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紅
【內容摘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生成構筑智性語文課堂,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在學生質疑時,教師要充分給予學生彈性空間,讓學生加以思考;在學生有錯誤時,要運用錯誤,引導學生深度探究;在學生的興趣被激發時,要引導學生適度延伸,拓展其視野。
【關鍵詞】課堂生成 智性課堂 高中語文
課堂生成是相對于預設而言的,只有充分預設才能生發出精彩的生成。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構筑起動態的生成型課堂,充分利用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突發狀況,給學生營造繼續發展的可能性。這樣才能更好地展現教師的教學藝術,構筑起智性的語文課堂。
一、鼓勵質疑,給足彈性空間
學者戴聲瑾在研究課堂教學的生成和預設時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質疑是學生學習的興奮點。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給學生多一點彈性思考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思考,對文本的內容產生質疑。若學生敢于提問,敢于質疑,則其學習的激情被點燃,學習效果也會得到全面提升。
在學習《荷塘月色》一文時,有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提出了質疑:“文章中提到‘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用了一個比喻,說是‘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可是香氣怎么會用聲音作比喻呢,作者為何要這么寫呢?”面對學生的疑問,教師首先給學生介紹了“通感”的特點,而后則讓學生嘗試分析一下作者為何要在文章如此處理。學生認識到“縷縷清香”和“聲音”一樣,都是可以感受到,卻不能觸摸到的事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作者這樣寫的話就能更好地體現香氣斷斷續續、時隱時現的樣子,這和“歌聲”具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在這樣的分析中,學生充分認識到了通感的特點,并體會到作者能在比喻中將嗅覺和聽覺這兩種看似無關的感覺結合起來,加以傳神的描寫,的確展現出了作者非同一般的寫作技巧。教師可將此作為契機,讓學生進一步分析文章中的其他修辭手法,更好地感受作者的創作技巧。
有時學生由于思考能力有限,所以無法對文本產生足夠多的質疑,此時教師便要展現自己的教學智慧,要給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促使學生更積極地進入質疑中。一個好的提問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的效果,讓學生進入積極的思考中。
二、妙用錯誤,引導深度探究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學的技巧就是根據課堂的具體情況進行調動。的確如此,再優秀的教師也無法預見課堂上的每一個突發事件。如學生可能會因為其個體差異性而在理解時發生錯誤,教師要敏銳地發現這個契機,利用這個機會促使其進行深度探究。
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時,在學生預習后,教師讓學生嘗試復述文章的內容,有學生由于沒有認真閱讀,錯誤地將“王熙鳳”說成了“薛寶釵”,引起了哄堂大笑。在笑過后,教師巧妙地運用了學生的這個錯誤,提出了疑問:“大家剛剛都笑了,因為大家都知道這里不是薛寶釵,而是王熙鳳。可能是這位同學太喜歡薛寶釵了,所以才會情不自禁地報出她的名字吧。其實《紅樓夢》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彼此之間絕不類同。大家可以借此機會分析一下《林黛玉進賈府》一文中的林黛玉、賈寶玉、王熙鳳,再在拓展閱讀中嘗試分析薛寶釵、晴雯等其他人物,分析其性格特點的差異性。”這就由一個學生在記憶中發生的錯誤入手,進而讓學生嘗試分析文本,深入探究文本的內容。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積極地投入了文本的學習,對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做了深入了解。
在智性語文課堂中,教師要將學生的錯誤當成是教學中寶貴的資源,充分判斷每一個錯誤是否有其利用價值,然后抓住那些最有價值的錯誤指導學生深入挖掘文本內容,讓錯誤最終為教學服務。
三、適度延伸,拓展視野寬度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結合的學科,若要學好語文則要注意對文本進行拓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拘泥于課堂教學的文本內容,而應該引導學生不斷拓展,促使學生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在智性語文課堂中,教師會利用學生學習中感興趣的部分,鼓勵學生進行適當的延伸和拓展,令其學習更深入。
在學習《雷雨》后,不少學生都對文章此后的情節發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利用學生的興趣點,教師提出了讓學生展開拓展學習的計劃,讓學生嘗試進行《雷雨》全文的閱讀,并進行小組討論,在討論中要理順《雷雨》中復雜的人物關系,還要分析清楚每一個人物的生活經歷、性格特點。如有學生在拓展閱讀中研究了“蘩漪”,將蘩漪定義為“一個漂亮但是性情古怪的小婦人”。該學生在分析了蘩漪的經歷后提出,蘩漪原本是一個絕望的人,就在她以為自己可能一輩子都是周樸園的玩物后,發現了周萍的存在,于是她內心中的女性意識被喚醒了,她不顧一切地愛上了周萍,最后將自己被壓抑的性格完全釋放了出來。其實蘩漪的性格和“雷雨”有著相似之處,《雷雨》展現了蘩漪為了爭取自由而爆發出自己性格中最狂放的一面,展現出暴風雨式的個性,為了爭取自己的獨立而努力拼搏。
教師可以將相關的教材內容聯系在一起,讓學生進行融匯和拓展,學生的視野開闊了,感受也更加深入了。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更深層次地感悟文本,和作者進行深層次對話和交流。
在智性的高中語文課堂中,教師不會忽略每一個課堂上的突發事件,而是會充分把握這些課堂生成瞬間,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指導,促使學生進行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讓學生的理解能力更強。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田家炳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