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道
摘要:本文以東盟對湖南外商直接投資和東盟于湖南對外貿易為研究對象,運用線性回歸模型從省級層面實證研究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所帶來的影響。研究表明,東盟與湖南的進出口貿易會直接影響到湖南省農業經濟的增長,其中東盟與湖南的進出口貿易每增加0.805853個百分點,湖南的農業總產值就會增加1個百分點;東盟對湖南的外商直接投資與湖南農業經濟增長之間不存在線性關系,表明東盟對湖南的外商直接投資對湖南農業經濟的增長起到的作用不顯著,因此可以忽略不計。為應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給湖南省農業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挑戰,湖南省應該積極引進外資,提高出口產品質量,推行農業標準化,建設農產品生產基地,優化產品結構,加快外貿體制改革。
關鍵詞: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湖南外向型農業;線性回歸模型
一、引言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與潮流。目前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已建成的且比較有影響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達100個以上,簽訂區域性貿易協議200多個。我國與東盟同為亞洲近鄰,關系友好,發展水平相當,近20年來經濟增長迅速。目前,東盟已經連續十二年成為我國第五大貿易伙伴;同時,東盟還是我國第四大進口來源地和第五大出口市場。
長期以來,對中國與東盟各國區域經濟關系的研究主要是從國家戰略與機制層面展開,而中國地域廣闊,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單單從國家層面出發,是不能準確分析區域經濟合作帶來的影響的。湖南省作為中國中部地區一個經濟欠發達的農業大省,毗鄰廣東,是泛珠三角區經濟區域合作伙伴,具有擴大對東盟開放的區位優勢和展開國際農業經濟合作和互補的良好條件。湖南應積極參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并就此發展自己的優勢產業——農業的外向型經濟。
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與湖南農業外向型發展
(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一個擁有19億消費者、近6萬億美元GDP和4.5萬億美元貿易總額的經濟區。它的建成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并帶來了巨大影響:
1、促進了雙邊貿易特別是農產品貿易的發展
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后,中國與東盟雙方90%以上的產品將享受零關稅待遇,極大促進了雙邊貿易的發展。2001-2009年,雙邊農產品貿易平均增長20.47%,進口平均增長24.89%,出口平均增長16.57%。農產品貿易總量增長的同時,農產品貿易種類也多樣化發展。上世紀90年代,東盟出口到中國的農產品局限于木材和動植物油。現在,東盟的谷物、蔬菜、水果、食糖、魚類等快速增長,東盟對中國的農產品出口呈現多樣化趨勢。
2、促進雙方經濟的發展和促進我國出口市場多元化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以后,采取優惠的投資政策,實現投資自由化,刺激了投資增長。為中國更有效的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創造了條件,也為東盟經濟的發展和吸引外資帶來機遇。同時,我國的貿易長期以來存在出口市場單一的情況,對歐盟和美國市場過于依賴。這對我國制定貿易產品價格、維持出口市場穩定以及防范外貿風險非常不利。發展東盟出口市場,減少對歐美市場的依賴,推行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增加抵御風險的能力,對我國具有積極的戰略意義。
3.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擴大
中國對東盟的農產品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從2004年“早期收獲計劃”啟動到2008年,中國對東盟的農產品貿易逆差增長了近兩倍。農產品實施零關稅在促進中國對東盟農產品出口的同時,也促進了東盟向中國出口農產品,且東盟出口到中國的農產品增長速度更快,導致中國對東盟農產品貿易逆差不斷增大。我國需要積極應對貿易自由化的挑戰,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品質量,提高農產品競爭力,促進我國農產品出口,發展外向型農業。
(二)湖南外向型農業發展
湖南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業人口超過5000萬,擁有耕地資源378.93萬公頃,其外向型農業發展的現狀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外向型農業發展迅速,但全國排名依然比較落后。
近年來,湖南外向型農業得到初步發展。2002-2008年湖南農產品出口年均增長17.7%,2004年首次突破2億美元,2009年雖然對外貿易受到國際環境的沖擊,但依然實現了超過4億美元的出口額。2010年農產品出口5.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0.26%。但是,湖南的外向型農業發展與全國其他省份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湖南的農產品出口占全國出口市場的比重較低,省份排名在二十名左右。2006年湖南農產品出口額占全國農產品出口額的0.89%,2007年較高,但也只有5%,2008年湖南農產品出口占全國的4.6%。
2、湖南農產品產量大,但出口比例偏低。
湖南的主要農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其中,糧食產量居全國第7位,稻谷產量居全國第1位,苧麻產量居全國第1位,茶葉產量居全國第2位,柑桔產量居全國第3位。湖南雖然農產品產量大,但是出口率低。湖南的農產品出口占湖南商品出口總額的比重也只有不到10%,且呈現出逐年下滑的趨勢。2010年農產品出口只占總出口量的6.81%。湖南外向型農業對本省農業GDP的增量貢獻很小,大多數年份外向型農業對農業GDP的貢獻度為負數,即使在少數貢獻度為正數的年份中,貢獻度也只有5%。
3、農業結構不合理,農產品出口優勢不明顯。
湖南的農業結構不夠合理,二三產業比重偏低,農業相關的工業加工發展非常緩慢,與發達地區相比規模差距很大。這嚴重影響對農產品的深加工和出口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農產品多為初級產品和粗加工產品,名優產品和創新產品不多。其次,農產品的品種單一,糧食生產中90%是秈稻,畜牧業中90%是生豬,水果中90%是柑桔,這種生產結構經濟效益偏低,與湖南農產品種類豐富的現實情況極不相稱。
總之,湖南農產品總量大,但出口嚴重不足,農產品出口占全國農產品出口比例偏低,農產品出口優勢不明顯。通過對近幾年的統計數據分析可知,作為一個農業大省,湖南的外向型農業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發展水平較低,與發達國家和沿海先進省份相比差距較大,農產品貿易在全國處于落后的位置,這與湖南農業大省的身份極不相稱。湖南應該充分利用中國加入WTO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等有利的國際條件,發揮自身農產品優勢,大力提升外向型農業發展潛力。endprint
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與湖南農業發展的經濟影響
——基于線性回歸模型的實證研究
本文將進一步研究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對湖南省外向型農業的影響。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外向型農業的影響因素包括利用外資、對外貿易、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等諸多領域,其中就湖南省而言最為重要的是利用外資和對外貿易。為此,本文將采用線性回歸分析來進行實證研究,主要回答以下兩個問題:東盟外商直接投資及與東盟的對外貿易是否能促進湖南省農業發展?這種促進作用到底有多大?
(一)、變量定義及其變化趨勢
樣本取1994年至2008年間的年度數據。東盟對湖南外商直接投資水平、湖南與東盟對外貿易水平、湖南省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等數據均來自相關年份的《湖南統計年鑒》并計算所得。
1、變量的具體定義
湖南省農業經濟發展水平GDP:在本文的數據中使用湖南省農業GDP年產值表示歷年湖南省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所使用數據為湖南省年農林牧漁總產值。為使數據具有可比性,我們利用以1994年為基期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折算出1994至2008年的湖南省農業GDP產值;
東盟對湖南外商直接投資水平X1:東盟對湖南外商投資主要國家為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根據《湖南統計年鑒》中相關數據,取這四國對湖南實際FDI值之和為東盟對湖南FDI實際值。同時按照當年的匯率折算成人民幣,并利用以1994年為基期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折算出1994至2008年東盟對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資水平;
東盟與湖南對外貿易水平XM:以東盟與湖南對外貿易總額表示東盟與湖南對外貿易水平,同樣,利用以1994年為基期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折算出1994至2008年東盟與湖南省對外貿易水平;
2、變量的變化趨勢
實際的湖南省農業經濟增長水平、東盟對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資水平、東盟與湖南省對外貿易水平三個變量的變化趨勢,這三個變量的變化特征比較相似,可以判斷它們之間具有一定的共同趨勢。這表明近15年以來,湖南省農業GDP、東盟對湖南FDI、和東盟與湖南對外貿易都表現出穩定快速的增長趨勢。
由于數據的自然對數不改變時間序列的性質和相互關系,并使其趨勢線性化,可以消除數據中潛在的異方差現象,所以對以上變量取自然對數,其對應序列記為LNGDP、LNFDI、LNXM。同時,鑒于變量的共同發展趨勢,為了消除共同趨勢的影響,對變量采取差分處理。
(二)、線性回歸模型
1、單位根檢驗
建立回歸模型變量間應具有協整關系,而協整關系意味著不同序列含有共同趨勢,這要求序列必須含有相應的隨機趨勢,因而在進行協整分析之前必須對它們進行單位根檢驗,以確定其單整階數。為此,我們進行ADF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ADF單位根檢驗結果
由表4可以看出,△LNGDP、△LNFDI、△LNXM這三個序列的ADF檢驗值小于1%的臨界值,顯示出為平穩性序列。△LNGDP、△LNFDI、△LNXM均具有一階單整性,即△LNGDP~I(1)、△LNFDI~I(1)、△LNXM~I(1)。各變量存在同階平穩,因此可以進行回歸。
2、模型的建立與回歸
假定其他因素對GDP的影響是平穩的,分析湖南省農業經濟發展與東盟對湖南外商直接投資、東盟與湖南對外貿易之間的相關性,可以建立二元線性模型來討論。模型為△LNGDP=a△LNFDI+b△LNXM+μ,運用計量經濟學軟件Eviews,利用最小二乘法(OLS),對△LNGDP、△LNFDI和△LNXM作回歸分析,得到:
本回歸中,R2值比較大,方程顯著性高,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的線性關系整體上顯著,且DW值趨近于2,不存在多重共線性,但是變量△LNFDI的t值太小通不過檢驗,不顯著。因此考慮剔除變量△LNFDI的一元線性回歸模型,△LNGDP=a△LNFDI+μ得到:
本回歸中,R2值比較大,方程顯著性高,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的線性關系整體上顯著,且DW值趨近于2,不存在多重共線性。由回歸分析可以發現東盟對湖南的外商直接投資沒有給湖南農業經濟的增長起到作用,或者說作用十分小,可以忽略不計;而能給湖南農業經濟發展起到作用的主要是東盟與湖南的進出口貿易,對外貿易的發展促進了湖南農業經濟的發展。東盟與湖南的進出口貿易每增加0.805853個百分點,湖南的農業總產值將增加1個百分點。
3、協整檢驗
回歸分析得出的是短期內兩變量之間的關系,為分析變量△LNFDI與△LNGDP是否存在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需進行協整檢驗。下面采用E-G兩步法來進行協整檢驗。首先,應對兩變量進行線性回歸,之前的研究已經得出回歸結果△LNGDP=0.082858+ +0.805853△LNXM;其次,對上式的殘差進行單位根檢驗,不含常數和時間趨勢,使用ADF單位根檢驗,其結果如下:
殘差序列的ADF檢驗值小于5%置信度水平下的統計量,因此序列具有平穩性,即Y1和X1存在協整關系。
4、誤差修正模型(ECM)的建立
通過協整檢驗知道,各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根據Granger定理,一組具有協整關系的變量一定存在誤差修正模型(ECM)。令ecm=u,對殘差序列作為誤差修正項,至此建立它們之間的誤差修正模型的表達形式。誤差修正模型的表達式如下:
以上方程的誤差修正項系數為-0.13,為負數,符合反向修正機制,即各變量短期內對湖南農業經濟水平的影響不會改變各變量之間的長期關系,且誤差修正項的調整力度較強。從以上方程可以看出,在短期內,東盟與湖南省對外貿易會促進湖南農業經濟增長。
5、Granger因果檢驗
協整檢驗告訴我們湖南省農業GDP和東盟對湖南省進出口貿易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但是這種均衡關系是否構成因果關系,即湖南省農業GDP的增長帶來東盟—湖南進出口貿易增長,還是東盟—湖南進出口貿易增長帶來湖南省農業GDP的增長需要進一步的驗證。格蘭杰因果檢驗用于檢驗兩個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并要求變量必須平穩。由以上的檢驗知道,△LNGDP與△LNXM平穩,故能進行Granger 因果檢驗,檢驗結果如下:endprint
從各變量因果關系檢驗結果(見表6)可知,當滯后期為是1時東盟與湖南對外貿易是湖南農業GDP的格蘭杰原因,湖南農業GDP不是東盟與湖南對外貿易的格蘭杰原因;當滯后期為是2時東盟與湖南對外貿易是湖南農業GDP的格蘭杰原因,湖南農業GDP不是東盟與湖南對外貿易的格蘭杰原因。
(三)、結論
通過以上的研究我們發現,東盟與湖南的進出口貿易會影響湖南省農業經濟的增長,其中東盟與湖南的進出口貿易每增加0.805853個百分點,湖南的農業總產值將增加1個百分點;而東盟對湖南的外商直接投資與湖南農業經濟增長之間沒有線性關系,東盟對湖南的外商直接投資沒有給湖南農業經濟的增長起到作用,或者說作用十分小,可以忽略不計。東盟與湖南的進出口貿易會擴大湖南的農產品市場,促進湖南農業經濟發展;而東盟對湖南的外商直接投資總額不大,同時投資也很少用于農業產業化發展,因此對湖南農業經濟發展作用不大。同時,東盟與湖南的對外貿易發展速度和湖南農業經濟增長速度之間存在長期協整關系,當滯后期為是1時東盟與湖南對外貿易是湖南農業GDP的格蘭杰原因,湖南農業GDP不是東盟與湖南對外貿易的格蘭杰原因;當滯后期為是2時東盟與湖南對外貿易是湖南農業GDP的格蘭杰原因,湖南農業GDP不是東盟與湖南對外貿易的格蘭杰原因。
四、 湖南省外向型農業發展的應對策略
1、積極引進外資,擴大外資農業利用比重
湖南省引用東盟國家的外資總量不大,且引用外資水平在全國各省市中也處于落后行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投資協議》的簽訂,使投資的壁壘逐漸消除,雙方投資更自由、便利。湖南省應該抓住此次機會,出臺一系列優惠措施,大力吸引東盟對湖南的投資,增加外資總量,并合理分配外資利用,擴大外資在農業湖南省農業經濟發展中的利用比重,提高引用外資水平。
2、進一步擴大農產品貿易規模
湖南與東盟的農產品貿易能促進湖南省農業經濟的發展,這需要我們有更大的貿易規模來促進湖南農業經濟的發展。隨著湖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消費水平逐漸上升,對東南亞國家的熱帶水果等特色農產品的需求也會逐漸增多。而東盟各國對湖南省特色農產品的需求也會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增加,湖南省應抓住機會充分利用自由貿易區的有利貿易環境,不斷提高雙方的農產品貿易規模。
3、提高出口產品質量,推行農業標準化
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要增強出口農產品的競爭力,必須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針對東盟進口國的農產品標準,建立檢測監督體系,完善標準化控制機制。推廣農產品生產加工標準化,按照國家和國際標準規范農產品生產加工過程,在農產品的加工、包裝過程中把握產品質量,以優質產品贏得客戶。農業標準化不僅影響農產品出口貿易,也是促進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民收入的必由之路。
4、建設農產品生產基地,積極引進外資
建設現代化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可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實現農產品的集約化生產和規模經營,提高農產品的種養加工技術。改善投資環境,提供更加寬松適宜的投資環境,選在合適的地點建立外向型農業的開發區和高新技術園,吸引外資。結合湖南省的農業發展規劃和發展戰略,重點選擇和我省發展規劃相關度大的、技術含量高的農業外資項目,發揮外資項目的帶動作用。
5、優化產品結構,促進外貿體制改革
湖南省出口的農產品結構單一,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必須采取措施改進現有的生產管理模式,實現產品和市場的多元化。充分利用湖南農業資源優勢,提高產品的層次性和差別性,開發新產品和新品牌,優化出口產品的結構。大力發展高效益的農產品和采取多種經營,對傳統農產品進行調整,發展深加工、高附加值、創匯多的農產品,依靠科技改造傳統農產品,增加特色產品種類,提高品質。
參考文獻:
[1]張世平,彭積龍,陳思.湖南與東盟經貿合作分析.中國統計, 2010,42-44
[2]張宏建.提高湖南特色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對策研究.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3):61-63,74
[3]江虹.湖南省農產品出口壁壘及法律對策.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5):74-78
[4]李紅梅,呂向東.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雙邊農產品貿易狀況分析.世界農業,2010,(6):55-59
[5]馬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與廣東經濟發展分析.現代商貿工業.2009,(23):17-23
[6]周曙東,崔奇峰.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基于GTAP模型的模擬分析.國際貿易問題,2010,(3):24-28
[7]李培祥.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特征及結構變化趨勢.財貿研究,2007,(4):33-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