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1月28日文章,原題:沒任何理由認為中國編造其全國經濟數據近來,國家統計局宣布2017年中國GDP增長6.9%,高于前年的6.7%和2017年的增長目標。這受到全世界大部分人士的歡迎,認為這是中國終于成功實現其向“新常態”轉變的跡象。但這也遭到一些人士司空見慣的懷疑。
眾所周知,國家統計局并不完全認可各省區及直轄市的統計數據。該局對中國GDP的評估并不單純依賴地方數據。對比該局《中國統計年鑒》發布的資料就會發現,1993年以來,對各省區及直轄市公布的年度GDP增速進行加權計算得到的全國平均GDP增速,一直比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GDP增速高出一兩個百分點。
這樣的統計對比也表明國家統計局在計算全國經濟數據前一直盡力修正地方數據。以上兩種數據歷來存在(較大)差距也表明地方數據并不可靠且有可能造假。那么地方官員向上或向下“編造”經濟數據的動機何在?對一位渴望有所作為的地方官員來說,當地的GDP增速在以往是一項關乎其能否獲得提拔的關鍵指標。但對接近職業生涯末期的官員來說,他們可能不愿意高估且反而傾向于低估經濟數據以降低當地對中央政府財政收入的貢獻,以將更多財政收入留在當地。因此,“編造”可能會有兩個截然不同的走向。
盡管中國地方官員存在編造經濟數據的動機,但中央政府幾乎沒有任何此類動機。中國的領導人們已從歷史經驗(大躍進)得出錯誤數據可能導致錯誤決策。自從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沒有任何證據顯示中央政府層面有系統性地向上或向下編造經濟數據。其中或許存在數據不準確、疏漏和不實上報,但不存在故意編造數據現象。一些觀察人士認為中國增長數據的“平滑性”是編造數據的“證據”之一。對于該問題,首先不存在所謂什么數據才應該被視為“太平滑”的公認標準。其次,對像中國如此龐大且在地理上極其多樣化的國家進行總計算后必然產生“平滑”數據,因為有關異常值都已被其他數據平均。第三,“平滑”數據也是(中央)進行成功宏觀管控而非編造的結果。
最后,近年來耗電量、鐵路貨運量和貸款發放量等數據已無法有效跟蹤中國經濟,因為服務業已成為中國經濟最重要且增長最快的行業。由于服務業既不需要巨額固定資產投資尤其是大量機器和設備,也不消耗大量電力或需要許多貨運物資才能創造GDP。因此,這些因素都讓中國未來的GDP統計變得更加復雜。綜上所述,盡管中國的經濟統計數據遠非完美,但它們是目前能夠獲得的最可靠數據。▲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原校長劉遵義教授,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18-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