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婕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構建科學合理的農業發展格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生態農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部分,也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1生態農業的概念及特點
農業是立國之本,也是人類生存之本。從人類一萬年的農業發展史來看,農業大體上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一是原始農業,約7000年;二是傳統農業,約3000年;三是現代農業,至今約200年。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現代農業在給人們帶來高效的勞動生產率和豐富的物質產品的同時,也造成了生態危機,如土壤污染、化肥和農藥用量過度、能源危機加劇、食品安全等。一時之間,對于農業的批評鋪天蓋地,農業究竟往何處去?人們開始探索適合時代發展的新型農業模式。
生態農業簡稱ECO,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高效農業。
生態農業是在傳統農業智慧的基礎上,利用現代生態學原理和科學技術提升的一類環境友好型農業模式,具有高效性、持續性、多樣性的特點。生態農業涉及的范圍廣,農林牧副漁都有涉及,每一個環節都有物種的貢獻,都有從事該行業的農民的貢獻。因此,生態農業以大農業為出發點,按照“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全面規劃,調整優化農業結構,使農林牧副漁各產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協調發展,并使各行業相互協作,相得益彰,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從而發揮農業生態系統整體功能。
生態農業能夠通過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現經濟增值,降低農業成本,提高效益,增強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同時也為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創造農業內部就業機會。
我國地域遼闊,區域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因此,生態農業在充分吸收我國傳統農業精華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以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豐富的技術類型裝備農業生產,使各區域都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地區優勢,與當地實際協調發展。
2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
我國生態農業是20世紀70年代末興起的,20世紀90年代全面展開。結合實際國情,強調以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來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倡導堅持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理,實現生態經濟良性循環和資源高效利用。它是把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生產及保護環境協調為一個整體的新型綜合性農業體系。多年來的建設實踐已經證明,我國依據區域資源優勢發展生態農業,在強化農業主導產業的同時,促進了農業產業的多樣化,從而提高了水土資源利用和廢棄物循環利用效率,實現了經濟、環境效益同步增長。
由此可見,發展生態農業意義深遠,是實現可持續發展、保護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徑。
2.1發展生態農業可以推動農業發展,引導農民增收
發展生態農業有助于提高單位土地經濟效益。依賴化學肥料粗放式的種地辦法,產量相對高,但價格便宜,容易受市場行情的影響,資源浪費相對嚴重。要提高單位土地的經濟效益,有兩種辦法,一是繼續擴大土地生產規模,質量不提高價格不改變,讓經營者從數量上有利可圖;二是提高農業產品質量,提高價位,使農業不減產,增加單位面積的土地經濟效益,從數量和質量兩方面受益,這樣一來,消費者購買了放心食品,保護了自身與家人健康,生產者也增加了收入,更愿意向土地投入優質勞動,可以說是兩全其美。
2.2發展生態農業,可以帶動第三產業發展
目前,—些地區正在大力推進生態農業的發展,從中嘗到了不少甜頭。如國家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秦巴山區,主打“綠色環保”牌,倡導生產無公害農產品,不但為不少農業企業拓展了銷路,還使農產品價格得到了大幅提升,進一步增加了農產品的效益。同時,依托生態農產品,生態旅游得到發展,農業對第三產業的帶動作用更加凸顯。
2.3發展生態農業可以改善農業生產環境
從長遠的眼光來看,生態農業的發展,將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環境破壞的問題。過去,人們片面地追求產量,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導致土地和水質污染嚴重,這種污染具有長期的破壞性,隨著農產品的供給側向生態、綠色轉變,必將大大減少農藥和化肥的利用,從而改善土地的污染,提高土地生產的可持續性。生態農業要讓農業生態環境更加優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元素循環再生、生態平衡、有多樣性的物種、大大減少乃至杜絕農藥、化肥、抗生素、人工合成激素的使用量,大部分化肥被作物吸收而不是污染環境。
2.4發展生態農業可以促進美麗鄉村建設
農業建設的主要陣地在哪里?就在咱們農村!歷史實踐表明,生態農業可以為美麗鄉村提供農業產業轉型,是建設青山綠水的基礎保障和有效途徑,是美麗鄉村建設中不可替代的內容。反過來說,發展生態農業是建設美麗鄉村的有效途徑。endprint