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磊
農藥使用是農業生產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合理、科學、有效地使用農藥,不僅能防治病蟲草鼠害,還可最大限度確保糧食生產和農業產量的穩定和豐收。然而,若使用不當或使用過量會造成影響人、畜、土地、土壤和環境安全,嚴重時更會導致死亡的危險后果。所以,在耕作中如何科學、安全、合理使用農藥,是本文分析、探討的核心。
1農藥的選擇
農藥的選擇,要根據農田和耕作中需要防治病蟲草害的具體種類和具體防治時期,合理進行,不可盲目選擇,任意施用。選擇農藥需提前掌握需要防治害蟲的生物學特征、具體發病階段、發病狀態;完整知曉農田易發病菌、病毒的生理特性和侵染傳播危害和途徑;掌握雜草種群的群落特征和對于農田具體危害影響。在充分了解防治對象的生物學特征,危害發生方式和具體發生時期等因素后,選擇專治和藥效對應性強的農藥對癥下藥,合理根治。
2農藥的施用
2.1掌握正確的施用方式
在農業生產中,農藥施用方式和方法主要包括噴霧式、注射式、土壤施藥式、撒粒式、潑澆式、毒餌式、熏蒸式和涂莖式等,需根據農田耕作病蟲草害的特征、特性和具體發生方式確定最適的噴施方式和方法。如防治地下害蟲可用土壤施藥式,防治種子帶菌可用藥劑拌種或溫湯浸種等方法,防治蔬菜蚜蟲需控制噴藥重點部位在菜苗生長點和葉背面,防治瓜類炭疽病需噴施農藥在葉子的正面,而蚜蟲紅蜘蛛等害蟲常在葉片的背面,所以噴施選擇應在葉子的背面。
2.2施用器械的選擇
施用或噴施農藥時,建議盡量選擇新型的自動農藥施用或噴施器械。因為傳統的老舊農藥施用器械多為手動,普遍存在操作麻煩,漏藥、滴藥等現象經常發生,而且潛在存在許多安全隱患,對于噴施人員的人身安全和噴施效率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新型噴施器械不僅作業效率高,安全系數有保障,而且具有全密閉、霧化效果好等特點,所以建議農業生產和耕作需施用或噴施農藥時,采用新型的自動農藥施用和噴施設備及器械。
2.3農藥配制和農藥混用
若買回的農藥需要進行二次配制,一定要嚴格按照農藥說明書上規定的劑量、濃度和稀釋倍數進行配制,不可人為隨意增減。配制人員需佩戴專業口罩、帽子和手套等護具以防中毒。
科學混合不同種類和不同作用機制的農藥,可以最大限度延緩病蟲草害的抗藥性,擴大防治范圍。而且能夠有效減少農藥使用量,降低農民投入和人工成本。但需注意的是,不能自己盲目配制,一定要嚴格按照農藥配制手冊使用和混用說明進行合理混合配制。一般的植物性農藥和微生物性質的農藥均可與有機農藥混合使用。而遇酸堿易分解的農藥高毒農藥和混合后容易引起植物藥害的農藥不建議混合。另外,具有交互抗性關系的農藥也不要進行混合配制。混合農藥中每次使用的農藥總量不得超過單劑量使用的總和。
總之,配制農藥和混用農藥并不是簡單的藥和水、農藥相加的作用,而是一定要具備嚴謹的科學依據和嚴格的濃度配比值。
2.4施用農藥人員的安全防范措施
田間施用農藥,一定要穿戴整套的農藥防護用具,具體包括:口罩、眼鏡、手套、靴子、帽子等,必要時需穿戴整套的雨衣雨褲、專業面罩等進行防護。切記不要讓身體裸露部位接觸到農藥或是氣態噴霧。每次施用結束,接觸到農藥的護具都要進行徹底的清洗和洗滌以防藥物殘留。若是噴施氣霧型的農藥,切記不可逆風和迎風噴施。
未成年人、老人、孕婦和身體虛弱者不適合進行農藥的施用。農藥施用過程中不可進食或是喝水,若農藥施用過程中感到呼吸不適、頭痛、皮膚瘙癢反應、心跳速率不正常等身體不適,應立即停止農藥施用去進行身體檢查或是看醫生。每天的農藥施用時間不宜過長,最好控制在6小時以下。同一人不宜多日連續施用農藥。
3農藥廢棄物管理
農藥廢棄物包括廢棄的農藥包裝、農藥空瓶、用剩的農藥等,所有的農藥廢棄物需進行統一妥善處理,不可隨意亂扔亂投,污染環境。農藥包裝、農藥空瓶可以利用掩埋、炸碎、焚燒等方法進行集中處理,不可丟棄在農田、道路或是河里。廢棄物處理過程必須遠離人群、牲畜、水源和生活區,農藥廢棄物包裝焚燒時人不可站在煙霧中,一定要阻止兒童接近。用剩的農藥要用專門的容器保留存放,不可用飲料瓶、酒瓶盛裝,以免誤食。對未經配制和稀釋過的剩余農藥藥劑,要保存原有包裝,封閉儲存于陰涼、干燥和上鎖的地方。
4現今農業生產和農業耕作快速發展,農產品經濟效益不斷提高,農藥使用成為農產品快速保產、增產和農業增效的重要措施。然而,在部分農村地區和部分農民心里,安全使用農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還沒有被認識到。環保思想不健全,受眼前經濟利益驅使,忽略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導致農藥的不安全使用,會引起重大的無可挽回的后果。因此,我們必須大力加強農業生產農藥安全使用的科學普及,提高農藥安全使用水平已經成為農業生產和國家環境保護不可回避的重要課題。然而,農藥安全使用的技術和方法是較為復雜和涉及面很廣的,其中包括病蟲草的生物學生理特征、農藥的化學作用、農藥的藥劑屬性、環境條件的影響等多方面密切關聯和相互制約。所以,我們必須不斷研究和分析農業生產中農藥的安全與使用,剖析現狀,科學防治,爭取早日達到農業生產效益,人畜安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最佳平衡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