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帆+代思怡
導語:
閱讀與項目相關的文獻,弄清基本概念與基本理論,確定研究的框架;根據研究需要,選定重慶市磁器口古鎮、龔灘古鎮、安居古鎮作為案例地;設計調查提綱和調查問卷,對案例地古鎮逐一展開調查,收集研究所需第一手資料;歸納旅游古鎮傳統文化“失憶”的主要表現,分析其危害和原因,設計改善的路徑。
一、項目概述
(一)研究背景
古鎮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青睞,許多成為熱點旅游目的地。但是,無序的開發也使得部分古鎮出現傳統文化“失憶”,嚴重制約著我國古鎮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二)研究目的及意義
通過分析重慶市磁器口古鎮、安居古鎮、龔灘古鎮中傳統文化“失憶”的現狀及危害,反思現行古鎮旅游開發模式和理念,為我國其他旅游古鎮傳統文化的保護提供借鑒,促使古鎮旅游開發有序化;設計改善旅游古鎮傳統文化“失憶”的路徑,為未來古鎮旅游開發提供警示,尋找古鎮旅游開發與傳統文化傳承雙贏之路,推動我國古鎮旅游可持續發展。
二、旅游古鎮傳統文化失憶的主要表現
目前我們通過分析磁器口古鎮、龔灘古鎮、安居古鎮等重慶市古鎮文獻資料及問卷分析總結出了重慶市旅游古鎮傳統文化失憶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古鎮歷史建筑原始風貌遭破壞,保護不完善。受外來建筑風格影響,古鎮的建筑風格更趨向商業化。
2.古鎮的傳統服飾、語言、習俗、民族節日、生活方式的傳承受到經濟發展外來文化的沖擊,難以得到良好的保護與發展。
3.古鎮當地居民對自己的文化自信度低,更愿意接受便捷、獲利高的外來文化,保護意識不強。
4.古鎮開發盲目引進外來紀念品、小吃,旅游產品缺乏特色。
三、旅游古鎮傳統文化失憶的危害
1、旅游古鎮發展同質化失去傳統特色。目前國內旅游古鎮的古建筑、地方小吃、旅游紀念品同質化特征明顯。在這個古鎮買得到的東西,在另一個古鎮也能買到,旅游產品不能體現地方特色及文化底蘊。
2、古鎮商業化,傳統文化變味。當前一些古鎮旅游在開發中過分追求經濟利益,大幅增加商業網點,不符合古鎮氛圍的店鋪的開設及現代裝修裝飾材料的采用更是導致了建筑外觀的改變、風貌的消退和用途的轉換。同時,近年來古鎮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氛圍也因旅游商業而變化著。
3、傳統文化被破壞。首先,旅游開發中,古鎮引進現代設備、改建具有現代感的房屋造成的古鎮外觀和內涵的改變,破壞了古鎮文化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其次,隨著古鎮旅游的升溫,伴隨著外來投資增多,外來文化不斷傾入,使古鎮文化置換。另外,不科學的古鎮開放與規劃迫使當地原著居民不斷外遷,文化內核的流失使古鎮失去了活力。
四、旅游古鎮傳統文化失憶的原因
1、開發商過于重視經濟利益,忽視傳統文化保護。各古鎮開發商為追求經濟利益盲目照搬、復制其他古鎮的開發模式甚至強行歪曲歷史來開發旅游產品,而以自身文化生態為核心的文脈傳承被忽視。
2、當地居民對于傳統文化保護意識薄弱。受教育水平、經濟發展程度、國家政策等影響,旅游古鎮原著居民對古鎮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薄弱。以古鎮建筑為例,旅游改造應該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但是如今的很多古鎮在改造時刻意拔高,沒有展示出真正的風土人情。
3、沒有形成帶有自身傳統文化特色的品牌。產品離不開品牌,品牌離不開宣傳。傳承傳統文化最好的方法就是將自己的文化產品形成品牌宣傳且推廣開來。但實際上,各古鎮文化產品千篇一律,缺乏辨識度。
4、受外來文化沖擊時文化自信不足,文化認同感不強。古鎮開發必然吸引大量的投資,外來文化也隨之侵入。目前大多古鎮原著居民對自己的文化自信度低,更愿意接受“時髦”的外來文化,而未考慮到對傳統文化進行活用。
五、旅游古鎮文化失憶的改善路徑
1、立足古鎮特有地域文化,找準與同類古鎮的優勢,確定好古鎮的記憶。挖掘、保護與發展本地區的特色文化要立足于原有的文化,更要展望未來。在同地域文化中應分析好自身文化與周邊地區文化的優勢與劣勢,尋找自身文化最有吸引力的地方,注重多樣化設計及特色化設計,展現自身文化的優勢,把握好地域空間建設與品格,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確定好古鎮的記憶,給居民以清晰的印象。
2、充分挖掘古村鄉土資源,喚醒本土居民鄉土記憶。當今時代文化的保護與發展越來越注重于鄉土性,古鎮文化應強調對歷史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充分挖掘古村鄉土資源,對于本類型文化要吸取相關優勢因素,注重游客與自然以及景觀的融入度,從整體對文化進行規劃而不局限于簡單的景觀商家設施建造,在旅游產品開放中要滲透出地域長時間發展過程的文化與歷史積淀。同時,當地的居民在旅游活動的過程中應不斷加強自己的鄉土記憶,讓游客更好的融入進來,從而更好的減少“失憶”的可能。
3、利用好一切力量,對古鎮記憶進行保護,減少失憶。文化保護措施有很多方面,首先是政府領導方面,政府應建立健全相關保護制度,加大監督,并加強懲罰力度,對非常重要的文化資源進行定點監督并充分利用好監控,加強人們對文化保護的意識。同時利用好互聯網對文化保護進行宣傳并設立投訴舉報獎勵機制,最大限度保護古鎮的記憶。
4、以旅游活動作為文化活化手段,讓游客及居民在潛移默化中對記憶進行保護。開展特色旅游活動及項目,使游客在古鎮游覽中融入當地的風俗民情、體驗當地的民族節日、感受古鎮特有的生活方式,使游客和居民潛移默化地參與到當地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中。
5、延長產業鏈,讓古鎮居民獲得利益是增強記憶的一個重要因素。利用自身文化為當地謀利可以促使原著居民自覺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在自身文化基礎上,加強全域旅游建設,立足整體,針對游客的食住行游購娛六大基本要素進行全方位開發,同時在旅游產品開發的各個階段及各個方面融入當地文化。
6、打造自身品牌,利用品牌效應加強居民的“記憶”。古鎮要重視自身的品牌打造,加大宣傳力度,同時配以相應的旅游口號、logo、宣傳片、吉祥物等,利用電視、網站、報紙等平臺進行有效宣傳,樹立古鎮形象。
7、利用人才的引領來對古鎮記憶進行保護。吸引高水平的人才對景區進行規劃,突出景區的特色與吸引力,并對景區進行全方位的監督,使古鎮的物質文化不喪失以及古鎮記憶得到保護。
作者簡介:李帆(1997.12——),女,漢族,四川江油人,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為旅游管理學。
作者簡介:代思怡(1996.12——),女,漢族,四川德陽人,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為旅游管理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