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娟+康玲+帕提曼
[摘要] 目的 了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醫學專業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獲取其身體形態、機能變化規律和特點,探討改進學生體質健康的方法和策略。 方法 采用人體測量法對2006~2016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醫學專業大學生體質測試數據進行收集整理,運用數理統計法對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學生體質健康動態變化和差異進行比較分析。 結果 2006~2016年,同一民族內比較,男生身高均逐年增長(P < 0.05),女生身高變化不明顯(P > 0.05);男女生體重指數(BMI)增速較快,肺活量整體出現明顯下降(P < 0.01)。不同民族間比較,漢族和哈薩克族男生體重增長程度明顯高于維吾爾族男生,漢族女生肺活量明顯優于維吾爾族女生(P < 0.01)。 結論 十年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醫學專業大學生體重、BMI增長較快,肺活量整體下降,民族之間各指標變化程度有區別。
[關鍵詞] 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學生;身體形態;功能
[中圖分類號] R19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12(c)-0165-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hysical health status of the medical students of Han, Uygur and Kazak nationalities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to obtain their body shapes, function change law and characteristic, in order to discuss on th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f improving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Methods The physical examination data of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from 2006 to 2016 were collected and arranged by anthropometry, the dynamic changes and differences among the Han, Uygur and Kazakh student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by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Results From 2006 to 2016, within the same ethnic group, male height wa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P < 0.05), the change in height of female students was not obvious (P > 0.05). The growth rates of male and female body mass index (BMI) increased rapidly, and the vital capacity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overall (P < 0.01). Among ethnic groups, the weight of the Han and Kazak male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Uyghur male students, the vital capacity of Han female students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Uyghur female students (P < 0.01). Conclusion In the past decade, the Han, Uygur and Kazakh nationalities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have a fast growth in body weight and BMI, and the total lung capacity has declined overall, and there is a difference in the degree of variation among ethnic groups
[Key words] Han nationality; Uyghur nationality; Kazak nationality; Student; Body shape; Function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世居13個民族,其中維吾爾族占48.50%、漢族占40.10%、哈薩克族占6.88%。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是民族地區和諧穩定發展的重要保證,創建團結和諧的多民族團結繁榮的社會局面,需要對各族居民身體健康狀況得以了解和共同提高發展。眾所周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于祖國西部,該地區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生活習慣、民風民俗、自然條件以及遺傳差異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族居民身體素質和體質健康的差異。2014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公報中的相關體質指標顯示[1-5],我國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整體呈下降趨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漢族、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學生的身體形態、機能和素質等諸多方面表現一定的地域和民族特性[6-11]。本研究在前期學生體質健康研究的基礎上,對2006~2016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漢族、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醫學專業大學生體質健康數據進行動態比較研究,擬探討近十年來,3個民族大學生體質健康變化的規律和特征[12-14]。為該地區的學校體質健康教育、衛生監督及民族政策提供現實數據基礎。endprint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擇2006~2016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醫學專業14 462名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來源于新疆醫科大學、石河子大學、克拉瑪依市厚博學院3所高校且身體無殘疾的全日制在冊大學生。見表1。
1.2 研究方法
運用人體測量法對大學生身體形態、機能等指標進行活體測量和數據整理,包括身高、體重、肺活量以及體重指數(BMI)的計算。本文研究指標來源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標準,測試采用健豪(JH-2020型)電子體測設備進行測量。測量人員均經測試培訓,依據人體測量與評價方法進行。
BMI=體重/身高2,采用中國BMI評判標準:<18.5 kg/m2為偏瘦,18.5~23.9 kg/m2為正常,≥24 kg/m2為超重,其中24~27.9 kg/m2為偏胖,≥28 kg/m2為肥胖[15-17]。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經檢驗樣本指標呈近似正態分布,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不同民族間,同一性別內同一指標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同時對2006年和2016年同一民族內同一性別的相同指標采用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006~2016年新疆漢族、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大學生身高變化比較
2006~2016年,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男生身高均呈現逐年增長趨勢,其中漢族和哈薩克族男生身高增長較快(P < 0.05),維吾爾族男生身高增長不明顯(P > 0.05)。漢族、維吾爾族女生身高表現為負增長趨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哈薩克族女生身高變化不明顯(P > 0.05)。不同民族間比較:3個民族男生身高增長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漢族、哈薩克族女生身高均值比維吾爾族女生高(P < 0.05),女生身高順序為哈薩克族>漢族>維吾爾族。見圖1。
2.2 2006~2016年新疆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大學生體重變化比較
2006~2016年,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男女大學生體重均有不同程度增長:其中漢族、哈薩克族男生增長程度,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但維吾爾族男生增長程度差異無統計意義(P > 0.05);漢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女生增長程度,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不同民族間比較:漢族男生和哈薩克族男生體重增長程度明顯大于維吾爾族男生(P < 0.01);不同民族間女生體重增長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圖2。
2.3 2006~2016年新疆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大學生BMI變化比較
2006~2016年,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男女大學生BMI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漢族和哈薩克族男生BMI上升幅度較大,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維吾爾族男生BMI增長幅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女生BMI增長幅度,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不同民族間比較:2009年、2016年漢族男生BMI高于維吾爾族男生(P < 0.05),2013年維吾爾族女生BMI高于漢族女生(P < 0.05)。見圖3。
2.4 2006~2016年新疆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大學生肺活量變化比較
2006~2016年,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男女大學生肺活量均呈明顯下降趨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不同民族間比較:在2006、2007、2010、2012、2016年漢族女生肺活量明顯優于維吾爾族女生(P < 0.01),其它年份各民族女生肺活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2006~2016年3個民族男生肺活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3 討論
身高、體重和BMI是評價身體形態常用的指標,也是評價生長發育最重要的指標。身高是反映人體骨骼發育的重要指標,用來評價人體縱向生長發育水平;體重是描述人體橫向生長發育的指標,用來反映人體骨骼、肌肉、脂肪、內臟器官發育和充實程度的整體指標。本研究提示,2006~2016年,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的男生身高均逐年增長,但女生身高變化不明顯。3個民族男女學生由于體重增長速度遠遠超過身高的增長速度,因此表現出BMI增長比較快。BMI指數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標準。超重和肥胖已經逐漸成為多種慢性疾病發病的主要因素,如引起高血壓、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以及糖尿病等代謝系統疾病[18]。BMI不在正常值范圍內,表明相關疾病發病危險性增加。歸納其原因:一是飲食習慣的影響,新疆地處高緯度,畜牧業較發達,居民膳食結構以牛羊肉、面、奶制品為主,經常攝入較多的高蛋白、高脂肪等營養素,并且很多同學喜歡吃奶茶、蛋糕、面包等甜食,攝入較多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二是生活習慣的影響,經調查發現,許多學生經常在晚上睡覺前吃夜宵,睡前飲食情況比較普遍,并且睡覺沒有規律,經常熬夜看書、打游戲等[19];三是缺少體育鍛煉,學校體育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行為方式。醫學專業大學生不同于其他專業大學生,學業壓力較大,專業課較多,學生業余時間有限,也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業余體育鍛煉的時間。新疆冬季時間比較長,學生大部分時間在室內活動,很少有在室外活動鍛煉的場合和機會。綜上所述,飲食營養過剩、生活無規律、缺乏體育鍛煉等因素是影響學生身高、體重和BMI不斷增長的原因。
肺活量是指一次最大吸氣后再盡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氣體量,代表肺一次最大的機能活動量,是反映人體生長發育水平的重要功能指標。本研究結果提示,2006~2016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男女大學生肺活量逐年在降低,而缺乏體育鍛煉是直接影響學生的肺活量大小的重要因素。endprint
綜上所述,建議加強學生和家長的營養健康教育及飲食習慣教育,增加這方面的知識儲備;加強學校體育設施建設,營造體育鍛煉的良好環境[20];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預防肥胖的發生[21]。
[參考文獻]
[1] 楊俊敏.新疆多民族學生體質及生活方式現狀與對策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5.
[2] 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2005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2010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 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2014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5] 黃柳倩.1985—2010年廣西瑤、壯、漢族7~18歲學生體質狀況的比較研究[J].體育科學,2013,33(3):62-70.
[6] 阿力木江·依米提·塔爾肯,李謙,艾熱提·買提熱依木,等.2000—2010年新疆7~12歲維吾爾族兒童青少年身體形態變化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5,42(14):2546-2548.
[7] 翟小巧.大學生體質現狀與練習密度的關系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3(6):175-180.
[8] 李洪川,許良.我國學生體質發展南北差異動態變化的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1,23(3):57-62.
[9] 蘇煜,楊俊敏,畢存箭.新疆不同民族大學生體育鍛煉態度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1,32(3):284-288.
[10] 杜衛杰,劉躍峰,寧新輝,等.新疆不同經濟地區漢族中小學生身體素質指標比較[J].中國學校衛生,2013,34(1):75-78.
[11] 蔡嘯鏑,劉躍峰,畢存箭,等.新疆某高校維吾爾族漢族大學生身體成分指標比較[J].中國學校衛生,2013,34(4):511-512.
[12] 茍明,曹型厚,張亞妮,等.重慶市大學生2005—2014年體質健康狀況動態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5,36(12):1818-1823.
[13] 王輝.影響大學生體質測試的因素及對策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2(9):88-92.
[14] 尹小儉,杜建強,季瀏,等.中國大學生體質健康變化趨勢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35(9):79-84.
[15] 辛宏,李佳穎,庾芝霞,等.醫學生BMI與體質測試指標相關性[J].中國公共衛生,2017,33(7):1-3.
[16] 徐建方,張漓,馮連世,等.不同運動方式對肥胖青年身體慢性炎癥狀態的影[J].體育科學,2015,35(10):30-36.
[17] 何雙濤,劉軍.人體肥胖指數(BAI)作為中國人肥胖新指標的可行性探討[J].復旦學報:醫學版,2014,41(6):760-764.
[18] 李紅娟,楊柳,張楠.身體質量指數作為肥胖篩查標準的判別準確性評價[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14,15(6):571-575.
[19] 肖濤.大學生體質健康現狀與改善策略研究——以河南省鄭州大學為例[J].中國醫院藥學,2016,36(8):412.
[20] 陳善平,張中江.學校體育政策態度對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數據的影響[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6,42(2):110-115.
[21] 徐劃萍,吳志坤,汪東穎,等.醫學生體質健康數據動態分析及高校課內外一體化體育教學模式的構建[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25):157-160.
(收稿日期:2017-09-15 本文編輯:李岳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