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關云
摘要:全面“營改增”后地稅機關失去了主體稅種,征管職能大幅度弱化,加強地方稅收的征管將是地稅機關面臨的新情況。本文從對“營改增”前后有關稅收數據的對比來展示地稅機關征管職能的變化,從基層地稅法干部角度分析地稅干部的心理狀況,從有利于地稅機關開展工作出發,提出一些新思考。
關鍵詞:后“營改增”時代 地稅機關 征管
2016年3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2016年5月1日起“營改增”試點全面推開,作為地方主稅種的營業稅退出了歷史舞臺,被增值稅完全取代。這不僅對地稅機關的管理對象及管理手段產生了直接影響,更對地稅機關在“限行”的條件下加強地方稅費征收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全面“營改增”后地稅征管現狀
(一)地方稅費規模將大幅縮水
2015年國內合計繳納營業稅19313億元,占地方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23.27%。2012-2015年期間,在“營改增”逐步試點、營業稅優惠額由20000元改至30000元、GDP同比增長速度減緩等減收因素的影響下,營業稅收入增速放緩,但同比增長率仍以“V”字型增長,呈現出逐漸超越地方財政收入增長率的趨勢(詳見圖1)。
由表1可見,營業稅收入占地方本級一般預算收入的貢獻率基本維持在1/4左右,是地方財政收入較為穩定的收入來源。而“營改增”后,失去了營業稅,將對地方稅收產生較大影響。
(二)地方稅費新增長點旁落
營業稅收入產業結構中,金融、房地產及建筑是舉足輕重的三個行業。表2顯示,三年以來,金融業、房地產業、建筑業對營業稅的貢獻度均呈平穩上漲趨勢。近年來,服務業發展前景向好,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第一季度GDP為158526億元,同比增長6.7%,其中,服務業增加值為90214億元,同比增長7.6%,占GDP比重56.9%,比第二產業高出19.4個百分點。從生產方面看,一季度服務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3.5%,比第二產業高出29.3個百分點,是國民經濟增長的第一大推動力。全面“營改增”后,這些行業繳納增值稅,稅收新增長點將歸國稅所有,地稅機關將在短時間內面臨無大型稅源可挖的窘境。
(三)“以票控稅”模式失去效力
2016年5月以前,地稅機關享有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等行業發票的發售繳銷權,并將“以票控稅”、“以票定稅”作為地稅機關加強征管的重要手段。在發票繳銷時能及時補征稅款、調整雙定戶的定額。“營改增”后,地稅部門失去了實時源頭監控的有效抓手,增值稅附征稅費存在漏征漏管的風險,同時,部分省份的國地稅機關使用的“金三系統”不共享,部門間信息無法實時交換,控管力度將不斷下降,新的征收管理模式亟待出現。
(四)地稅機關征管業務仍然繁重
根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地稅部門負責征管登記戶達6045.78萬戶,另外,社會保險費繳費人數達34124.4萬人,征管戶數極為龐大。改革后,地稅部門負責征管的企業雖然不再繳納營業稅,但仍需繳納其他地方稅及共享稅,因此地稅征管戶數并沒有減少。為確保“營改增”順利進行,其他個人代開房租發票及部分二手房交易發票仍由地稅機關代開。代開發票的其他個人從申請代開表格填寫到繳納稅款,都需地稅機關服務大廳人員逐一指導,這樣的“保姆式”服務會給納稅服務工作帶來較大壓力。
二、全面“營改增”對地稅機關產生的影響
(一)地稅機關干部思想情緒上出現“落差”
“營改增”后,一方面,地稅機關失去主稅種,地稅收入短時間內會出現明顯下滑。各項征管“抓手”尤其是發票管理權和雙定戶核定征稅權缺失,將極大影響稅務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另外“營改增”后地稅部門的發展趨勢暫不明朗,干部個人的未來走向也撲朔迷離,易在干部隊伍中產生迷茫感。
(二)地稅機關的主動權受到打擊
“營改增”后,地稅部門仍征收12個地方稅種、10個費種及基金,但主稅種缺失,稅收核定的主動權都掌握在國稅機關手中,整個地方稅體系呈“一盤散沙”,地稅機關有可能淪為國稅機關“協稅護稅”部門。一些地方甚至傳出“國地稅合并”、“地稅倒閉”等傳言,地稅機關的稅收執法威信受到動搖。
(三)“財權”與“事權”出現不對等
事權是財政工作的出發點,要辦好事,財權與事權需要相互匹配。近年來,各省市“招商引資”活動成為政府主要工作之一,地方上大型項目更是建設不斷。以浙江省為例,2015年共有27個項目入選國家發改委第一批PPP項目,其中溫州市鐵路S1線一期工程等交通項目13個,總投資1320.5億元。龐大的資金需求均要地方財政挑起重擔。而“營改增”后,“財權”逐漸旁落,若缺少新的稅收增長點,“事權”主動性必將大受打擊。
(四)納稅人對地稅機關的遵從度預計有所下降
“營改增”后,地稅部門加強征管的方法僅剩稅收強制、發放通知書等手段,這些方法程序復雜、執法成本較大,日常操作性不強。執行強制性手段易觸發納稅人的“仇官”情緒,若過分依賴強制執法,會將稅務機關置于納稅人的對立面,這顯然不利于納稅服務工作的開展。綜上,地稅機關的日常征管手段缺失,納稅人對地稅機關的稅收遵從度預計將只減不增。
三、對后“營改增”時代地稅機關的幾點建議
(一)強調“合作”,不斷加強各部門交流與銜接
一是要加強國地稅合作。2016年《國家稅務局地方稅務局合作工作規范(3.0版)》出臺,國地稅合作的不斷深化將成為未來發展趨勢。利用“金稅三期”全面上線,地稅要與國稅機關充分共享“發票管理權”,一旦出現納稅人拒不繳納稅款等情況,地稅機關可以通過系統鎖定納稅人的發票領購權限,并在解決相關事項后,由國稅機關和地稅機關簡單審批,直接解除發票鎖定。這個“鎖定”操作將以“工作提示”的方式傳達至國稅部門,既保證國地稅雙方“知情權”,又能簡化雙方工作,并有效填補地稅“以票控稅”權利空缺;同時不斷提升國地稅聯合執法的力度和深度,共同加強個體戶定額核定管理。二是轉變思維,充分利用“第三方”信息。加強與房管、國土、規劃、建設部門的聯系,定期交流行業資訊,及時掌握房產土地拍賣、大型項目建設等重大稅源變動信息,盡早鎖定一次性稅源,做到應收盡收,力保稅收收入平穩增長。
(二)科學謀劃,重新界定地方主稅種
根據目前政策規定,“營改增”后的增值稅暫時按照50:50的比例劃分中央地方收入,這非長久之計。根據改革意見,地稅機關征收管理的稅種主要是“房、土”兩稅、消費稅、車輛購置稅、個人所得稅及企業所得稅等。其中,“房、土”兩稅征收對象較為分散,且基于房產土地的特殊性,稅源相對穩定,征管相對簡單;消費稅并非普遍征收,征收范圍較窄,很難“委以重任”;車船稅稅額較小,現大部分由保險公司代征,可操作空間不大;個人所得稅稅源監控難度大,相關法制尚待完善。綜上,為進一步發揮地方調控經濟的作用,將企業所得稅作為新的地方主體稅顯然不失為良策。一方面,2015年全國企業所得稅及增值稅收入共58234億元,加上營業稅合計77547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50.95%,國稅機關要“獨吞”這塊“蛋糕”壓力較大,難以滿足“精細化”征管要求。而地稅機關由于征管范圍縮小,足以承擔起企業所得稅征管重任。另一方面,企業所得稅改為地方稅后,改變了地稅機關缺少主稅種的“窘迫”局面,將有效加強地稅機關的征管主觀能動性,并能充分彌補地方財政的稅收空缺,有效提升地方政府“財權”與“事權”的匹配性。
(三)明確方向,穩定干部思想波動
“營改增”后導致干部隊伍出現思想情緒波動并不可怕,關鍵之處就在于要為干部思想注入正能量,找出新方向。一是需明確改革方向,安撫干部思想情緒。根據稅收法定原則,建立有法律體系保障的市場稅收環境,進一步完善“營改增”后地稅機關具體征管范圍與地方稅體系,理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明確地稅機關征管職能;二是順應發展趨勢,注重思想引導。新常態下,新的征管難點、輿情風險點將不斷涌現,地稅干部隊伍壓力與日俱增,要將思想教育工作列為重點工作,正面引導干部發展的信心,并通過座談會和談心談話會等形式,了解干部職工需求和實際困難,盡力協助解決,確保后“營改增”時代的順利過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