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光
摘要:在我國,PPP模式應用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上獲得了良好效果。本文以此為核心,首先介紹了PPP項目的特點和發展現狀,然后分析了導致融資困境的原因,最后闡述了相關應對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PPP項目 融資 困境 措施
PPP項目就是公私合營項目,指的是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形成的伙伴式合作關系。為了保證合作順利完成,期間會簽署合同、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最終獲得比預期單獨行動更有利的結果。當前PPP項目在運營期間的典型問題就是融資有困難,不利于發揮社會資本的積極作用。如何解決融資難的問題,成為PPP項目實操者的重要研究課題。
一、PPP項目的特點和發展現狀
分析PPP項目的特點如下:①企業和政府共同參與項目全過程,提高了經濟技術可行性,可以避免費用超支;②企業和政府取長避短,對于政府而言,有利于轉換職能、減輕財政壓力;對于企業而言,實現了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從而降低投資風險;③各個參與方組成聯盟,有利于協調各方利益;④應用范圍廣泛,除了市政工程以外,還可用于醫院、學校、鐵路建設等領域。
我國PPP項目主要應用在公共基礎建設方面,依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2015年在基礎設施上的全球投資額為1116億美元,其中PPP項目投資為999億美元,成為歷年來新高。在2016年的G20杭州峰會上,提出中美大力推廣PPP項目,我國拿出1800億元作為融資基金,且財政部門和發改委頒布了多種政策文件,為PPP項目的應用創建良好的政策環境。即便如此,我國PPP項目起步晚、發展時間短,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融資過程存在困難,不僅影響項目進程,還可能威脅到整個市場的發展。基于此,明確融資困境的原因,并實施有效的應對措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當前我國PPP項目的融資困境及原因
(一)存在內在風險
PPP項目由于規模大,施工運營周期普遍較長,甚至達到幾十年。這個過程中,材料價格變動、消費需求改變、工藝技術革新、政府履約能力等,均會對項目的經營和利益造成影響。我國PPP項目在運作模式上不成熟,例如缺少實踐經驗、缺乏配套環境、政策支持不足等,這就導致項目進展中存在較大風險,而且風險難以預測和控制。雖然有規定指出,可以采用分配優化原則將風險轉移給社會資本,但是項目成本收益的影響因素較多,繼而會干擾投資意愿。
(二)融資能力有限
分析PPP項目的核心,是設置獨立性的、具有特殊目的的公司,對項目進行運營。公司對資金進行獨立核算,其中融資擔保或償債的來源,主要是項目資產和未來現金流。考慮到我國PPP項目的發展應用時間短,這些公司普遍規模較小,因此在資金、現金流等方面存在問題,降低了融資能力。
(三)資產項目不匹配
PPP項目的優勢之一,是利用社會資本用于設施建設,以金融資本為例,是項目融資的主體和關鍵,一方面是社會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是其他類型資本的擔保。然而,我國金融資產和項目融資之間是不匹配的,這是造成融資困境的原因之一。具體來說,PPP項目融資主要依賴于銀行貸款,大多為中期、短期類型,和項目建設的長期性不相符。在監管方面,對于項目風險的識別、預測不到位,只能采用擔保形式進行風險控制,因此對于融資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托、券商等機構亦是如此。
(四)融資悖論影響
PPP項目在融資上的耗用時間長、精力大,從側面增加了融資成本,政府在購買服務的同時將其轉嫁到財政上,不受財政預算的約束。要想保證融資成功,要求政府、社會資本有機結合,形成利益共同體,如此就會帶來融資悖論:其一,項目的融資需求越大,政府的財政壓力越大,由于承受能力差、債務負擔重,可能出現盲目投資,造成更多財政風險;其二,在地方政府中,存在新官不認舊賬的現象,會損害PPP項目的信用,輕則項目進展受阻,重則導致項目流產。
(五)結構化融資落地難
PPP項目股權部分的融資加大了融資難度,主要原因:①大部分PPP項目規模大、期限長、風險高,而金融機構等融資方前期參與度不夠高,尤其在項目識別、項目準備階段參與少。②金融機構的傳統融資模式與央企、國企的內部管理體制的沖突和矛盾。③由政府和社會資本共同成立的項目公司,因為資產規模小、現金流少、信用評級不高,限制了自身融資能力。④我國目前PPP主要以信貸融資為主,商業銀行貸款是其主要方式,項目收益債、資產證券化等新型融資方式普及率極低。
三、解決PPP項目融資困境的相關措施
(一)科學制訂方案
融資方案的制訂,應該確保政府和社會資本共同出資,遵循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原則。要求對現有的法律政策進行分析,總結類似項目的運作經驗,協調各方利益。方案制訂要點如下:第一,明確融資成本的上限、杠桿比例的下限,并制定擔保、股權質押等增信方式。第二,融資資金分期進入、前后聯動,由多個參與方一起引入,在開發項目的同時,也要積極分擔風險。第三,制定融資期限,科學分析金融機構的風險、利益,對融資方案進行優化。第四,為了提高項目建設質量,在融資方案中可以納入施工單位的連帶責任,當融資不足時提供差額資金保障,真正實現各方通力協作。
(二)拓展融資渠道
充分發揮金融機構的功能作用,對債務結構進行優化,從而確保融資期限、項目周期兩者匹配。對于政府、監管部門而言,應該健全各類資金的投資機制,在現有融資方式的基礎上,加入基金、信托、股權融資等。具體措施如下:第一,加大融資力度。積極發行長期債券,例如企業債、中期票據等;創新發債類型,爭取放寬發債窗口限制;做好融資規劃,優化債務結構。第二,獲得商業銀行支持,和商業銀行加強合作,開展循環貸款、法人賬戶透支等業務,提高長期償債能力。第三,創新融資方式,從國家政策入手制定債權投資計劃試點;嘗試社保基金參與項目投資合作等。第四,設立境外融資平臺,推動銀行開展外匯融資合作,針對境外融資業務進行培訓和研究。endprint
(三)完善協調機制
PPP項目管理部門應該和財務部門加強溝通,采用動態融資理念,促使兩個部門之間信息共享,對項目進展進行全盤把控。及時對融資計劃進行調整,將融資方案作為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從而提高各個部門的關注力度,確保資金進度、形象進度相互匹配。以俄羅斯為例,2008年擬建92億歐元的公共基礎設施,包括公路、輕軌、隧道、機場等,并采用PPP項目。考慮到經濟危機的影響,管理部門準確預測了信貸市場的波動性,對此調整了項目規劃,延遲了融資計劃,避免了盲目融資。最終將資產、項目預期收入作為硬通貨的融資能力,保證了項目的順利實施。
(四)優惠政策引導
PPP項目服務于公共產品,因此和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站在政府的角度,應該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到PPP項目中。在項目初期或融資環境不利階段,政府要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保障項目順利實施,具體如下:第一,發揮PPP基金的支持引導作用,我國山東、河南、新疆等地落地了支持基金,以此提高融資的可獲得性,促使社會資本參與到項目之中。第二,開展融資擔保,這是當前政策不完善背景下,用來控制風險的必要措施。應該支持融資擔保機構的發展,實現擔保規模的增大,利用彌補損失、風險代償等手段,擴大融資擔保業務的規模,解決融資難的問題。第三,鼓勵各級政府出資參與項目投資,不僅能減小初期資金壓力,還能起到融資增信效果。
(五)加強信用約束
首先改變公眾對于PPP項目的錯誤看法,金融機構應該向政府提供咨詢、顧問等服務,在項目策劃、融資設計、風險控制等方面,均提供幫助和支持,促使項目業務順利進行。其次,應該建立中長期的財政規劃,加強績效管理和行政監督,將政府信用和領導業績相掛鉤,實現政策的透明性、持續性。最后,研究PPP項目新型付費模式,一方面保證政府的合理利益,另一方面嘗試多種方式為項目增信,例如資本注入、投資補貼、貼息貸款等,以此提高項目的吸引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考慮到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特殊性,采用PPP模式能夠促進項目建設順利進行,因此應用廣泛。分析可知,當前PPP項目運營中的最大問題就是存在融資困境,而且形成原因較多。對此,應該科學制訂融資方案、拓展融資渠道、完善協調機制,同時提供優惠政策、加強信用約束,如此才能提高融資效率和質量,加快項目建設進度,獲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