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意珊+江鋒
[摘要] 目的 研究中醫藥治療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的用藥規律。 方法 檢索2007年1月~2017年1月中國知網、維普數據庫中有關中醫藥治療Hp感染的期刊文獻,篩選并建立方劑數據庫,采用中醫傳承輔助系統軟件進行數據挖掘,對核心藥物及其歸經、組方規律、核心組合等進行分析。 結果 共篩選出治療Hp感染方劑108首,涉及中藥159種,使用頻次10次以上的藥物共30種。歸經分析顯示,治療Hp感染的中藥主要歸脾、胃二經,其次為肺、肝經。 結論 治療Hp的中藥以清熱解毒、健脾益氣為主。清熱解毒藥以黃連、蒲公英使用較多,健脾益氣藥則多用甘草、黨參、白術、茯苓、黃芪等。
[關鍵詞]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中醫藥;用藥規律;中醫傳承輔助系統
[中圖分類號] R28;R2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12(c)-0117-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escription ru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 the treat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Hp) infection. Methods The literatures of TCM in the treatment of Hp infection from CNKI and CQVIP were searched from January 2007 to January 2017, the recipe database was screened and set up, the TCM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 was used to carry out data mining, and the core drugs and its meridian tropism, prescription rules, core combina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s A total of 108 prescriptions about Hp infection were selected, including 159 herbs, and 30 drugs were used for more than 10 times. By analyzing the meridian tropism, TCM for Hp infection were mainly spleen and stomach meridian, followed by lung and liver meridian. Conclusion The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Hp is mainly clearing heat and removing toxicity, strengthening spleen and benefiting qi. The most frequent herbs for clearing heat and removing toxicity are Rhizoma Coptidis, Herba Taraxaci, etc, the most frequent herbs for strengthening spleen and benefiting qi are Radix Glycyrrhizae, Radix Codonopsis, 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Poria, Radix Astragali seu Hedysari, etc.
[Key words]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rul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鄄icine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
幽門螺旋桿菌(Hp)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等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也是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正式確定的Ⅰ類致癌原。流行病學顯示,Hp在世界范圍內感染率高達50%[1]。根除Hp可降低并預防相關疾病的發生,目前根除治療方案主要為三聯或四聯療法,即以質子泵抑制劑(PPI)加上兩種抗生素或再加鉍劑。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治療方案不規范等問題,Hp耐藥問題日益嚴重,根除率隨之下降。臨床研究顯示[2],在三聯或四聯療法基礎上加用中藥可明顯提高Hp根除率,并減少三聯或四聯療法的藥物不良反應,表明中醫中藥在Hp根除治療中具有一定作用。
本研究基于中醫傳承輔助系統軟件v2.5,應用其關聯原則Apriori法、復雜系統熵聚類等進行數據挖掘,總結治療Hp感染的中藥處方中各藥物使用頻次、歸經及藥物之間的組方規律,探討中醫藥治療Hp感染的用藥規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通過檢索2007年1月~2017年1月中國知網、維普數據庫中有關中醫藥治療Hp感染的期刊文獻作為本研究的數據源,采用主題詞、關鍵詞或題名檢索途徑,檢索詞包括“中醫”“中藥”“幽門螺旋桿菌”“幽門螺桿菌”“Hp”等,篩選出具有完整處方的方劑。
1.2 納入標準
①通過檢索獲得的文獻中出現根除Hp感染的方劑;②方劑的藥物組成完整。
1.3 排除標準
①文獻及相關研究中重復出現的方劑組成;②研究中納入病例除Hp感染以外合并其他疾病或并發癥者;③藥物組成不完整或不明確者。
1.4 數據預處理
由于中藥存在許多的別名,故需將文獻中出現的同藥異名的中藥進行統一規范化,整理錄入數據庫,共篩選出處方108首。endprint
1.5 數據分析
應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新藥設計課題組開發的中醫傳承輔助系統軟件v2.5進行處方錄入,并由專人核對信息,確保數據準確。通過該軟件“方劑分析”功能進行數據分析組方規律:支持度18,置信度0.6;按照藥物組合出現的頻次大小順序排列,提取核心藥物,進行網絡可視圖展示。
2 結果
2.1 藥物頻次分析
通過對篩選出的108首方劑組成藥物進行頻次分析,可得到159味藥物從高到低的頻次排序。使用頻次≥10的藥物,共30種。見表1。
2.2 藥物歸經分析
對統計出的159味中藥進行歸經分析,并按藥物使用頻次進行排序,可見治療Hp感染的中藥主要歸脾、胃二經,其次是肺、肝經。見圖1。
2.3 組方規律分析
在方劑分析模塊中,使用組方規律分析,設定支持度個數為18,置信度為0.6。結果顯示,共有28個常用藥對,包含11味中藥,其中出現頻次最高的為黃連-甘草,出現頻次為36次,見表2,并用網絡展示,見圖2。
2.4 復雜系統熵聚類的核心組合分析
在方劑分析模塊中,使用復雜系統熵聚類進行核心組合分析,設置相關度為6,懲罰度為6,演化得到3味藥物組合,共14組,見表3,并提取新方聚類核心組合共4組,見表4。
3 討論
3.1 藥物頻次分析
納入分析的108首方劑中,用藥頻次出現≥10次的藥物共有30種,大致可分為扶正和祛邪兩大類。扶正類以甘草的出現頻次最高,《雷公炮制藥性解》謂其“入心、脾二經,生則分身,梢而瀉火,炙則健脾胃而和中,解百毒,和諸藥,甘能緩急,尊稱國老”。說明甘草既能健脾和中,扶正以固其本,還能清熱解毒以祛邪,兼有調和諸藥之性。其次為黨參、白術,黨參有補中益氣生津的功效,對脾胃虛弱、氣血兩虧有補益的作用,因而用之以扶正;白術味苦甘而性溫,甘而除濕,為脾家要藥。再次,為茯苓、黃芪等健脾益氣之藥。在藥物頻次結果中健脾益氣藥頻率很高,也反證了脾胃虛弱是Hp感染的基本病機。實驗研究顯示,黃芪含藥血清對Hp空泡毒素(VacA)活性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且該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濃度依賴性[3]。
祛邪藥中以清熱藥為主,其中黃連出現頻次最多。黃連性苦、寒,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對中焦濕熱有較好的效果。研究表明,黃連對Hp具有高度的抑菌作用,許多方劑中都運用到黃連這一特性。如徐藝等[4]將常用方劑進行體外抑菌實驗,結果顯示左金丸對Hp有高度敏感,香連丸為中度敏感。吳玉梅等[5]研究發現,黃連與吳茱萸有效組分以6∶1比例配比應用的抗Hp效果明顯優于其他比例。王平生等[6]以幽菌消方治療Hp陽性患者取得良好的療效。其次是蒲公英,其味苦甘,性寒,入太陰、陽明二經。藥理研究顯示,蒲公英對胃癌、肝癌、肺癌、膠質瘤、大腸癌等癌細胞有抑制作用,同時還可以通過脂質過氧化反應來保護肝臟,保護和修復胃黏膜,減輕化療藥對消化道的毒性作用[7]。
3.2 組方規律分析
根據常用藥對結果顯示,大多數藥對為清熱燥濕、健脾益氣、行氣類藥物的不同排列組合,符合Hp感染引起脾虛濕阻、氣郁化熱的基本病機。故在健脾益氣扶正及清熱解毒祛邪的基礎上,還需要行氣化濕藥來恢復中焦脾胃升降功能。出現頻次最多的行氣藥為木香、枳殼、厚樸。木香味苦辛,性微溫,入心、肺、肝、脾、胃、膀胱六經。藥理研究發現,木香中的有效成分對炎性因子有抑制作用,對多種癌細胞也有殺傷作用[8]。枳殼味辛苦酸,性微寒,入肺、肝、胃、大腸四經。研究表明,枳殼對胃腸平滑肌呈雙相調節作用,其含有的川陳皮素還具有抗腫瘤的作用[9]。厚樸味苦辛,性溫,入脾、胃二經,有抗菌、抗病毒、抗炎鎮痛等作用,還可抑制腫瘤的侵襲[10]。
3.3 核心組合分析
從復雜系統熵聚類的核心組合結果來看,除了清熱解毒、健脾益氣外,還可發現收澀抑酸、活血化瘀藥。Hp感染后,可引起胃黏膜功能失調,胃酸分泌過多,久而久之,胃黏膜屏障被破壞,胃黏膜細胞異常增生,類似于中醫“久病入絡”“虛久致瘀”。因此,中醫治療Hp感染時,除清熱燥濕、健脾益氣以謹守病機外,仍需收澀抑酸以保護胃黏膜等對癥治療,并根據辨證結果酌情加入活血化瘀藥等。活血化瘀藥在中藥頻次結果中比重不大,最多的是延胡索、丹參、香附。延胡索味苦辛,性溫,入心、肺、脾、胃四經。藥理研究發現,延胡索具有抗潰瘍、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同時還能抑制Hp生長[11]。丹參味苦,性微寒,具有改善微循環、抗菌消炎、抗腫瘤的作用[12],能改善胃內環境,降低Hp感染后引起癌變的概率。香附味甘辛,性溫,入肺、肝、脾、胃經。實驗表明,香附煎劑對胃潰瘍有保護作用,能延遲胃的排空速度,減少潰瘍的發生,還有抗菌消炎的作用[13]。收澀抑酸藥中出現最多的是白芍、海螵蛸、吳茱萸。白芍味酸苦,性微寒,入肝,有抗炎鎮痛作用,還能抑制腹腔巨噬細胞異常增生反應[14]。
3.4 研究展望
在當今Hp耐藥的形勢下,中醫中藥作為治療Hp感染的一種新選擇,已成為Hp根除治療研究的熱門領域[15]。多數學者認為,Hp感染相關疾病其病機關鍵為Hp邪氣外侵,導致脾胃功能失常,脾失健運,濕邪內蘊化熱,最終形成濕阻、熱郁、氣滯、血瘀等病理變化,而脾胃虛弱則是Hp感染的病理基礎。治療Hp感染多從健脾益氣以扶正,清熱燥濕以祛邪為主。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具有抗Hp作用的中藥多集中在清熱解毒燥濕、健脾益氣、活血化瘀、行氣解郁類中藥,其中以清熱解毒燥濕藥抑菌效果最明顯[16]。基礎研究證實,某些中藥單體在體外有抑菌或殺菌作用,清熱解毒藥抗Hp效果更明顯[17]。Meta分析也顯示,半夏瀉心湯能有效治療Hp相關性胃病[18]。沈正澤等[19]對64首治療Hp相關性胃病的中藥專利復方進行了研究,發現主要是采用清熱燥濕、理氣通滯、活血化瘀等藥物“祛邪”,同時采用補益藥“扶正”,提高機體防御功能。陳光蘭等[20]從近十年臨床用藥相關文獻中提取中藥治療Hp感染的相關方劑13種,共計49種中藥,根據藥物功能分為12類別。采用雙向聚類分別對樣本和指標進行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定量評價。結果顯示,13種治療方案可以聚為3類,分別以黃連溫膽湯、益胃散、半夏瀉心湯為代表;藥物功能可以聚成4類,反映出臨床功能相似的藥物的協同使用規律。endprint
本研究通過采用中醫傳承輔助系統分析中藥治療Hp感染的用藥規律,可以為臨床治療Hp感染提供新的思路及選方用藥參考,但還不能全面反映中醫治療Hp感染的用藥規律,臨證時仍需四診合參、辨證論治。
[參考文獻]
[1] 汪荷,黃津芳,趙鴻雁,等.健康體檢人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狀況調查[J].中國衛生統計,2012,29(5):734-736.
[2] 胡伏蓮,成虹,張學智,等.多中心臨床研究觀察荊花胃康聯合三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旋桿菌相關性十二指腸潰瘍和胃炎療效及耐藥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12,92(10):679-684.
[3] 王平,田維毅,王文佳,等.黃芪含藥血清對幽門螺桿菌空泡毒素活性的影響[J].西部中醫藥,2011,24(7):17-19.
[4] 徐藝,葉柏,單兆偉,等.中草藥單味與復方對幽門螺旋桿菌抑制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脾胃雜志,2008,8(5):291-293.
[5] 吳玉梅,魏文珍,王平,等.黃連、吳茱萸有效組分不同配比體外抗幽門螺桿菌實驗研究[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4,36(6):21-23.
[6] 王平生,步許海,董德培.“幽菌消”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60例臨床觀察[J].江蘇中醫,2000,21(4):8.
[7] 齊續林,高鵬飛,喬田奎,等.中藥蒲公英抗腫瘤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腫瘤,2015,24(1):53-56.
[8] 魏華,彭勇,馬國需,等.木香有效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草藥,2012,3(43):613-620.
[9] 章斌,金劍,金芝貴,等.枳殼的藥理作用與臨床應用進展[J].醫藥導報,2013,32(11):1462-1464.
[10] 張淑潔,鐘凌云.厚樸化學成分及其現代藥理研究進展[J].中藥材,2013,5(36):838-843.
[11] 王紅,田明,王淼,等.延胡索現代藥理及臨床研究進展[J].中醫藥學報,2010,38(6):108-111.
[12] 馬丙祥,董寵凱.丹參的藥理作用研究新進展[J].中國藥房,2014,25(7):663-665.
[13] 曹玫,張洪,張曉燕,等.香附的藥理活性作用研究進展[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10,19(2):111-113.
[14] 沈曉東,黃黛瑛.白芍抗炎鎮痛的藥理學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24):197-199.
[15] 胡伏蓮.幽門螺桿菌研究聚焦和進展[J].胃腸病學,2015, 20(12):705-707.
[16] 蔡和利,肖林榕,林棟,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中藥治療近況[J].海峽藥學,2014,26(7):97-100.
[17] 王春花.中藥抗幽門螺旋桿菌研究進展[J].陜西中醫,2011,32(6):763-765.
[18] 鄧天好,譚達全,龍承星,等.半夏瀉心湯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病與消化性潰瘍的Meta分析[J].湖南中醫雜志,2015,31(10):134-136.
[19] 沈正澤,古銳,曾憲泉,等.基于數據挖掘的中藥專利復方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病的用藥規律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16,24(8):608-611.
[20] 陳光蘭,陳成龍,汪望月,等.基于聚類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討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中藥方劑的用藥規律[J].醫學研究雜志,2013,42(6):108-111.
(收稿日期:2017-09-13 本文編輯:張瑜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