鄰近關節的活動,循序漸進,主動被動相結合。14 d拆線后增加末梢部位活動量。
手術是否成功與許多因素有關,術后對生命體征、傷口及引流管的認真觀察和護理,正確有效的用藥,各項護理操作和措施的規范執行,飲食、體位的健康宣教缺一不可。特別是心理護理,焦慮可存在于治療的整個過程,主要是擔心手術成功與否,是否會有復發。發現患者出現情緒變化,及時進行心理護理,與家屬商量對策,解除患者顧慮,積極配合治療,才能保障患者順利康復。同時家屬的焦慮情緒也會不知不覺中表現出來,面部表情和言談舉止在患者面前都要注意。護士在術前和家屬要說明這些微妙的表現會對患者造成不良影響,一定要盡量避免。術前術后都要注意防止因著涼造成發熱,因發熱后應用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都會造成大量出汗,影響傷口愈合。對行VSD治療的患者,當泡沫敷料遠端的管道堵塞時,可采用生理鹽水快速沖洗,使引流通暢,避免分泌物干燥結痂及血液凝固附著于管壁導致堵塞,還能及時清除壞死組織、分泌物及細菌,使創面達到零積聚,減少毒素吸收,加速創面愈合[4]。檢查時指壓敷料,當發現醫用泡沫變軟、膨脹或浮起,不見管型,或有脹痛現象時,及早檢查原因,給予處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