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開華 楊立菊
華坪茶葉發展已歷經30年,至今茶葉種植面積僅為1.6萬畝,年產量784噸,產值4410萬元,其中農業產值2800萬元,加工產值1500萬元。
華坪縣北部山區,海拔1600~2200米,年溫差小,晝夜溫差大,土壤PH值4.0~5.5之間,森林覆蓋率50%以上,適合茶葉的種植,是發展高山綠茶的理想之地。華坪縣人民政府結合麗江旅游的發展,國家退耕還林、生態建設政策的實施和建設華坪和諧新農村的目標,提出了“南芒果北茶葉”發展思路,把發展茶葉作為華坪縣北部山區特色農業之路,制定了“強規劃、扶龍頭、打品牌、建市場”等發展措施,為茶葉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但30年了,為什么華坪茶葉產業與芒果等產業相比,一直處于“小弱難”的狀態呢?這需要找原因、出對策,以期加速推進該項產業的發展,為華坪縣高原特色產業化注入活力。
就此筆者拋磚引玉,提出看法,愿對促進華坪茶葉產業發展有所助益。
1華坪茶葉產業的現狀分析
1.1龍頭企業小,沒有形成規模效益
全縣1.6萬畝茶園,有大大小小的茶葉加工廠13家,每家茶廠平均加工的茶園面積平均僅為1000畝,品牌有烏木春、雪龍春、雨臺山、回龍春、添雨、云華春等品牌,卻沒有一個在全國叫得響的品牌,也沒有一家龍頭企業。
1.2茶葉產品創新不足,沒能在較大范圍叫響品牌
大部分是家庭作坊式生產,規模小。有的設備簡陋,工藝技術粗糙,管理水平較低;加工水平參差不齊,茶葉資源浪費嚴重;加之品牌意識淡薄,市場開拓能力低,大多數提供粗制產品,精加工茶少,品牌效益得不到有效發揮,生產流通和市場競爭相對混亂。
1.3專業技術力量薄弱,科技轉化率低
縣域內無論是茶葉種植技術或加工技術,都是靠經驗,比較傳統和落后。各茶廠從業人員絕大多數沒有接受過茶葉生產管理及專業技術培訓,對茶葉生產加工方面的知識知之甚少,僅憑經驗和習慣對初級產品生產加工進行簡單操作,茶葉產品質量很難陜速提升,更別說創新和新產品的開發。
1.4農民增收難,擴大規模的積極性受到阻礙
由于華坪縣茶葉加工企業的小散弱,經營粗放、競爭力弱、產品成本高、市場小,茶廠普遍收春茶,夏秋茶不收。造成農民增收難,企業步履維艱,阻礙著茶葉產業拓展規模。
2加速華坪茶葉產業跨越發展的建議
2.1充分發揮政府職能部門的推動作用,促跨越發展
茶葉產業是華坪縣繼芒果產業發展獲得成功之后,北部山區1600米海拔以上種植業結構調整的產業,對優化區域經濟結構意義重大。茶葉收入高低決定著茶葉生產者經濟收入的多少,效益好有利于提高茶農種植的積極性,效益差則是一個打擊。因此建議各級政府部門從保護農民利益出發,研究出臺促進茶葉產業發展的政策,并將茶農利益和茶葉產業聯系起來,制訂出符合實際且便于操作的措施,大力推動該項產業跨越發展。
2.2發揮自然資源優勢,走有機茶之路
華坪縣茶區,海拔1500米以上,具有北溫帶的氣候特點,光熱足雨量充沛,氣候溫暖濕潤,土壤疏松,有機質含量高,這些自然條件有利于高山高香綠茶的發展,環境無污染,使用農藥少,具備發展有機茶的條件。
2.3創建“互聯網+”茶葉模式,拓展經營空間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的新形勢下,電商交易為許多企業開啟了新的經營模式。華坪的茶葉企業不僅要深刻認識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改造和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也要把握其發展的規律和趨勢。通過創新,構筑行業生態新格局,把握其快捷、方便、覆蓋面廣、推廣及時等優勢。因此華坪縣的茶葉企業也要學會擁抱新媒體,“互聯網不僅是一個工具,它會給一個企業帶來思考方式的變革?!彪娮由虅找研纬梢环N趨勢,在開通網站平臺的同時也會將品牌的鑒定證書及品質質量加以呈現,保證品質。如果還停留在原有的模式上,就會被時代拋棄。
2.4開展茶葉“名、特、優、新”產品開發,創建拳頭品牌
華坪茶區自然生態環境資源條件優異,素有生產“優質高山茶品”的美譽,華坪出產的茶葉內含營養物質: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堿、氨基酸和人體所需微量元素等含量均普遍較高。發展茶葉“名、特、優、新”系列產品及其拳頭品牌潛力很大。為此應大力開發茶粉、茶食品、茶飲料、茶保健品等高附加值系列茶品,拿出更多拳頭產品,促進產業效益提升。
2.5加大茶產業、茶文化、茶產品及茶品牌的宣傳推介力度
積極搭建茶產業發展平臺,踴躍參與和舉力各種有益的茶事宣傳與推介活動,辦好茶品展示、展銷、品茗以及名優評比等,集中宣傳好華坪名優茶品及品牌,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充分研究、挖掘和弘揚華坪茶歷史、茶文化,并融合地方歷史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大力開展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茶文化活動和茶旅游開發,帶動茶業經濟發展。利用開起“互聯網+”的模式拓展經營空間,擴大市場競爭力。
2.6全面強化“科技興茶”措施,提升產業科技含量
要積極引進專業人才和先進技術,不斷完善和強化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及其人員隊伍建設,大力提升科技服務職能;積極開展先進科技和先進工藝試驗、抓好示范樣板,采取典型引路,以點帶面,大力推進先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應用;積極利用“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陽光工程勞動力轉移技術培訓”、“扶貧整村推進科技培訓”和“產業開發科技培訓”等,大力開展茶葉先進科學技術的宣傳培訓工作,不斷加大茶葉科技普及力度,全面提升產業科技水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