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飛 申世虎 許耀平 張建飛 白建芬
根據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要求。進一步促進農業大發展,以提質增效為目的,優化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益,提出農藥減量增收計劃,促進農業用藥零增加。本文以靖邊農業實際為據,以農作物病蟲害的統防統治入手,以環保、綠色、安全等用藥知識為抓手。進一步說明農藥在供給側改革中的重大意義,有利于農業的全面發展和糧食安全。隨著我縣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對于農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怎樣使消費者吃上放心、安全、綠色的農產品,又怎樣使農民種出優質的綠色農產品,賣出個好價錢,從而提高收益,事關農業的發展和糧食的安全。只有從提優增效促改革、轉變發展思路,走綠色可持續的發展方式,推動我縣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使廣大的人民擺脫貧困、共同走進小康社會。
目前我縣農民種田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地膜、尤其是濫用化學農藥,違禁使用藥物,造成土地污染、環境污染、地下水污染,導致農產品的品質和殘留藥物嚴重超標,影響農民的收益。與此同時,優質、綠色、環保的農產品供不應求,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科學植保、公共植保、綠色植保深入人心,提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促改革的可持續發展方式成為時代潮流。
1綠色植保有利于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促進提質增效轉方式
過去一家一戶的分散性種植結構不適應現代農業,特別是遇到突發性、集中性、毀滅性的病蟲害,不能及時進行診斷,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防治,把危害和損失降到最低。培訓和改建一支專業化、科學化的統防統治隊伍迫在眉睫。同時我們要加大土地的流轉力度,打破過去的分散經營,進行節約化、規模化、機械化的種植防治工作。進行農產品的質量追溯體系認證工作。有利于樹立農產品品牌意識,從而贏得市場。讓消費者對農產品更有信心,從而讓農民獲得豐厚的收益。在農作物的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大規模推進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實現農藥的減量增效,遏制病蟲害的發生,提高農作物的品質。
2加大土地的污染治理工作,促進綠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面對空氣、地下水、土壤的污染。我們的農產品能賣個好價錢嗎?高投資、高產出反而得不到高回報,我們要樹立優質意識“以質量求生存、以信用求發展”形成綠色、環保的優質農產品基地。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市場占有率,產品賣個好價錢,提高收益。同時,我們要減少農藥的使用量,保證農產品質高味優贏得市場。我們要大力引進新技術。創新機制,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相結合。實現農藥減量增效,從源頭上遏制病蟲害的發生,取得更好的效益。
舉個例子,橫山一農民種水稻,不上化肥、不打農藥,稻田里養了鴨子和螃蟹。在水稻發生蟲害時鴨子便可以吃蟲防治。同時鴨子的糞便又是水稻很好的肥料,農民從種水稻到養螃蟹、鴨子,提高了收入。
3推進農業的機械化,解決一家一戶防治的困難,達到最大效率
面對勞動力不足、人口老齡化,植保知識缺乏的情況。要推廣引進高效植保設備,同時加快先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加大農民的培訓工作。讓一部分有知識、懂技術的農民成為先進裝備的使用者。農業部門要做好技術指導、新品種的試驗示范工作,讓農民實地觀察和學習。讓其切身體會到高科技的好處即能節省勞動力、降低成本,才能使新技術、新品種推廣和應用,為農業的提質增效做貢獻。
4加強防治技術培訓,掌握防治病蟲害知識,做好病蟲情報的監測工作,積極預防和做好天氣預報工作
只有認識病蟲害,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處置。要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培訓工作。引進先進的防治技術,運用生物的、物理的防治手段。當地傳統的方法進行防治。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天氣變化防治。
在防治過程中,成本的評估和防治的效益要進行核算。農作物病蟲害是自然災害,有一定的突發性、集中性、毀滅性,受氣流和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這要求植保部門和氣候預報機構做好評估,引導農民科學預防。同時農技人員要引導農民正確施藥,并給予一定的培訓和引導,讓災害和損失降到最低。
5加強農產品的質量追溯體系建設
開發農村資源,發展農家樂、生態游、觀賞游。努力拓展農業產業化鏈條,增加農民收入,擺脫貧困。從田間到餐桌實現綠色一條龍飲食。對農產品的種植、管理、收割到餐桌進行有效監管,讓消費者用手機掃一掃就能知道農產品的產地及種植記錄。讓消費者吃得明白吃得放心。這樣做,也能引導農民使用低毒、低殘、高效環保的農藥。
農村的開發和改革創新也要有所突破。因地制宜,利用當地優勢、開發更多的旅游產品,如在杏花盛開時,舉辦杏花節;洋芋開花時,舉辦洋芋花期展。也可利用森林和水資源的優勢,開發避暑之地,吸引全國各地游客來靖邊游玩。
總之,綠色發展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要求。綠色植保與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相輔相成的,農產品的提質增效需要綠色植保的保障和引導。二者相互促進,共同協調發展,才能為靖邊的糧食安全,農民增收做出應有的貢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