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凱 張春永 何鏡明 張智明
摘 要:本文針對屈服強度≥690 MPa鋼材S690QL的材質特點,以手工電弧焊為研究方向,對焊接熱輸入量和層間溫度進行嚴格控制,采用適當的焊后熱處理,制定出合理的焊接工藝,以保證焊接接頭的焊接質量。
關鍵詞:S690QL;工藝流程;工藝參數;生產應用
中圖分類號:U671.8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gh-tensile steel of ≥690MPa S690QL,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reasonable welding technology for manual arc welding by strict control of welding heat input and inter-pass temperature and proper post-weld heat treatment to ensure the welding quality of welding joint.
Key words: S690QL; Technological process; Welding parameters; Application
1 前言
隨著海洋工程裝備的不斷發展,對于某些特殊結構或設備選用高強鋼也越來越廣,如特種船舶起重機底座和臂桿、科考船A字架、自升式鉆井平臺樁腿等。S690QL鋼是一種力學性能遠高于普通船用鋼的高強鋼,在同級別高強鋼領域應用較廣,但其焊接難度較大,對焊接工藝流程的控制是該材料焊接的難點和重點。
S690QL鋼最小屈服強度可達690 MPa,由于該強度級別的材料是通過調質(淬火+回火)處理以保證其強度要求,而焊接過程會對熱影響區的母材的性能造成一定的影響,特別是焊接熱影響區的粗晶粒區域有一定的冷裂傾向,并有韌性下降的現象,以及受熱時其最高溫度低于Ac1線、高于鋼調質處理的回火溫度的那個區域會有軟化或脆化的傾向。該級別的材料在常規船舶結構中很少采用,主要用于特種船舶的強受力結構,焊接難度大,技術要求高,特別是對于厚板的焊接,必須對焊接工藝參數及焊接過程進行嚴格控制。
2 焊接性分析
該材料的含碳量不超過0.2%,由于合金元素的強化作用,焊縫及焊接熱影響區淬硬性得到提高,焊后組織均為馬氏體,其轉變溫度點Ms較高,后續焊縫可對上一層焊縫形成的馬氏體組織自動回火,組織的改善降低了冷裂紋產生的幾率,使焊接過程中冷裂紋傾向減小。但焊接過程中如果熱輸入過于集中或冷卻速度較慢,則在焊接熱影響區易發生軟化或脆化現象;若冷卻速度過快,焊接熱影響區又易發生淬硬組織,有出現冷裂紋和韌性下降的傾向。
因此,制定焊接工藝時應著重注意預熱溫度及層間溫度的控制,同時為了提高焊接接頭的抗裂性,應盡量降低焊接接頭的含氫量,焊后及時對接頭進行消氫處理。并采用小的線能量進行焊接,盡量減少粗晶熱影響區的高溫停留時間,降低奧氏體的過熱長晶和穩定性,從而降低熱影響區的脆化程度。
3 焊接工藝設計
3.1 焊接接頭
焊接工藝評定試驗采用60°的V形坡口,而工程應用中的焊接接頭采用AWS D1.1推薦的坡口形式,以保證焊接操作和焊縫熔合,避免焊接缺陷的產生。
3.2 焊接方法和焊接材料
為了更好的控制焊接線能量,焊接采用小線能量的手工電弧焊;焊材的選擇應綜合考慮焊縫金屬的韌性、強度和焊接性,為了提高焊縫的抗裂性,應采用低碳合金系數,并盡量降低焊縫金屬的硫、磷雜質含量。經過試用對比,焊材選用林肯E11018M-H4焊條。
3.3 材料切割
在切割前需對材料進行均勻預熱,使用電加熱片或加熱槍進行預熱,預熱溫度控制在120 ℃~150 ℃區間;切割邊緣必需打磨光滑平整,確保沒有裂紋、缺口和其他可能影響焊接質量的缺陷;切割完成后,采用打磨或機加工的方法將切割面至少2 mm的表層去除,確保切割邊緣光順、平整。
3.4 裝配及清潔處理
在裝配之前,焊縫以及焊縫臨近區域的所有水銹、熔渣、氧化物或其他雜質必須清理干凈;在開始定位焊前,定位焊區域必須按工藝要求進行預熱;定位焊嚴格按照焊接的工藝要求施工,同時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臨時附件的點焊(如支架、支托和碼板等);定位焊燒完后,需對焊縫進行保溫緩冷。
3.5 焊前預熱及層間溫度控制
預熱主要是為了防止裂紋、降低馬氏體轉變時的冷卻速度,通過馬氏體“自回火”作用提高抗裂性;同時,在焊接過程中要嚴格控制層間溫度,避免層間溫度過高,使800 ℃~500 ℃之間的冷卻速度低于出現脆性混合組織的臨界冷卻速度,使熱影響區的韌性下降;預熱溫度控制在120 ℃~150 ℃區間。預熱采用火焰加熱器或者電熱毯,預熱/層間溫度檢測位置在焊道兩側至少75 mm的位置,檢查方法采用測溫筆或測溫儀測量,層間溫度最高不超過200 ℃。
3.6 焊接工藝參數
焊接采用手工電弧焊,控制焊接熱輸入是保證焊接質量的關鍵,熱輸入的大小直接影響到焊接接頭的組織和性能,應選擇合適的電流、電壓、焊接速度等工藝參數,以獲得最佳的熱輸入,見表1。
3.7 焊接過程控制
(1)調試電流只能在焊接板上調試,不能在焊縫或母材上調試;焊接時引弧和熄弧要在坡口內進行,嚴禁在坡口以外的母材表面引弧;
(2)焊接過程中不能隨意停止焊接,要保證所熔敷的金屬厚度在母材厚度的2/3以上;焊接盡可能采取連續作業,若要中途停頓應做好相應的保溫措施;
(3)焊接過程中要控制好焊接速度,確保焊接厚度不太厚或太薄;焊道不要過寬,嚴禁超過焊條直接的2.5倍;endprint
(4)為避免應力集中,每層焊道的斷點位置應間隔50 mm,在焊接下一道焊縫前必須仔細打磨焊道邊角處以確保不會有夾雜、咬邊和氣孔;
(5)每道焊縫完成后在下一道焊縫開始前必須對焊縫進行外觀檢查,任何不規整的地方都要用打磨或其他的手動工具清理干凈,避免后期補焊返修。
3.8 焊后熱處理
焊接結束后,采用電加熱毯在焊縫兩側150 mm范圍內進行后熱處理,溫度控制在220 ℃~250 ℃,保溫時間2小時,以減少焊接接頭的擴散氫的含量,降低焊縫的脆性,提高接頭的綜合性能,處理完成后,對焊縫區域進行緩冷。
3.9 無損檢驗
焊接完成72小時后對試件進行NDT檢驗,包括焊縫外觀檢查、磁粉檢測、超聲波檢測或射線檢測等
4 力學性能檢測結果與分析
無損檢驗磁粉檢測和射線檢測結果顯示,未發現超標的焊縫缺陷,檢驗結果合格;
無損檢測后按照英國勞氏船級社的要求進行破壞性實驗,拉伸實驗結果焊接接頭的抗拉強度為835 MPa / 860 MPa,高于最低770 MPa的要求;
焊接接頭的彎曲試樣經過180o的彎曲試驗后,未發現缺陷或開裂,焊接接頭的塑性滿足要求;沖擊試驗結果均大于30 J的技術要求,焊接接頭的沖擊性能滿足要求;
韋氏硬度(HV10)檢測結果均未超過420(HV10),滿足接頭的使用要求。
通過上述嚴格的工藝程序,在已完成的大型起重船“萊韋冠軍”輪基座、克令吊臂桿以及科考船A架等項目,產品經過試驗,所有焊縫均未發現任何裂紋現象及其他缺陷,滿足了標準和設計文件要求。
5 結論
經過實際應用表明,該工藝采用手工電弧焊對S690QL鋼板進行焊接,焊材匹配得當,焊接工藝切實可行,通過嚴格地執行焊接工藝,能夠滿足產品的質量要求,同時手工電弧焊操作性強、便于控制,適用于項目的改裝和維修。
參考文獻
[ 1 ] 陳祝年.焊接工程師手冊[M].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2.
[ 2 ] EN 10025-6, 2004[S].
[ 3 ] Lloyd' s Register Rules and Regulations 2015[S].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