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尹彥
按慣例一年一度的中央對臺工作會議即將召開,屆時將定調2018年的對臺政策方向。島內各界對這次會議非常關注,紛紛猜測大陸會確定怎樣的對臺政策、兩岸關系會出現哪些新變局。臺灣《中國時報》28日刊登了多名兩岸學者對此的看法,有學者認為,今年大陸對臺政策會“硬的更硬,軟的更軟”,同時為了震懾“臺獨”,可能會出臺反制行動。
“硬的更硬,軟的更軟”
《中國時報》28日報道稱,大陸對臺工作會議通常在每年1月底或2月初舉行,屆時中共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各省市臺辦主任、黨政軍有關部門代表等都會出席。每年會議除了總結、評價過去一年的對臺工作,還將定調未來一年對臺大政方針與政策執行。臺灣《旺報》稱,隨著臺盟、全國臺聯等大陸涉臺民主黨派開完換屆大會、全國統戰部長會議的結束,大陸對臺工作在春節前進入最后盤整期,2018年的中央對臺工作會議適逢十九大換屆,“黨”的團隊已換,“政”的團隊則要待3月兩會后,因此將罕見采取“新老班子共同與會”。
臺灣淡江大學陸研所教授趙春山稱,今年大陸對臺工作會議將聚焦如何讓對臺戰術更靈活。相信今年大陸對臺手段會越來越靈活且“包山包海”,基本上仍將采取“兩手策略”,一方面對民進黨當局繼續施壓,一方面對臺灣民眾提出“國民待遇”等拉攏手段,間接造成臺灣當局與民眾的隔閡。今年對臺政策的主軸可總結為“反獨促統、齊頭并進、硬的更硬、軟的更軟”16字。趙春山認為,今年3月兩會后大陸涉臺系統新人事到位,短期北京不會有太激烈動作;關鍵是如何做到“硬不要硬到關系破裂,軟也不要軟到喪失立場”,維持“斗而不破”態勢。趙春山還稱,今年是選舉年,兩岸任何一方都不會希望因為選舉因素有所失分,因此今年兩岸仍會維持“冷和平”狀態,雙方都不愿意升高到“熱沖突”。
臺灣智庫咨詢委員董立文則認為,兩岸2018年開年堪稱進入關鍵時刻,未來兩岸關系是否會惡性循環,各走各的路,抑或有所轉圜,全在北京一念之間。董立文直言,從陸委會近期對大陸言論轉硬來看,兩岸關系恐怕已難維持“現狀”。
對“臺獨”實實在在的反制
《旺報》報道稱,國臺辦兵分五路,在對臺工作會議召開前密集走訪11個省市,訪視學校、企業、小區,了解臺胞的工作學習生活情況,為對臺工作會議做最后的資料和輿情搜集。召開重要會議前,營造良好氛圍也是必要的,近日上海召開兩會,在政協委員名單中,出現了繼臺籍中共黨代表盧麗安后,又一位土生土長并自發加入大陸政府體制內的臺灣人謝國群,除了為兩岸融合發展創造好的氣氛,也勢必讓大陸對臺的“戰略自信”和“道路自信”更加提升。
南京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接受臺媒采訪表示,十九大召開后,對臺大政方針更加穩定,在反“臺獨”同時,會進一步加強與臺灣民間交流交往,并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進一步提供便利。“兩岸關系越是緊張、形勢越是嚴峻,兩岸越要加強民間往來,讓兩岸人民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趨于一致”。劉相平還表示,2018年是臺灣的選舉年,雖說地方選舉與兩岸關系關聯不大,但近來一些“獨派”“沖得很厲害”,肯定會借助選舉在兩岸上做文章。在此背景下,新一年對臺工作會議中,反對“臺獨”、遏制“臺獨”肯定是首要的。北京聯合大學臺研院副院長李振廣認為,2018年兩岸極有可能進入高風險期,民進黨小動作越來越多,后果是大陸民意強烈反感,兩岸容易陷入對立。相信大陸會提前預警,反對“臺獨”的聲調可能拉高,并有實實在在的反制行動,以震懾“臺獨”。
對臺資源投放將發生改變
島內媒體還注意到大陸對臺工作方式的變化。《旺報》日前報道稱,大陸正在檢討對臺工作的資源投放,一些兩岸交流的論壇或活動,邀請臺灣人士面孔重復率高,導致資源過度集中少數團體、促進相互理解的效果無法擴及其他臺灣群體。報道援引大陸涉臺人士的話稱,對臺交流資源的投入,貴在既要準又要有用,“有效果,投更多,沒用的,一毛不花”。重點要防止有人打著對臺交流的旗號,其實是在浪費資源,這反而會傷害兩岸關系,“錢都要花在刀口上,不是與涉臺沾上邊,資源就可以亂花,畢竟對臺工作是要促進兩岸人民相互理解,對和平統一有正面效果”。▲
環球時報2018-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