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永林(肥東縣實驗小學)
單親家庭是一種特殊的家庭結構類型,是指由于喪偶、離異、分居或者構成家庭主體的成員不齊全的家庭。由母親或父親單個撫養的孩子即為單親家庭的子女。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和生活環境日益改善,傳統的婚煙關系和婚姻模式也發生了深刻變化,離婚率迅速攀升使單親家庭的數目與日俱增。夫妻離異成了產生單親家庭的主要原因。夫妻離異后,孩子通常是跟隨父母一方生活,原生家庭解體,家庭成員殘缺,為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帶來一系列問題。據統計,單親家庭子女人格障礙患病率達到11.76%,是雙親家庭的5.9倍。因此,單親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得到密切關注和重視。
單親孩子原本生活在完整的家庭中,受到父母雙方以及各自家庭的愛護,家庭分裂,他們被迫接受,強烈的孤獨感和無助感,會讓孩子產生自閉和抑郁情緒。當父母組建新的家庭,不得已接受完全陌生的家庭成員,對新環境和新家庭結構的適應不良則會導致他們焦慮、敏感、易怒等情緒問題。他們會認為是新的家庭成員剝奪了自己的幸福,錯誤的認知,讓他們形成敵對、任性、逆反的行為。
(1)父母錯誤的歸因方式。很多家庭在破裂后,夫妻雙方不能客觀地尋找婚姻失敗的原因,從自己身上尋找問題,而是指責對方,仇恨對方。有的家長,會在孩子面前指責對方,甚至教唆孩子去憎恨對方,阻止孩子與對方見面。長期生活在爭吵、怨恨、恐懼的家庭環境中,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積極的個性。
(2)家庭教育不當。家庭破裂后,父母覺得虧欠了孩子,產生補償心理,一味放任孩子,嬌慣孩子,讓孩子容易形成自我為中心的自私品質。也有的父母,在婚姻失敗后,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過度關注孩子,過于嚴格要求孩子,給孩子帶來巨大壓力,孩子容易產生焦慮的情緒,形成強迫的心理問題。
(3)父母責任缺失。父母在離異后相互推諉,不承擔撫養和監護責任,把孩子交由他人撫養。愛的缺失、疏于教育,會導致孩子行為散漫,性格逆反,學習落后。
單親家庭在社會受到的關注和議論會多一些,社會輿論的壓力和周圍人的評價,會讓孩子更加敏感、自卑。在學校里,老師對單親家庭孩子產生刻板印象,過度關注,同學的議論和嘲笑,也會給孩子帶來無形的壓力,使孩子形成自閉內向的性格。
隨著社會的發展,離婚已經成為比較常見的社會現象。父母親應該正確對待家庭的破裂,避免遷怒于孩子,盡量減少離異對孩子的傷害。應正確引導孩子,接受父母離異的現實,接納當前的生活狀態,告訴孩子,父母離異不是因為孩子的原因,即使離婚了,父母對子女的愛并沒有缺失。
父母應擔當起孩子監護的責任,關心孩子的成長。既要共同關心孩子的學業,積極與學校老師聯系,又要關心孩子的心理成長,加強與孩子的溝通,對孩子的心理和行為進行正確引導。父母應盡量多陪伴孩子,帶領孩子參加各種有益的活動,豐富孩子的生活,開闊孩子的視野,教會孩子與人交往,廣交朋友。
隨著離婚率的攀升,單親孩子在學校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對這部分孩子,學校要加強關注,特別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落實心理課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學會面對挫折,學會宣泄負面情緒,學會人際交往。通過開展團體輔導活動,有針對性地對單親家庭孩子進行心理干預,引導孩子正確看待父母離異,學會傾訴情感,學習適應新的家庭環境和生活方式,找到歸屬感。建立心理成長檔案,關注單親家庭孩子的心理成長。對有明顯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的孩子進行個別輔導,緩解不良情緒,矯正不當行為,改變錯誤認知,使其能夠正常地學習,愉快地生活。
學校要加強與單親家庭聯系,了解單親家庭孩子的生活和教育情況,對困難家庭進行幫扶,對家長的教育方式進行引導。對有心理問題的家長,應該聯合社區,進行干預和疏導。
社會要重視單親家庭孩子的心理成長,要營造健康積極的社區環境,不歧視單親家庭孩子,關心愛護單親家庭孩子。
社區婦女兒童機構要關注單親家庭,與單親家庭形成聯系機制,對單親家庭孩子的家庭環境和教育狀況進行了解,對家庭教育方式進行引導,對單親家庭的實際困難進行幫扶。
總之,單親家庭學生的心理問題,應該得到廣泛的關注和重視,家庭、學校、社會應聯合起來,各盡其職,相互協作,促進單親家庭學生心理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