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玲,金晶,涂元翠,馬春紅,陳會
(南京醫科大學邦德骨科醫院 骨創科,江蘇 南京 210000)
軟組織缺損合并創面感染是臨床上較棘手的難題,選擇帶血管蒂皮瓣修復是十分有效的方法[1-3]。及時有效護理是確保手術成功的關鍵環節,早期康復訓練可獲得理想功能。2013年8月-2017年12月,我院采用帶血管蒂皮瓣移植修復肢體軟組織缺損并感染創面19例,術后皮瓣全部成活,傷口無感染達Ⅰ期愈合,獲得滿意效果,報道如下。
本組19例,男12例,女7例;年齡23~63歲,平均43歲。軟組織缺損并感染部位:手背皮膚缺損5例,足踝區皮膚缺損11例,小腿下段皮膚缺損2例,脛骨上段皮膚缺損1例。切取皮瓣部位:超薄腹股溝交叉皮瓣5例,逆行腓腸神經鏈式血管島狀皮瓣11例,逆行腓動脈穿支皮瓣2例,順行脛后動脈穿支皮瓣1例。皮瓣切取面積:5 cm×10 cm~8 cm×17 cm。手術時機:急診手術1例,擇期手術18例。術后嚴密觀察皮瓣血運,避免蒂部受壓,調配藥物應用,促進靜脈回流,早期康復訓練等措施。19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血運良好。隨訪2~3個月,移植的皮瓣膚色與周圍皮膚接近,無色素沉著,鄰近的關節活動功能恢復良好。
帶血管蒂皮瓣移植行感染創面修復,術中盡管進行了徹底清創,局部的炎癥反應仍然存在,常是導致血管危象發生的重要原因,甚至可導致手術失敗[4-6]。針對這一特點臨床醫護已引起高度重視,術后護理重心主要側重于這一環節,方可確保手術獲得成功。
炎癥創面行帶血管蒂皮瓣修復,尤其超薄皮瓣,需重點嚴密觀察皮瓣血運。常規將患者安置于專護病房(距離護士辦公區最近的病房),定時觀察血液循環指標,發現指標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并協助醫生有效處置。此外,強化提高護理團隊專業技能,熟知動脈危象、靜脈危象臨床表現,高度警覺護理檢測指標異常所引起的不良后果,術后手術的成敗在于護理的細微之中。
帶血管蒂皮瓣移植術,其皮瓣的血供來自蒂部,避免蒂部血管受壓是術后護理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之一。護理查房要著重檢查外固定是否失位、術肢位置是否適度、皮瓣蒂部是否受壓,尤其夜間患者入睡時,術肢常會不自覺出現移動,當班護士夜巡時應特別注意。一旦出現蒂部受壓應立即糾正,否則可導致皮瓣供血障礙,甚至導致手術失敗。
皮瓣術后有效用藥主要體現“三抗”治療,即抗感染、抗血液凝固和抗血管痙攣。醫生下達醫囑后,護理人員應根據24 h治療時段將“三抗”治療用藥間隔時間進行調配,列出抗菌藥物、抗凝藥物和抗血管痙攣藥物間隔時段預案,保持24 h連續給藥,最后用抗凝藥物維持至第2天與治療藥物銜接。這一措施對確保手術成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術肢因治療需要常予以外固定或強迫體位,下肢靜脈回流“四要素”之一的“機泵”作用受到限制,可致靜脈血流緩慢、靜脈壓力升高。就皮瓣移植術后而言,存在發生靜脈危象的風險。從全身狀況而言,亦存在發生靜脈血栓的風險。在下肢皮瓣術后護理中特別注重了上述“兩個風險”,制定促進患肢靜脈回流措施,以不影響皮瓣血運為原則,定時進行術區近端向心性手法驅血,加速靜脈回流。對于非踝部區域皮瓣手術患者,則采用主動或被動背伸和跖屈關節,恢復“機泵”作用,促進靜脈回流。經過采用有效預防措施,本組無任何靜脈回流障礙并發癥發生。
術后康復就骨科而言越早越好[7],但對于皮瓣術后功能康復時段要求則有所不同,通常應在確定皮瓣成活之后(術后10 d后)進行,否則可因過早實施功能康復訓練而導致血管危象,反而對患者整體恢復不利。適時進行功能康復訓練,主要是肢體大關節主被動活動與肌肉收縮訓練,手部小關節主被動屈伸、對掌對指、捏握等功能康復[8,9]。教會患者或家人功能康復訓練方法,制定訓練計劃,定期進行隨訪,使患者始終處于功能康復訓練指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