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芃
我是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國際商業專業的一名本科生,留學期間我跟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開始創業,做高科技電動滑板,前不久我們的產品參加了2018美國的國際消費電子展(CES)。很多中國留學生總問我,邊留學邊創業,能忙得過來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將自己的經歷分享給大家。
我是在國內長大的,但創業對我來說并不陌生。我很早就開始接觸創業,初中就做過網站、游戲。高中后半段我就開始準備赴美國留學。被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錄取后,在去美國讀書前,我去了北京的一個風險投資公司去實習,在那里,我看到各種充滿創意的商業計劃書,我很喜歡創業者的狀態——為了自己熱愛的某項事業,無畏無懼,勇往直前,不斷去解決問題。
來到美國后,我參加了各種社團,包括滑板社團、創業社團、中國社團等,每天都可以交到新朋友,獲得認識世界的新視角。我們學校的校園很大,走路上課基本不可能,課與課之間只有10分鐘,時間非常緊張,我當時就想給同學們提供一種解決短途出行的工具,后來想到做我自己喜歡的電動滑板。當時市面上的電動滑板都要1000多美元,這對我們學生來說太貴了,所以我就想做一種學生能買得起的電動滑板。
有了想法,就開始組創業團隊,在滑板社團,我找到了重要的合伙人杰克,學納米科技的他是個電動滑板的重度發燒友,也很懂市場,我們一拍即合。還有幾個朋友是我在創業社團、中國社團認識的。后來我們也招聘了幾個人,很快就組成一支13人的創業隊伍(兩個中國人,其余都美國人)。
我們學校在加州,加州是美國創業氣氛最濃的一個州,我們學校設有3個孵化器,可以給創業者提供一些辦公環境和部分資金支持。有時學校還會組織講座,讓校友跟我們分享一些創業心得或資源。比如,白宮前首席數據科學家帕蒂爾(DJPatil)就是我們的校友,他還買過我們的電動滑板。但創業這種事畢竟還是很小眾的,就像做運動員一樣,成功率很低,學校也不會非常主動地鼓勵大家都去創業,但如果真的想創業,學校還是會盡量幫你。
創業讓我從被動學習模式完全調整到主動學習的狀態。比如我在本專業的學習中有會計學這門課,我必須認真學,不然就不會記賬,而且我要了解中國和美國在會計方面的異同,對各種知識不光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為了做好產品設計,我還去輔修了機械工程專業。課業壓力跟創業壓力相比,后者對我學習的驅動力更大。更多的學習來自實踐,包括產品設計、電路板的開發、供應鏈、跟經銷商溝通、網絡銷售等等。我的工作風格是分清重要性,一段時間只抓一件事。最開始,我只盯產品研發。到后來做眾籌,我就只關心眾籌,后來到了生產階段,我把主要精力放在到工廠,跟工人們一起工作。
現在我們的產品已經做到只需市面一半價格,就可以具備同等功能,還可以重力感應,最高時速可達40千米,續航能達到25千米,是能買到的最便宜的電動交通工具。我們學校很多同學都在使用我們的產品,看到他們滑過時臉上飛揚的神采,我覺得很有成就感。
每個人對創業的感覺不一樣,我的感受是一定要對這件事非常熱愛,不然會很痛苦,因為每天看到的都是問題。不能為了賺錢去創業,否則很容易堅持不下去。要去一心去想怎么把產品做好。美國學生的優點是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更多時間去準備。如果他想去谷歌工作,就會很早開始針對性地準備。我建議大家無論做什么,一定要早規劃,早準備,然后專注投入。▲
環球時報2018-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