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建平
隨著農村改革深入,農業生產設施改善,使農業增效、農業增產、農民持續增收,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步伐,這些急需提高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力,只有農村集體經濟增強了,才能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民可持續增收。
1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存在的問題
1.1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機構缺乏
當前農村改革開放逐漸加深使得鄉經濟結構出現了較大的調整,國家對農業、農村經濟的給予了高度的重視。當開展機構改革后,由于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機構不全面、隊伍辦事效率低下、資金儲備不足使得很多農村發展存在各種制度管理問題。這使得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問題得不到有效護理,給農村的穩定和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阻礙。
1.2村辦企業存在難度
鄉村集體企業在改革開放后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由于市場競爭愈演愈烈,而鄉村企業由于技術落水平低、資金缺少、使得各種管理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這些使得很多村辦企業因嚴重虧損而難以持續發展下去你,甚至出現破產。這是由于當前村辦企業的日常管理出現問題,這就降低了企業的運行效益低,給經營造成很大的困難。
1.3村級在資金管理中出現問題
很多村級集體資源、固定資產承包租賃合同在很多方面存在問題,使得承包租賃費減少,導致村集體資產不明流失;而盡管一些村嚴格執行了財務管理和民主監督工作,但是在財務管理上未能對外開放;部分村干部由于缺少專業的培訓,造成民主理財意識薄弱,難以有效地貫徹國家的政策。各種問題的發生帶來了嚴重的后果,這既減少了集體經濟,也給農村干部發展農業的積極性造成打擊。
1.4農村基層經濟組織建設結構較差。
凡集體經濟較薄弱的村,其基層經濟組織力量也較單薄,普遍表現為村干部整體素質較低,文化、年齡結構欠佳。由于受文化、年齡制約,影響著村集體組織的決策能力,多數只顧眼前利益,缺乏長遠考慮,更談不上魄力和膽略。同時基礎條件較差的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困難重重,村干部信心不足。
1.5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土地面臨法律困境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對土地需求越來越大,農村集體所有土地急劇減少,存量土地及其廠房、商鋪租金等土地非農收益成了社區集體的主要收入來源,經營土地成為發展集體經濟的重要途徑。”憲法規定“農村土地歸農民集體所有”,但作為下位法的《土地管理法》規定,只有興辦鄉鎮企業和村民建設住宅或者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共事業的情況下,經依法批準才可以使用集體經濟組織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集體土地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出租用于非農業建設;對民間私人資本推動的農村工業化,引起的對集體非農建設用地需求擴張估計不足;沒有為私人創辦企業留下合理的用地空間。自發、私下的農村非農建設用地流轉,給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的實施帶來較大沖擊,并且由于村民集體出租非農建設用地不受法律保護,如發生爭議,集體就要遭受損失。
2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建議措施
2.1優化基層組織,提高集體經濟建設能力。
發展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村級班子建設至關至要。加強農村基層經濟組織建設,要配強配好村級班子。農村工作的關鍵在于班子問題,要增強班子戰斗力,重點選好致富路上的領頭雁,選好一個人帶好一個班子。加強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培養和教育。加強思想教育,更新觀念,明確村級班子新時期工作職責,樹立為民服務、清正廉潔的思想。加強村干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營管理能力的培訓,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到集體經濟發展較快的典型地方考察學習,借鑒經驗,因勢利導,強身固本。
2.2健全網絡體系,增強農村社會化服務水平。
要盡快形成市域內多層次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圍繞農產品行情,農產品供求關系以及農業新技術、新產品開展服務。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信息發布、專家和農民面對面咨詢、效益農業典型剖析等形式多樣的信息發布和交流平臺,充分發揮現有”農技110”的作用,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服務和技術服務。二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應建立新機制。在新的形勢下,按照現代企業制和股份制、專業協會等多種形式構建村級集體經濟運營機制,是對發展集體經濟的必然要求。
2.3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要實現當地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發展村級集集經濟當前效益的同時,還要考慮到長遠效益,既要照顧到集體利益,還要帶動一方產業發展。就集體經濟抓經濟,而應將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實現當地整個村域經濟的一個支點,打總體仗,才能互促互進,相得益彰。積極探索具有特色的強村富民之策;這就要求我們在當前必須著眼村情實際,兼顧大局,要能讓村民富和集體富同步發展。
2.4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要在加大幫扶和管理力度上做文章。為保證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應該在政策、信息、技術和市場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幫助村里發展集體經濟,同時各級黨組織和部門與貧困村結對幫扶的辦法,讓各級領導層切實負起組織、領導責任,發揮“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的合力,共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謀策出力。集體經濟還應在搞活經營、加強管理上下功夫。即要做到不讓集體資產流失和資源浪費,抓好地盤活經營,將現在的集體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投入到擴大再生產上,努力使集體經濟快速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