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靜華
本文結合現代農業要求和本地區特點,針對常熟市蔬菜產業存在問題,如菜農收入有待提高,產業化程度較低,品牌競爭力不強,產品附加值不高,專業化人才隊伍建設不足等,為常熟市蔬菜產業的現代農業之路提出了相關建議:加大政策補貼扶持,加快科技引進、轉化,加強品牌建設,提高產業化水平,船陜一二三產融合等,期待常熟蔬菜產業走上高效、優質、現代化之路。
近年來,常熟市形成農業產業“一核三帶多園區”格局,農業產出效益不斷提高,現代農業發展迅速。基于城市人口需求,現代化的蔬菜產業發展潛力巨大。目前,常熟蔬菜播種面積達40萬畝次,年產量85.50萬噸,基本滿足市場需求。但在現代農業發展趨勢下,常熟市蔬菜產業化程度低、品牌核心競爭力不強、產品加工和包裝發展相對滯后、產品附加值不高以及缺乏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專業人才等,仍是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
針對如何推動常熟市蔬菜產業走上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筆者認為,可以重點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加大政策補貼扶持,提高菜農生產積極性
政策扶持要用力精準,首先要加大設施蔬菜基地建設補貼,在蔬菜科研機構、種植基地、設施大棚、灌溉設備、良種繁育、商品化處理等階段進行財政補貼,引導高效設施蔬菜發展;其次加大對蔬菜生產資料補貼,給予蔬菜優良種苗補貼、有機肥、生物高效低殘留農藥補貼、農機購置等方面補貼,優化生產要素、產品、技術和產業結構;再次,要加大應急蔬菜種植直接補貼和基本蔬菜種植直接補貼,引導重點菜品生產,保持面積和產量穩定;最后對蔬菜種植大戶實施有效的以獎代補,對種植大戶按照實際種植面積和相應補貼水準以獎代補的方式予以補貼,從而調動菜農規模生產的積極性,培育出良好的蔬菜種植大戶和其他經營主體。
2加大新技術、新品種引進,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市場具有盲目性和滯后性,蔬菜生產尤其具有多樣性,受需求導向影響巨大,非常需要農業主管部門和相關科研機構的前瞻性引導。
在保證基本蔬菜供給的基礎上,引導優良品種、精品蔬菜的培育生產。例如迎合民眾的養生需求,引導菜農增加對養生保健蔬菜的推廣種植,如秋葵、黑土豆、苤藍等;利用本地特色資源,培育優化本地特色品種種植,常熟地處水鄉,民眾喜愛各類水生蔬菜,可據此引導菜農經營種植特色水生品種,如水芹、茭白、藕等具有本地特色的水八仙。
此外,加快先進、可持續的生產技術推廣,如拓寬秸稈綜合利用,利用作物秸稈改良土壤物理性狀,提高土壤肥力,促進蔬菜根系生長,減少環境污染,降低肥料施用;推廣生物農藥,有機肥、有機農藥施用,打造綠色、無公害蔬菜;推廣集約化栽培及噴灌、滴灌節水等技術;研究推廣蔬菜輪作栽培,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農業效益,避免連作障礙等。只有加快科研院所的農業科技研發、轉化、推廣,把科學技術轉化成生產力,才能夠最大程度惠及菜農。
3宣傳品牌建設概念,提高蔬菜附加值
當前不少蔬菜生產經營者品牌意識單薄,僅從事蔬菜產業生產環節,不重視品牌賦予,或眾多小品牌魚龍混雜,難以競爭突圍。市場經濟環境下,品牌意味著品質和誠信,品牌建設刻不容緩。
對此,政府要鋪路搭橋,營造創名牌的良好氛圍,加大品牌宣傳和輿論引導力度,增強農產品品牌意識,建立品牌保護機制,挖掘農產品品牌內涵,根據產品特性差異化競爭,提高品牌核心競爭力。同時加強對品牌創建的引導,為菜農提供實在便利,統一標準、簡化程序。針對弱勢品牌,加強整合,引導同類產業的經營主體的聯合,培特培優,做大做強,共同打造有影響力、有知名度和有認可度的蔬菜品牌。政府農業、商業等多部門應充分利用組織企業參加農博會、招商會、展銷會,結合媒體廣告、網絡營銷、專題報道等力量幫助加大品牌知名度。
4著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提高產業化水平
至2015年末,常熟市專業承包大戶總數4437戶,依靠農民專業合作社供銷網絡增收的為1203戶,占比僅達27.11%,組織化程度偏低。
蔬菜生產機械化水平低,人力成本昂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蔬菜產業的大勢所趨。政府應承擔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責任,遴選蔬菜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業企業骨干、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就業的農業工、從事蔬菜產前、產中、產后經營性服務的骨干人員等為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學習先進經驗,通過良好政策吸引文化程度高,甚至有科研背景的青壯年投身蔬菜業。在培訓內容方面要強調科學性、實用性和相對系統性,提供農民切實需要的課程。當前,培訓應重視品牌建設方面、經營方面、產后環節、提高產品附加值方面以及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培訓。
5加速各產業融合,優化升級產業結構
政府應重視蔬菜業與二三產業協同發展,積極探索可靠路徑,優化蔬菜產業結構。可以通過延伸產業鏈,大力發展農產品初級加工、包裝加工、精深加工,改造提升農產品加工工藝和生產流程;發揮蔬菜業休閑觀光、生態展示、外向農業等現代農業新優勢,開拓發展富有綠色、優質、安全、特色、休閑等特色的現代旅游休閑農業;此外,契合本地資源稟賦,鼓勵科研院所、高校專業加強與各類蔬菜生產主題的合作,充分發揮雙方科技、生產優勢,謀求示范效應,引領蔬菜行業走上高效、優質的現代農業之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